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0|回复: 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8 07: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毕业生分配实行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工矿的方针。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知识青年下农村接受再教育工作进度开始加快。

  1969年元旦,县革委会发出《关于迅速掀起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高潮的通知》。3月,县革委会成立了“四个面向”领导小组,负责动员城镇知识青年、社会闲散青年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和复员退伍军人、城镇脱离劳动居民的安置工作。当月,全县有200名城镇青年去内蒙古安家落户。

  1969年12月,结合疏散城镇人口,县革委会再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农、支边。县革委会要求必须保证物资供应,落实好上山下乡人员的经济补助,做到合情合理,妥善处理,尽量减少生活开支;对上山下乡人员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关怀帮助他们,认真进行“再教育”;同时,做好对已经下乡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安置巩固工作,做到“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真正达到“抓革命,促生产”,并且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斗争和劳动生产的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年,还动员41人去吉林省通辽县余粮堡公社插队。

  1969年以后,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统一由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实行定位分配,下乡插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1970年,根据浙江省革委会文件精神,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问题作出规定:凡外省市转点来本县插队落户的,只要原籍是本县农村、本人有直系亲属家在农村且有住房的,事先由迁出地县以上的革命委员会向本县联系同意,可以接收安置;本县下乡知识青年可以回原籍农村安置,也可以投亲靠友插队落户,还可以同已下乡的子女、兄弟、姐妹并户插队。1969年至1972年,全县共动员下乡知识青年3505人,其中从外省市转来本县插队670人。

  1973年后,根据中央提出的“适当集中,建立知青点”的要求,下乡安置形式由分散插队发展为厂社挂钩集体安置,建立知青点。到1976年11月,全县建有厂社挂钩的知青点20个,每点配有带队的专职干部一名。1977年,知青点增至35个。1973年至1978年,全县共动员下乡知识青年2446名。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1978]74号文件,明确提出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虞迅速停止了动员工作,并对历年下乡插队的知青,执行“城乡并举,广开门路”的就业安置方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回收安置。当年,对去黑龙江、吉林两省支边插队的知识青年,通过办理“困退”手续,回本县予以招工安置;属全民与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则通过商调形式调回本县。1978年至1982年,共安置6344名知识青年。1982年末,全县知识青年安置工作基本结束。

  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农村,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农村经济建设并与农民建立了密切联系,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5-11 11:07 , Processed in 0.0472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