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8|回复: 3

访崧厦镇小美术教师刘伟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0 0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道永续 匠心传承

——访崧厦镇小美术教师刘伟达


刘伟达

  ● 上虞区五星级民间手工艺人

  ● 绍兴市第二届民间巧手才艺大赛

  “金巧手”奖

  ● 青瓷作品《唐宋雅韵》获“春水绿云”

  2017中国·浙江青瓷展铜奖



执笔画虾颇有齐老神韵


  见到刘伟达是在崧厦镇小的青瓷工坊,满室的杯盏陶罐,伴着清雅墨香,只见他提笔蘸墨,勾点入画,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虾,便立刻“浮游”纸上,颇有几分齐白石的《虾趣》神韵。

  谈及画虾的初衷,刘伟达笑言,始图方便。“那是1988年,我在上虞师范读书,林逊发老师教授了我很多的笔墨技法,而我觉得,相较于山水花鸟,画虾更加简单、省时。”但真正接触后,刘伟达才发现,画虾是看似简约,却不简单,尤其是对于线条虚实、笔墨浓淡的把握,没有几年的功夫,根本拿不出手。

  那段时间,刘伟达每天跑去菜场买活虾,养在家中反复观察,从挥舞钳子的形态到前进后退的攀爬,他整天盯着活虾仔细研究。除了观察写生,刘伟达也认真临摹,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可谓是画坛一绝,所以,他就以齐老的《虾趣》图为临摹范本,日日研习,精进画技。

  参加工作后,刘伟达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因为兴趣使然和教学需要,他依旧每天画虾练笔,后来,在张万琪老师的指导下,他对线条的把握愈加熟练。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浓墨浸润,神韵充盈,触须长弹,饱含张力,寥寥几笔,便能绘就出一只只灵动活泼、晶莹剔透的活虾。“其实,画虾也是一个跑量的过程,在一次次的微调中,线条会更加流畅,即便纸上没有水纹,也能画出虾在水下嬉戏的感觉,十分奇妙。”

  时至今日,刘伟达还是一直坚持着每天早上7点到校,趁着课前的空闲时间,信笔涂鸦几只虾的习惯。他说,画虾最讲究线条,把虾画好了,回过头来练书法,就会事半功倍。“很多笔墨技法都是相通的,画虾积累下来的笔墨功底,让我在创作其他书法绘画作品的时候,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0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察研究探秘青瓷文化


  2003年,为了撰写一篇关于《地域文化与农村艺术教育》的论文,刘伟达开始研究上虞的地域文化。他说:“上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涌现出了诸如梁祝文化、春晖文化、东山文化、青瓷文化、孝德文化等一系列具有上虞特色的地域文化。”经过一番梳理,性格内敛的刘伟达最终选择了青瓷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基于美术教学的需求,更是因为这种文化,摸得见、看得着,研究起来更加具象。

  “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沿着河流水带,遍布着许多的古窑址。那时候,我就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到杂草丛生的山林间考察这些古窑址,一处处对比不同的土壤特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伟达撰写的这篇论文荣获了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论文评选一等奖,还受邀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

  缘于这份意外之喜,刘伟达对越窑青瓷文化愈加痴迷,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他一边查阅古籍资料,一边继续考察研究,终于将整个越窑青瓷的发展脉络了然于心。2012年,刘伟达决定自己动手,学习青瓷烧制技艺,为此,他用两个暑假的时间,专程前往上虞运发实业有限公司,跟着刘师傅学习青瓷拉坯基本功。之后,又拜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绍兴市古韵越窑青瓷研究所所长陈国荣为师,通过观摩师傅的精湛手艺,攻克细节难点,提升制瓷技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08: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胸怀匠心演绎千峰翠色
  在越窑青瓷的研究烧制过程中,刘伟达是个特别“较真”的人,从最初的选土、找泥、洗浆、晾干,到拉坯、修坯、工艺、刻画,以及最后的上釉、烧窑,整条越窑青瓷的操作线,他几乎一手包揽,全部亲力亲为。因为他觉得只有自己掌握了每一道工序,才能总结反思,发现问题。

  “古人对越窑青瓷的审美要求是器型和釉色都要薄而润,呈现一种典雅含蓄的宝光色。而要做出这种品相的越窑青瓷,泥土的选择至关重要。”以刘伟达研制的一款晚唐、五代釉下褐彩为例,这款作品选用的材质都是古窑址周边就近易取的材料,釉色也是用这里的泥土配比而成,最大程度的还原了越窑青瓷的传统工艺。同时,釉下的花纹是用三氧化二铁含量高的泥土作色料一笔笔绘就,但由于其流动性大,不易固定,想要成画,非常困难。他先后尝试多次,有过图案流动破形,也出现花纹斑点晕染,最终才烧制出了一款较为成功的釉下褐彩。

  刘伟达介绍,其实,越窑青瓷也是一种人造石,当它在烧制的过程中达到950度左右的高温,就会出现石化反应。但如果放入窑内的器具没有完全晾干,则会出现炸窑的情况。“去年,我一时大意,把两个没有干透地垫圈放入窑中煅烧,结果发生了炸窑,里面的东西全部报废。” 虽然,心疼这一炉瓷器,但刘伟达也吃一堑长一智,他把这次炸窑的所有数据都详细记录,以备日后研究。“其实古人在烧窑的过程中,会出现过炸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越窑青瓷的烧制技艺非常严苛,即便是同一炉窑中,也会因不同窑段,温度不同,烧制出不一样的颜色,这也是越窑青瓷被誉为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08: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创新坚守越窑技艺
  2013年,刘伟达任教的崧厦镇小易地新建,为了把艺术教育同非遗文化相结合,学校专辟教室设立白马湖越窑青瓷研究所,并组建青瓷社团,为刘伟达传承越窑青瓷文化搭建起了最有效的平台。

  这些年,他一边继续研究越窑青瓷文化,一边开设青瓷文化课程,普及提高越窑青瓷的知晓率。同时,培养一批有兴趣的学生,手把手教他们拉坯、刻画,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窑青瓷文化是上虞的文化瑰宝,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和青瓷文化的传承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在下一代的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让越窑青瓷文化的基因根植于学生心间,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反哺家乡。”刘伟达说。

  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刘伟达把G20标志和三潭印月融为一体,创造设计了一款名为“见证”的越窑青瓷圆盘。整件作品器型饱满,中间立有三潭印月雕塑,外壁刻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内壁以手指印压留痕,寓意各国一起见证G20峰会在杭州圆满举办。“我希望能在摸过一遍老底子的东西之后,做一些有可能性的创新,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根据一些碎瓷片上的残破花纹,尝试还原整个图案,做一些新的东西。”

  刘伟达说,在他看来,越窑青瓷有四分秘密记录在古籍之中,有四分秘密发掘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有两分秘密则随着匠人的离逝,成为了永远的秘密。而在研究越窑青瓷文化的道路上,老一辈匠人的精湛技艺就像一座航海途中的灯塔,指引他怀着谦卑之心不断学习摸索。

  在刘伟达的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一本厚厚的研究笔记,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他每一次烧制过程中的详细数据,他说,等到自己退休了,他要把这些积累下来的东西,整理成一本册子,为想要学习越窑青瓷制作技艺的后人留下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0 20:10 , Processed in 0.0497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