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浙江省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先后有1市69县沦陷,伤亡同胞30余万人。国难当头,有一群年轻的身影,家国命运,时刻身处生死攸关。
如今92岁的董静之,是当时我党地下交通站的负责人。董静之时常要冒着危险,行走200公里,在交通线上传递情报,与日寇和汪伪特务机关斗智斗勇。
见到董静之时,她正躺在床上看报纸,染黑的卷发,蓬松精神。高凸的颧骨上,褐色的雀斑,星星点点分布两旁——1943年,这两个特征,让这位当年只有22岁的中共地下党员,成了日本人在绍兴城全面通缉的对象。
采访过半,老人说要上洗手间,记者正要去扶,没想到,她利索地起身,拖上鞋,像风一样地绕过记者走了出去。“这腿脚啊,都是送情报走出来的。”老人笑道。
现实比《潜伏》更惊险
老底子的绍兴城,只要提起“董久大”这个商号,无人不晓,董静之就是这个名门望族里的“三小姐”,但她不愿沉溺在封建大地主家庭的荣华富贵里,尤其看到其他两房女孩被封建家庭包办婚姻,抑郁早逝,她决定挣脱束缚,“精神上不能受摧残。”
此时,浙江省的抗战氛围,愈加浓烈,村里的私塾老师其实是地下党,时常向她讲述先进的革命思想。“我当时就想挣脱封建家庭,参加革命。后来,这个教员把我们村子一大批女孩子都带出去参加革命了,村子里的人还以为他是流氓,拐骗良家女孩。”
教员的真正身份,是中共绍兴地下党的一位领导人。1942年7月,董静之跟着他正式参加革命。后来,组织上决定两人假扮夫妇,组建地下交通站。最后,假夫妻成了真夫妻,简直是电视剧《潜伏》的真人版。
“《潜伏》里细节很多都不真实,作为过来人,我一看就看出漏洞来了。现实绝对更惊险和残酷。” 董静之说,她当时的工作就是在绍兴开辟一条交通线,收集情报。她的联络人,已经成功打入敌人的心脏,在名为“35号”的日本宪兵队特务机关,做情报股股长。她则租住在绍兴一个汉奸家的墙门里,作为联络站,“他有情报送出来,我再送到四明山的政工队。”
白天,她有时是斯文的女教师,有时又假扮卖香烟、卖土货的小贩。身份的变化,都是为了手中的情报。“写有情报的纸我们叫拷贝纸,很硬,要用笔头很细的钢笔,沾了墨水再写。”
这张纸,虽然卷得只有一根手指头这么小。但要躲过敌人的耳目还是很困难。
“绍兴人爱吃嫩菱,一装就是满满一筐。有时候,我把纸搓成一根绳子,系在篮子上。或者,把纸抿成一小颗,揿在白蜡烛里,一边揿一边将蜡油滴上去,把它封住。这样,敌人很难发现,如果遇到湿的地方,也不要紧。”
藏有情报的东西,放在哪里保险?董静之神秘一笑,“越放得好,越要查你!”她总是大大咧咧地故意把装有情报东西放在显眼处,有时索性塞在雪花膏底下。“女孩子的化妆品,走到哪里都可以带,随便桌子上一丢,别人就算刮一点用,也不会发现。”
月经带里的良民证
1943年,董静之接受组织的任务,为我党七位地下党同志办良民证,只有办出了证件,这些年轻的同志,才能进城做地下工作。董静之想尽办法委托一位我党外围的同志办好了这批良民证,但如何将这批良民证送出去又碰上了难题。这可不像一张纸那样容易藏,这是七份贴有相片写有名字的证件,一旦在途中各哨卡遇到检查,落到敌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我把月经带全部拆开,把它们系在里面,因为纸张很宽,又硬,磨在大腿根部,血都渗出来了,可是没有办法。” 董静之说,这虽然已经是一个女人最隐秘的地方,但她还是觉得不保险。
那次,她坐小火轮出门,船到曹娥江,大家都在议论前面搜查得很紧。怎么办?她注意到,前排有个女人穿着考究的旗袍,别着耳环,打扮很时髦。“抗战时,一般的女同志都很朴素,能穿一件蓝色短袖旗袍已经很好了。我断定此人身份不一般。”果然,女人身边一个警卫,叫她“邓太太”。
董静之一听,明白了,这是余姚一个有名汉奸的小老婆,“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她,必须依靠她,才有可能过关。”
中午,她拿着自己带的蛋炒饭,坐到邓太太身边,请她一起吃,顺便套近乎,谈天说地。
船靠岸时,果然戒备森严,每一个下船的人都被仔细搜身。搜她的人,是汪伪集团和平军的一个女警。一搜,果然就摸到了私处硬梆梆的。女警问:这是什么东西?董静之故意糗她:“你这个人介滑稽的,你也是女人,这什么东西你不知道啊,还问我呀?”
为了打消她的疑虑,董静之主动要求女警去厕所查:“走,你要看到里头去看!
“这个时候啊,你必须主动出击,不要慌,不要躲躲闪闪。” 董静之说,向厕所走过去时,她已经想好了3个方案。如果被发现,她戴着手表和金戒指,可以先试试收买女警;如果行不通,就立即设法把良民证撕碎扔进茅房。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和女警一起死。
就在此时,邓太太刚好查完,准备走。董静之边走边喊:“邓太太,你等我一等嘛!”邓太太有点不耐烦,瞥了女警一眼:“你快点嘛,查什么啦!”看到邓太太出面,看上去两人又是“好姐妹”,眼看快走到厕所门口了,女警停住了脚步:“算了,走吧走吧。”
“这次脱险很重要,地下党七个同志的良民证都在我手里,有照片有名字,一旦暴露了,整个交通站就摧毁了。” 董静之说。
情报送往狮虎桥路
送情报,时效性很重要。“什么时候收到,就要什么时候送出去,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当时,交通工具很少,没车没船时,全靠一双脚步行,而物质条件也很差。有次,董静之连夜赶200多公里路,送一份情报到四明山根据地,脚底都起了大泡,疼得钻心。“情报送到后,同志的一个拥抱,我就什么苦都忘了。他还炒了两个蛋给我吃,又铺好稻草垫给我睡,心里真的很感动。”
董静之唯一一次送情报到杭州,是在1943年的夏天。政工队有一封信,要送给杭州的一位同志。
这是她第一次到杭州,人生地不熟,没有车,也没有船,只好自己出钱包了一部小车。那位同志住在灯芯巷狮虎桥路,可她到时,已是晚上,不便再去,只好到延安路的大陆旅馆,过了一夜。“身上有信,我一晚上都不敢睡。”
天亮时,她赶到了那位同志家里。碰巧,他的姑姑、姨妈等好多亲戚来串门。为了摆出接待客人的样子,他带“朋友”董静之出去玩了一天。
“那天晚上,他带我吃冷饮,我第一次吃了冰淇淋,还第一次有人拿着麦克风在唱歌。” 董静之说,做地下工作,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一切都是为了革命,什么都值得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