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57|回复: 0

俗中有雅说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4 07: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 泽
俗中有雅说方言


  (一)

  方言俗语总被看做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成语典故、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似乎相距甚远,其实,它们原本就是相融相通的,它们是同胞兄弟,只是我们习惯了,根本没有用心去琢磨,不知不觉中把方言跟普通话分裂开来、对立起来,以至于到现在需要国家法律、部门文件和名家呼吁来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的舅舅,地道的农民,无论何时何地,“人民政府实事求是”总是挂在嘴边。比如节日聚会,我们敬他酒,他端起酒碗碰一下不喝一口就放下,大家起哄“怎么不喝一口,小辈面前摆架子啊?”他便嘿嘿一笑,随口来上一句“人民政府实事求是”,意思是他不习惯这样的虚礼,“伢农民实打实”。“实事求是”是个哲学词汇,也是成语,属于普通话,但自“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之后,老农以质朴的情感理解高深的哲学,让不玩虚礼有了高大上的理由,普通话自然而然地化为了“方言”。

  人类语言正是这样一个流动、交融、互鉴的传承、变化和发展过程,从古到今、由中而外、自雅至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言也由此得以鲜活生动,活力永葆。

  (二)

  方言听起来很“俗”,其实骨子里还是蛮“雅”的。

  方言里有“倘然”一词,人们自然都认为“倘然”就是方言,然而“倘然”出生高贵,词尾带“然”字的可都是有来头的。

  方言中有“派啦”一词,比如说“派啦女人”,这“派啦”自然是个方言音,它的本字(词)是“泼辣”,很规范的一个普通话词汇。只是方言中的“派啦”多贬义,普通话中的“泼辣”多褒义。

  方言中有“狼藉”一词,比如跟小孩说“饭子(粒)嫑狼藉!”你可知道,有一成语叫“杯盘狼藉”?

  方言中有“罪愆”一词,比如说“小孙子出噶个冲碰,总是我格罪愆。”罪愆乃正儿八经的普通话书面语,罪过、过失,有连带责任的意思,可它也是正儿八经的方言。

  方言中有“阴骘”一词,“三缺一,坏阴骘”。“易先生帮帮忙,帮帮忙!三缺一伤阴骘的。先打着,马太太这就去打电话找搭子。”(张爱玲:《色,戒》)你在表达这种沮丧情绪的时候,可曾想到你口中的“阴鸷”是那么的“阴险凶狠”?

  方言中有“却道”一词,认为,含不以为然意。“送了2000元的礼,伊却道还欠客气。”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说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你“却道”是俗还是雅?

  方言中有“尽道”一词,总以为、就以为、都以为的意思,比如“我尽道侬已经回去了”。唐朝诗人皮日休也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还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再看看,华而不实、两败俱伤、将心比心、十恶不赦、活受凌辱、于心何忍、偷营入寨、自知惭愧、性急火燎、煞有介事、张牙舞爪等等等,都是普通话中规规矩矩的成语,可它们却在方言堆里左右逢源、频频出现,只是不少听起来字与音有些对不上号,比如“于心何忍”,方言音像是“依心何然”;“张牙舞爪”,方言音像是“杂野无姿”等等。因为发音的不同,这些普通话也就成了方言了。

  (三)

  方言与普通话(成语)总是“脚对脚牮牢”的,看看——

  你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就说“出头椽子先烂”,还“枪打出头鸟”;

  你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就说“纸包不住火”,要么“门旮旯头撒污天要亮”;

  你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我就说“穿一条裤子”“一个鼻孔出气”;

  你说“一丘之貉”,我就说“一篮里格蟹”,或者“黄鱼水鲞,半斤八两”;

  你说“积铢累寸”“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羽沉舟”……我就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你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我就说“前半夜想想自,后半夜想想别人”;

  你说“听之任之”,我就说“看大眼”,要么“睁只眼、闭只眼”,或者“开嘞眼睛撒尿(普通话音suī,方言音xī)出”;

  你说“亦步亦趋”,我就说“依样画葫芦”;

  你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就说“做人勿灵做 (念jú)灵”;

  你说“能者多劳”,我就说“哇牛多耕田”;(哇,方言音,强壮,能干的意思)

  你说“量入为出”“量身定做”,我就说还是“候粉做馒头”;

  你说“不识抬举”“不知好歹”,我就说“敬酒勿吃吃罚酒”“花轿勿坐要坐猪笼篰”;

  你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就说“绣花枕头稻草芯”;

  你说“强人所难”,我就说“揿嘞牛头吃水”;

  你说“临阵磨枪”,我就说“平时勿烧香,临时抱佛脚”;

  你说“杞人忧天”,我就说“呒愁得愁弄只破船修修”;

  ……

  近来央视《新闻联播》“国际锐评”针对美国的无理取闹,以“美国某些人对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羡慕嫉妒恨’”“‘裸奔’中的美国政客还有什么脸面以‘人权卫士’对别国指手画脚”等等平民化的语言进行谴责,评论酣畅淋漓、掷地有声,让受众感受到网络语言也是有力量的,网络语言也能登大雅之堂的。“美美与共”,雅俗共赏,相信俗中有雅的方言俗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也会“嗨”了“沸”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05:00 , Processed in 0.0382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