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沈阿发(1886—1940)
崧厦雀嘴人,绍兴莲花落曲艺的形成者。起初与弟弟沈阿六在上虞乡村跑街卖唱,后到绍兴,兄弟俩蜗居于西郭门外狗婆桥破船内,开始在绍兴沿乡演出。1906年,沈阿发拜“下三府”来绍兴卖唱的艺人张先生为师,兼收并蓄,唱艺大进。
沈阿发擅长即兴发挥,能自编迎合各种场合的唱词,尤其擅长各种韵板“节诗”,唱词通俗易懂,演唱生动活泼,唱腔朴实流畅,深受大众欢迎。但起初所唱尚未定型,夹杂有“卖梨膏糖”的民间小调与各地戏曲曲调,称为“三不像,四样长”。至1915年前后,沈阿发才逐步创制形成莲花落的“哩工尺接调”。至1925年,又开始用二胡、四胡伴奏,用毛竹斗鼓压板,自成特色的莲花落从此落定。
四、许啸天(1886—1946)
小越人。十七岁时剪去发辫,追随徐锡麟、秋瑾投身革命。1906年,参事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1907年7月,秋瑾被害于绍兴轩亭口,许啸天写下《越恨》一书以纪念。后逃亡上海,结识同乡王钟声,创建“新剧俱进会”,编印《新剧杂志》,创办职业剧团“春阳社”,曾粉目登场,编写有《拿破仑》《明末遗恨》《黑籍冤奴》《秋瑾》等剧本。五四时期在北京,与蔡元培、胡适共事北大,曾参加红学辩论,著有《红楼梦新序》。
许啸天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曾与夫人高剑华创办《眉语》月刊,后因痛感于历史的“虚伪和枯窘”,遂立意撰写历史通俗读物。1926年写就《清宫十三朝演义》,1928年写有《唐宫二十朝演义》和《明宫十六朝演义》,后又写下反映民国早期军阀混战的战争小说《民国春秋演义》。此后把笔触投向旧十里洋场,写《上海风月》等以大都市为背景的言情小说,被誉为具有法国大仲马式的惊世才华。
五、宝静(1899—1940)
俗姓王,上虞人,天台宗高僧。父亲王震夫任职鄞县。宝静自幼常入静,如和尚坐禅。1917年腊月初八,至奉化灵隐寺剃度出家,时18岁。次年宁波观宗寺住持谛闲法师创观宗学社,宝静为助理。1921年改为弘法研究社,宝静为督学,是年22岁。以其学识渊博,辩才无碍,入学社者纷至沓来,乃设预科,造就一批佛学人才。
1923年,宝静和尚沿长江行脚参访,云游江南诸省名刹。两年后返观宗寺研究社,讲授《始终心要》《四教仪集注》。次年春,应广州南华佛学院之请赴广州弘法,成立“广州弘法佛学社”,讲大乘诸经,发行《弘法》月刊。1927年夏,在香港青山寺讲《梵网经》,信众无数,法缘殊胜。
1929年底返回观宗寺,任弘法研究社主讲。1931年 5月,谛闲圆寂,宝静继任住持。期间多次应邀赴各地讲经。1940年11月病逝于上海玉佛寺,佛教界痛失英才。宝静著述甚富,有《大乘起信论讲义》《佛遗教经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讲述》等行世。
六、陈丹旭(约1900—约1973)
籍贯上虞,长于上海,我国第一位连环画画家。1925年,由上海世界书局率先发行第一套连环画册,取材《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说岳》和《红楼》6种。如《三国》24集,每集32幅图,用国画笔法,绘制精美。
陈丹旭连环图画问世后一再重版,各烟草公司广告部纷纷购置陈氏画稿,编印一套套烟画,乃率众弟子绘画、着色、定稿,统一印盖“丹旭之印”图章,制版印行。期间又有《朱元璋》《东南英烈传》等系列连环画出版。陈丹旭连环图画,曾伴随着几代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