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6|回复: 0

春节是中国人最准时的生物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8 07: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是中国人最准时的生物钟


来源:光明日报 金赫楠  


由作家李浩主编的文学作品集《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收录26位当代写作者关于春节的讲述。书中不乏旧作,但更多是作家们应编者邀约而新写的“春节”专题文字,与读者第一次见面。


春节,由农耕时代的祭祀开始,到当下依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围绕这个节日的种种仪式和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又逐渐形成一种家国意味的文化符号,充分参与所有华人文化与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当不同地域、代际,不同审美趣味与知识背景,不同人生经验和生活图景的作家们,围绕春节这个大命题,呈现自己的记忆、想象与理解,可谓当下文坛和出版界向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每逢农历新年,全球华人一起共庆欢天喜地、吉祥如意、团聚团圆的时刻。然而,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在这同一时刻,存在着无数个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的春节,“年”的具体过法各有不同,仪式和细节丰富多样。正如编者在序言中所写:“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身处南方还是北方,都有一种清晰的、具有强烈感受的个人体验,它作为一种文化潜影可以说深入骨髓,尤其是对于那些更为敏锐、更重体验的作家们来说。”是的,书中26位作家,作为具有敏锐情感和审美自觉的写作者,以自己的讲述,提供了不同面相、况味和质感的春节印象。而正是这些讲述,参与着中华民族漫长岁月中的风俗史与心灵史的生成和记录。


徐贵祥笔下娓娓道来的,是令他心心念念的在大年三十才能换上的那件新褂子。龙一在题为《吃年饭》的文章里,用一块猪肉牵动着读者的心——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眼巴巴盼着那块过年的肥猪肉,直到大年三十父亲才想办法买回家,“我剥着花生、瓜子,守岁到夜里12点,伴着收音机里传来人造卫星播送的《东方红》,我终于吃上了炖肉”。50后的春节印象,总是与吃穿发生最直接的关联。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春节带给人们的既是肚肠与味蕾上难得的偶尔满足和“放肆”,也是心理上的巨大抚慰和憧憬——逢年过节吃几顿好的、穿件新衣,一年一次的这点香和甜、崭新与鲜亮,正是继续努力生活的力量和盼头。


作家笔下的春节回忆,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往昔的一次回望,也是与曾经的自己再次邂逅。李浩的《春节琐记》选择1971年、1977年、2007年、2020年的四个春节,写下彼时彼地自己所经历的“年关难过”和“闯关”中的五味杂陈。正是在这样的记忆梳理中,他把春节作为“一个更为具有象征意味的小小剖面”,再次凝视曾经的自己。田耳、鲁敏、雷平阳、东西、胡学文、张楚、陆春祥等作家,经由自己的讲述,重新开启春节记忆。他们亦在回忆和回味中,或与往事干杯,或与自己和解。


在很多作家笔下,春节关乎乡愁。徐则臣的作品在对故乡过年时的“年味儿”情感饱满、细节充沛的描摹之中,在对春节仪式感的强调之中,似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也许源于他对自己如今身处大城市时“缺少年味儿的春节就只是一个小长假”的些许遗憾,也许更源于“实话实说,我对春节所有的美好记忆都来自故乡的过年”。尹学芸写道:“这实在是个大日子,游子要归乡,亲人要团聚。”海男说:“除夕夜,我们仍有回家的热烈心绪。”郁葱的《苍凉鸡鸣——我的春节记忆》和陈仓的《进城过年》,谈及家人时的“淡笔写深情”,共同呈现春节与家乡、亲人和故土之间紧密的内在关联。春节在中国人现实生活与心理层面具有特别分量与特殊意味,“过年回家”不仅是物理意义上外出游子双脚踏入家门的行动与选择,更是内心深处被接纳、被疼惜的归属和温暖之感。


书中收录的作品大都为散文随笔,也有几篇短篇小说,包括刘建东的《向阳的冬天》、乔叶的《取暖》、沈念的《假装要飞翔》、宁肯的《回家,或观察唐漓的十三种方式》等。与散文随笔围绕春节的直接讲述与直抒胸臆不同,小说中的“春节”被设置成情节展开、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过程中的背景。在这个意味丰富复杂的给定性“舞台”上,故事和人物的生长获得一种格外的张力。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有一篇来自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在大理府过中国年》,这与书中其他作家的春节讲述形成一种呼应和对照,令读者在对比阅读中更为清晰地感受春节对于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而春节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分量也在这个角度再次被精准掂量——不同于斯诺作为外来者通篇呈现更接近“奇观”式的客观描述,中国作家的文字都在呈现“我”怎么过春节,“我”记忆中的春节和“我”理解中的春节是什么样子,春节与“我”的生活发生哪些具体而直接的关系。


春节习俗自然有地方、民族和代际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甚至同一个村庄里相邻两户人家过年时,亦各有各的传统年菜和保留节目。我们在葛水平、陈应松、梅洁、王祥夫的春节讲述中,看到湖北公安的“吃十碗”、山西的“送喜神”、内丘的特色年画、初二的“素汆饭”……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又是我们情感上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人身体里最准时的生物钟。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家李约热写道:“春节,或者我们俗称的年,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又一个生日。”而2024年春节前夕,在“又一个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值此辞旧迎新的时刻,《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的编辑与出版,是诸位作家对读者的一次提前团拜。翻开书卷,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位作家依次登场,或抱拳,或微笑,正在对读者说:新春清吉,过年好!


(作者:金赫楠,系河北省作协文学院副院长)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3 19:14 , Processed in 0.0636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