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8|回复: 0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之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4 11: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0-7-14 11:40 编辑

西“服”东渐


——清末民初女子服饰之变


来源:北京日报 贾玺增  


1.jpg
1910年代,美国摄影师詹布鲁恩让“模特”们穿上清朝至民国的服装,摆拍了这张照片。虽然不完全是真实的日常服饰,但也能大致看出清末民初满族、汉族女性服饰的变化和不同。其中左二、左三、右三、右四为装饰有复杂滚边的清代满族长袍;左四为汉族婚服,上身短褂,下身马面裙,从露出手腕的衣袖,以及留了刘海儿的发型判断,应是清末民初的打扮;左五为清末诰命夫人的礼服;右五为戏曲《麻姑献寿》的戏服;右二为汉族官宦人家的妇女服饰;左一、右一为民国时期的汉族女服,左一更像是戏服。


晚清至民国,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女性服饰随着社会变革明显变了模样。在这段新旧文明交替的时期,女性服饰一度种类繁多,风格各异。1912年的《申报》这样评价时人着装:“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言状。”


清代,女服分为满、汉两种式样。满族女性一般穿一体式的长袍(旧式旗袍),汉族女性以二部式的上衣下裙为主。不过,清代中后期,二者也相互仿效,相互融合。


具体说来,汉族女子上身穿袄衫,长度到膝盖左右,下摆、袖口宽大。下身穿长裙或者裤子;满族女子衣着仍以长袍为主,宽腰、右大襟、长至掩足。不过,衣服的细节装饰要华丽得多。以领子、袖口、前襟等处的镶滚彩绣花边为例,早期通常为三镶五滚,清中期后越发繁复,最复杂的号称“十八镶”,甚至连衣服本料都显见不多了。


2.jpg
1916年,12岁的林徽因(右一)和表姐妹们身穿培华女中校服的合影。上穿窄而修长的短袄,下着不带绣纹的长裙,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是民国时期一度流行的“文明学生装”。


满族服饰造型中不得不提的还有旗头——两把头。这种发型需要把头发从脑后向上翻折,在头顶形成横髻。慈禧太后时期,为了便于插戴更多的发簪头饰,在两把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人熟悉的更为高大、华丽的大拉翅。


这种奢华、繁复的服饰风格并不长久。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为了挽救日益没落的封建王朝,不得不派遣学生游历外洋。与此同时,随着通商口岸、租界的开放,进入中国的侵略军、外国商人越来越多,西“服”东渐的趋势开始出现。例如,当时西方妇女流行扇面形高领,一些时尚的满汉女子纷纷仿效,改低领为高领,有的领子甚至高得能挡住半张脸。此外,袖口变窄、腰身减小、绣花镶边装饰变得简洁,成为清末时尚女服的标志。不过,这些变化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趋势,还要到民国时期。


3.jpg
图中1920年代的男子仍是传统的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女子梳低髻,上衫腰身减小,长度已由清代的膝盖处缩短至腰部以下,裙子也受西方影响短至小腿,不再遮住脚面。 西德尼·甘博摄


民国初年实施的新服制和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四原则,使民众的穿衣戴帽摆脱了等级制度和传统的政治伦理的干预,标志着中国古代衣冠体制的解体。


1912年,民国政府颁发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常礼服”两款,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种。大礼服和常礼服的甲种都是西式的,乙种是中式齐领右衽的长袍和对襟短褂。不过新的西式服装并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西合璧的中山装诞生,街头上的男子衣着还是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并存。


4.jpg
1918年,一位老太太头戴黑绒布帽,裹过的小脚穿尖头小弓鞋,上身是长至膝盖的袄,下身是装饰有绣纹和褶裥的长裙。这是汉族女性的典型服饰。上衣袖子比较窄,这是清末开始出现的趋势。西德尼·甘博摄


《服制》条例对女子礼服的规定很保守,仍采用传统的对襟长上衣,加打裥长裙(俗称百褶裙),并且规定上衣长度齐膝,全身加绣饰。然而,与规定的保守恰恰相反,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较重的年轻女性直接穿西式长裙、女士西服等“洋装”;同时,女子传统服饰的衣长、领高、袖长、裙长以及装饰开始不断变化。除了在清末已有迹象的窄袖、收腰等,民国之初,汉族女子的上衣逐渐变短,裙长也渐缩到足踝甚至小腿,流行的裙子从清朝的百褶裙变成了自然下垂的简洁长裙。


上世纪的最初十年,女性还是以上衣下裙的形式为主。青年妇女往往下穿黑色长裙,上身穿窄而修长的短袄。短袄的下摆被裁制成圆弧形,以至于身体两侧的下摆短得仅及腰部。这种形式令上袄显得更加短小,长裙也就显得更加修长,增强了人体上短下长的美感。有的短袄袖子短且肥大,小臂露出来,时称“倒大袖”。作家张爱玲称这种式样为:“‘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


5.jpg
中国最具民族特色且影响最大的服装莫过于旗袍。图中是1941年时髦的燕京大学女生,齐肩烫发,配西式鞋子,身穿的旗袍已与今天很接近,修身、无袖、矮领、衣长过膝。


上世纪二十年代,旗袍为中国城镇妇女青睐,是流行的服装之一。这个时期,受西式服装影响,旗袍的长度缩短至小腿处,原来的直筒式变成了合身收腰式,袖子由宽大变得窄小,领子仍保留清末的高领。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旗袍又有多次变化。矮领,更加收腰,衣长一度恢复至足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后来又缩短及膝下,袖子变成短袖甚至无袖,并且省去了烦琐的装饰。至此,经济便利、美观适体的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标准装,无论是大家闺秀、知识女性,还是普通家庭妇女、劳动女工,无不身着旗袍。


随着服饰的变革,清代螺髻之类的发式在城市中也逐渐消失。民国初年,流行刘海儿头、长辫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性时兴剪短发,以缎带扎起,或以珠宝翠石和鲜花编成发箍。再往后,烫发流传到中国,并于三十年代达到高潮。烫发后别上发卡,身穿修身旗袍,套上透明高筒丝袜,再蹬一双西式高跟凉鞋或皮鞋,就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打扮。

6.jpg
清晚期,穿便服的醇亲王奕譞和福晋叶赫那拉氏合影。叶赫那拉氏内穿长袍,外套小立领对襟马褂。


本文图片由杜克大学图书馆、中国摄影出版社、王志伟、爱历史等提供


132304B41E1DD3B20D020EBD1BE0B42F.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4 00:51 , Processed in 0.0542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