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求学生涯中,施教的老师数以百计,从小学到大学,直至到国外伊利诺斯与哈佛大学留学。许多老师对他重视气象研究,开展地理学探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影响极大。其中对竺可桢感情最深的,当属小学时期的章镜尘老师。章镜尘先生对竺可桢的发现、培养、启迪、辅导,及后期的自身成长,可谓影响深刻。竺可桢对章先生的感情也是最真挚的。
章镜尘(景臣),出身于道墟一个中产家庭,17岁考上秀才,在家开设过私塾。1897年,竺家大儿子竺可材去外地工作,为使竺可桢继续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竺家在自己家院办起私塾,慕名去道墟邀请章镜尘这位颇有名声的先生担任竺可桢的启蒙老师。
两年过后,东关有识之士袁尚林在东关前天华寺办起了“毓菁学堂”,多次面请章先生去那里任教。此时,章先生对膝下这位竺家勤奋刻苦、学有长进的小弟子依恋有加,遂向校方提出,要让竺可桢免考入学。这样,章先生应聘继续成了竺可桢的国文教师。
章先生认定竺可桢,是棵千载难逢的才学苗子,有心要把他培养成国家的“桢干”。在加强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他注重对竺可桢的精神抱负教育,专门选择一些历史上优美的散文、诗歌、传记让竺可桢阅读,并给他讲许多古代伟大诗人、作家在坎坷的困境中发愤读书、创造业绩的故事,教导他应该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给幼年的竺可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章先生对竺可桢要求特别严格,尽管竺可桢写出来的文章比其他同学要好出许多,他总还是要挑出一些不足之处,仔细启发、引导;上课提问时,对竺可桢的回答,还要加上一个为什么,敦促竺可桢加深理解,着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一次,竺可桢读了一篇《爱莲说》的文章,他想,为什么古人酷爱牡丹,却少有人爱莲呢?他说,我不仅爱莲的花,还爱莲的根子——藕。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章先生,得到了章先生赞赏。章先生说:“不错。藕虽埋在污泥里,但它能将自己的营养贡献出来,使得莲花亭亭直立而不沾污泥,你应该学习藕的那种纯洁坚贞的品德和气节。”先生的至理之言与真切希望,给竺可桢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竺可桢为了警告自己,永远保持洁身自好,发扬敢于献身的精神,自己取字为“藕舫”。
竺可桢小学还未毕业,家境开始衰落,竺可桢小学一毕业,竺家已很难维持日常生活。一些亲戚、邻居看到竺可桢已有16虚岁了,人又生得聪明,主张让他早点学生意赚钱。但满腹救国思想的章先生竭力动员竺家把竺可桢送去外地,继续接受新的教育。先生这些观点和胸怀大志,与一心为国的竺可桢不谋而合。竺父竺嘉祥虽很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思,也希望他早日成材,光耀门庭,但经济窘迫,进退两难。章先生再次上门劝说,还从自己家里拿来一笔钱交给竺父。这不仅让竺家十分感动,更增强了培养孩子继续深造的决心,四处借钱,东拼西凑凑足经费,供竺可桢继续外出求学。
章先生与竺可桢相处了整整十年,师生感情十分深厚,竺可桢出发那天,章先生亲临竺家特地送上一只崭新的书包,为弟子送行。
岁月流逝,证实章镜尘先生不愧为一个慧眼识骏马的伯乐。对章先生慷慨资助,竺家感激莫名,竺可桢更是毕生难忘。他在上海读书时,经常给先生写信问候,一到假期回家,又总会提上一些礼品,专程去道墟看望章先生,并借此向先生汇报近来学习和工作情况。章先生面对这卓越的弟子,也总不忘亲切地勉励一番,要求他忠诚事业、报效国家。1936年,章先生孙子结婚,竺可桢特地安排好工作后,挤时间从杭州赶来参加婚礼,也使章先生感动不已。1939年,章先生病逝,竺可桢得到这消息,深感悲痛,尽管这时竺可桢正随浙江大学西迁,但还是托人发去悼唁电报,慰问章先生家属。他把此事作为人生要事,写进了那年10月11日的日记当中:“前闻景臣(镜尘)先生于8月间在绍兴病故,两个月中死一宿儒,死一嫂子,何老成凋谢之速……”后来竺可桢回家,又特地为先生题写了墓碑。
竺可桢与章镜尘之间如此深厚的师生真情,实属珍贵。尤其是竺可桢作为一代宗师,与小学时期的老师保持一如既往深厚情谊,这在科技、学术界成为佳话。竺可桢以其中国知识分子尊师重教的高尚品德,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