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5|回复: 4

走进“雷锋班” (作者:偎依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5 08: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雷锋班”

        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在寻找雷锋。  
        这个人,生于1940年,死于1962年。
  日前,记者一行走进辽宁抚顺城北,雷锋生前工作生活2年8个月的军营。
  探访军营
  ●记者 沈卫莉
  
  探访军营
  2013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十。
  过年的氛围尚未散尽,当天,绍兴下大雪,纷纷扬扬,大地一片银妆。
  记者一行不畏严寒,冒雪来到辽宁抚顺,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雷锋”。
  雷锋离开我们,已然51载。他如果活着,今天该是73岁的老人了。
  可惜,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
  1962年8月15日上午10点多,那辆13号车,战友乔安山在倒车时轧倒的一根柞木杆子,砸中了正在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左太阳穴,雷锋倒在了他擦洗了无数遍的汽车旁。
  雷锋之死,引发抚顺万人空巷送英雄。随后雷锋在中国的影响力呈几何级递增。
  下了飞机,我们直奔抚顺市城北高尔山下的雷锋生前军营,探访这个军人梦寐以求渴望抵达的地方。
  小个子战士雷锋,从这里走向世界,走到了一个士兵的巅峰,并升华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
  雷锋生前的军营,因此也变得普通却又不普通。
  1963年1月7日,在雷锋牺牲近5个月后,雷锋生前所在的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2003年,雷锋生前所在的连被沈阳军区命名为“雷锋连”。
  北国之春,远山近野,军营内外,皆是皑皑积雪。
  经抚顺日报社同行的事先联系,一位高大帅气的年轻军人,穿着迷彩服,戴一副眼镜,从军营里走出来,向我们敬礼,迎接我们。
  他是现任雷锋排排长郭桐杉,一位走进军营的本科毕业生。
  军营里,一派静谧而庄严。迎面是一尊高大的雷锋雕像。右侧是一个规模恢宏的雷锋纪念馆,据悉,与抚顺雷锋纪念馆、辽阳雷锋纪念馆、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等不同的是,它是陈列雷锋生前实物最多的纪念馆之一。
  再往右走,与纪念馆毗邻的就是雷锋连连部,入口处有一行红字:雷锋从这里走向世界。在白雪下,显得更加夺目,让人感觉意涵深长。
  连部前面的操场上,雷锋班的6名战士,在班长毕万昌的指挥下,正在进行列队操练。
  雷锋班里,墙壁正中挂有绣着“雷锋班”金字的锦旗,两旁挂着雷锋生前的6帧照片。墙壁的另一侧上打着一行字:老班长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雷锋班里还放置着雷锋的三件“传家宝”——节约箱、理发推子、修鞋工具,尽管年代久远,却擦得锃亮。
  房间里有8张床铺,分上下铺,雷锋的床铺位于靠窗一隅,下铺,挂着“雷锋铺”三个字,床中央有泛黄的被子,被叠成“豆腐块”模样。被子上面有雷锋戴过的军帽、用过的挎包和腰带。
  雷锋班的战士们,每周都要为老班长清理一次床铺,每晚都要把被子铺下来,早上给老班长折叠好。
  雷锋生前使用过的柜子里,战士们给老班长留有牙刷、牙具缸、毛巾、脸盆等。
  雷锋班编制8人,实际到岗7名,空缺的一位就是老班长雷锋。
  “雷锋。”
  “到。”
  每晚熄灯前的例行点名中,雷锋班点名,第一个点到的是雷锋,全体战士齐声应答。
  这一切,51年,一如往昔。
  据介绍,从雷锋班出去的人,皆深深地传承着雷锋精神。多年来,他们照顾驻地孤寡老人,义务献血,与全国中小学保持联系。雷锋班多次参加驻地抗洪抢险、全国军事演习等急难险重任务,出色完成各项运输保障工作,远赴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等等。
  在连部三楼的雷锋连荣誉室里,陈列着雷锋班这些年所获得的诸多荣誉。
  这一切,都昭示着雷锋虽已逝去,却未曾离开。
  今天的战友
  雷锋班的战士,从故乡出发,集结在雷锋的旗帜下。
  一代又一代。
  如今的雷锋班班长毕万昌,是第25任了,其余6名战士中,年龄最长的1989年出生,最小的1995年出生。这些年轻的脸庞,来自五湖四海,河南、重庆、内蒙古、山东、辽宁等地,有城市兵,有农民兵,其中不乏独生子。
  “能够成为雷锋班的一名战士,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光荣,也是一种无上的压力和巨大的动力。”雷锋班的士兵们不约而同地说,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他们再一次选择了坚守。
  进入雷锋班的战士,都要经过推荐、各项知识考核和终极PK三个环节。
  首先是驾驶技术过硬,战士们都会雷锋发明的六根木棍倒车技术。其次是文化知识、政治素养、身体素质等都要过硬。
  尤其是要有演讲口才,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都会慕名前来参观雷锋班。
  “不敢说我们是中国最优秀的士兵,但是能够进入雷锋班的,肯定比一般士兵要强得多。”班长毕万昌自豪地说。
  在雷锋班,战士们有一项额外功课,给素昧平生者回信。
  年年都有大量的信件写给雷锋班,尤其是在每年的3月5日前后,信件更是如雪片般飞入雷锋班,表达对雷锋的思念之情、对学习雷锋的总结,以及传承雷锋精神的思考。
  下午休息时分,7位战士坐在会议室,面对满桌的信封,拆阅。记者见一张粉红色的信笺上,一位小学生用稚嫩的文字写着:祝战士们新年快乐,向雷锋叔叔学习,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雷锋班收到全国各地来信47万多封,最多的一天收到576封信,最长的一封信用16开纸写了127页,用6个信封寄出。
  写信者多是青少年朋友,因为雷锋与全国的400多所大中小学有联系,担任校外辅导员。
  雷锋班的战士们,摊开信纸,看着墙上挂着的兄长,端详、沉思、默想,然后小心落笔回信,对于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说明原因和看法,充当着“知音姐姐”的角色。
  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怎么做人,为谁而活。
  “雷锋是一面旗帜,是一把尺子,时时督促我们向前进,历任雷锋班班长都非常优秀,我们不能掉链子,当下,我们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雷锋精神传承好、践行好。”毕万昌说。
  尽管,雷锋班的战士每个都与当下年轻人无异,爱时尚,喜运动,赶潮流,他们打篮球、弹吉他、下围棋。
  但是当部队的号角响起,向前,向前,向太阳,则是他们的唯一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锋轶事

  雷锋做好事,是被“导演”出来的吗?

  某一天,美联社的4位记者,专门来到雷锋纪念馆采访,他们指着雷锋给伤病员送月饼、扶送大娘的照片问:“雷锋做好事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是‘导演’出来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毕万昌带领记者参观雷锋连荣誉室,其中有雷锋扶老携幼、给战友送饭盒、给伤病员送月饼、打着手电筒夜读《毛选》、到储蓄所取200元等照片,熟悉的画面,深入人心。

  他委婉地询问记者:“你们看了这么多的图片和资料,有疑惑吗?”

  略一停顿,他又自问自答:“后人流传说,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为何他不但留名了,而且还留有这么多照片呢?”

  “事实是,雷锋做过的一些好事,他自己会记录下来,写进日记或者书信、报告材料等,因此流传下来。”

  “当然,雷锋有部分照片确实是补拍的,但是补拍贯彻三个原则:不无中生有;还原真相;追求细节真实。”毕万昌释疑解惑。

  记者注意到2000年公开出版的《雷锋全集》中,有雷锋自己记载的好人好事,这些好事得到工友、战友、被捐助者的互证,间接印证了雷锋照片内容的真实性,记者抄录如下:

  “取款200元,我把100元支援给抚顺望花区人民公社,100元捐给辽阳灾区。”

  “利用休息时间,拾到大粪500来斤,送给辽阳姑嫂城公社支援农业生产。”

  “上级为了宣传助人为乐的精神,老班长才同意补拍的。因为那不是为了宣传个人,而是宣传部队。”毕万昌说。

  曾在解放军沈阳军区任宣传报道助理员的张峻曾经先后9次为雷锋拍摄照片,他承认确实有些照片是补拍。

  补拍事出有因,却非“导演”。

  1960年下半年,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做出决定,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并于1962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筹办展览的班子。

  当时决定雷锋入伍后的部分,用照片来反映,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会上传达了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

  事后总共补拍照片近20张,包括帮助乔安山学文化、雷锋练双杠、雷锋补袜子、给地方群众写信、保养和维修汽车等。这些照片,均为日后参观雷锋的观众所熟悉。

  补拍确有其事,不容质疑的是内容的真实性。

  记者有幸聆听了雷锋在辽宁实验中学做报告的录音——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当人民有困难的时候,我绝不袖手旁观……”

  这是一个年轻快乐的声音,语速很快,带着浓重的湖南腔,掷地有声。

  雷锋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一辈子。

  记者手记

  

  还原真实的雷锋

  听说我要外出辽宁,采访雷锋生活工作的地方,采访雷锋生前的工友和战友等。有人不屑地说,切,雷锋真的存在过吗?或者说,雷锋叔叔在哪里?

  也许,今天,我们的确很难想象有雷锋那样纯粹地为他人而活着的人。

  但是记者与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工作过的工友和战友交流,这些当年的学生、小年轻,如今亦年过花甲,却亲眼目睹过雷锋这人,那些事。

  雷锋这人——一个时代潮人,快乐、纯真、爱拍照、有上进心。

  雷锋所做的那些好事,因他苦大仇深,因而更懂得感恩,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于是,与雷锋有过交集的这些人,无一例外成了雷锋的“粉丝”。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只做一件事,向雷锋同志学习,传承雷锋精神。

  真的,是非经过,你不得不信。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因此,抚顺,这个雷锋只待了2年8个月的城市,在半个世纪后,不仅是军营在学雷锋,整个城市到处有雷锋,雷锋小学、雷锋车队、雷锋银行……甚至机关里还设有“建设雷锋城办公室”。

  雷锋走了,但他成为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里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8: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锋的故事




  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出差去安东,去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队。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从抚顺一上火车,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动手干了起来。擦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接送背大行李包的旅客。这些事情做完了,他又拿出随身带的报纸,给不认识字的旅客念报,宣传党的政策。一直忙到沈阳。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人越围越多,把路都堵住了。雷锋上前拉过那位大嫂说:

  “你没有票,怎么硬要上车呢?”

  那大嫂急得满头大汗地解释说:“同志,我不是没车票,我是从山东老家到吉林看我丈夫的,不知啥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

  雷锋听她说的是真情实话,就说:“别着急,跟我来。”

  他领着大嫂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车票,塞到她手里说:“快上车吧,车快开了。”

  那大嫂说:“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我好给你把钱寄去。”

  雷锋笑道:“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就转身走了。

  那位大嫂走上车厢还感动得眼泪汪汪地向他招手。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

  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抚顺。”

  老人高兴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

  “孩子,俺不饿,你吃吧!”

  “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充充饥。”

  “孩子,孩子。”这亲热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

  雷锋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

  老人说,他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了解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这些事后来被战友们知道了。

  有人评论说:“嘿,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却并没当一回事。

  另有一天,雷锋正在部队驻地附近擦洗汽车。突然阴云聚扰,下起了雨。他连忙拉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小的,手里拉着个大的,肩上还背着个包袱,“叭叽叭叽”蹚着泥水,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

  雷锋跳下车来,迎上前去一打听,原来她姓纪,从哈尔滨来,要到樟子沟去。她发愁地说:“兄弟呀,叫雨浇得,我都迷糊了,往哪走是正路呢?”   

  雷锋听了,看看她背这么大的包,还带两个孩子,天又快黑了,下着这么大的雨,怎么走呀!就说:“大嫂,你在这里等等……”

  雷锋跑回宿舍,拿来了自己的雨衣给纪大嫂披上,接过孩子来替她抱着,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

  (记者 杨寒凝 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9: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工雷锋

●记者  沈卫莉

  

  孤儿雷正兴

  今天,循着那渐渐被淡忘的历史,记者重访雷锋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在辽阳,在抚顺,问起雷锋,妇孺皆知。

  记者在抚顺一公园,见到近10位初一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学雷锋做好事——捡地上的垃圾。

  雷锋辅导过的学生梁金英告诉记者,“嘿,雷锋做好事,雷锋是孤儿,对旧社会苦大仇深。其实这只是雷锋的一个侧面。”

  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陈茁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雷锋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  

  岳麓山畔,湖南望城。简家楼有一座茅屋。

  73年前的一个寒冬,雷正兴出生了,从此他陷入苦难的深渊。

  5岁,父亲因病去世;6岁,哥哥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不久弟弟夭折在母亲的怀抱里;7岁,母亲不堪地主的凌辱,悬梁自尽。

  雷正兴成了孤儿。

  绝望中的他,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阳光雨露。

  雷正兴怒放了!

  1956年,雷正兴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未被安排发言的他突然跑上讲台,抢过话筒,激动地讲了一番话,宣布了自己的一个决定:毕业后要去当一个“新式农民”。

  “我是心甘情愿回乡,不但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更是为了报答新中国使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有了上学的机会,我不考初中,也不进城当工人,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家乡……”

  就这样,雷正兴成为全校应届生中唯一返回农村的文化农民——一名记工员。

  3个多月后,雷正兴又成为一名公务员——望城县县委机关交通员。其间,雷正兴还光荣地成为团山湖国营农场的第一位拖拉机手。

  1958年10月下旬,鞍山钢铁厂来到雷正兴的家乡招收工人。雷正兴这位对前途充满憧憬的年轻人,立即前去报名。

  临行前,雷正兴改名雷锋,寓意是“到鞍钢打冲锋!”

  对此,有诗人赞曰:从此,响亮的“雷”引来满天知时好雨  从此,雪亮的“锋”划开崭新的一页。

  雷锋拎着一只棕色皮箱远足,家乡人依依不舍,只是谁也没有料到,他会成为一个国家永恒的精神记忆!

  青工雷锋

  位于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辽阳雷锋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工人雷锋纪念馆。纪念馆门口,有巨大工人形象的雷锋塑像。据纪念馆讲解员介绍,雷锋从这里走向军营,辽阳是雷锋精神孕育和成熟的地方。

  1958年11月15日,雷锋进入鞍山钢铁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

  雷锋的初衷是:在炼钢炉前挥锹淌汗。由于他会开拖拉机,厂方把他安排当推土机手。

  洗煤车间的推土机有两种型号,一种是小型,一种是重型。厂方考虑到雷锋的个子只有1.54米,人比方向盘高不了多少,便让他开小型推土机。

  这回,雷锋不干了。

  雷锋在自己报告中写道:“我不同意,我不是来享受的,是来工作的。”

  在雷锋的据理力争下,他开上了重型推土机。

  1959年夏天,鞍钢决定在辽阳弓长岭矿山附近新建一座焦化厂,动员大家报名参加基本建设。

  雷锋深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影响,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弓长岭焦化厂位于大山沟,宿舍是几间破旧的土屋,食堂是临时用苇席搭建,用水要跑两三里路去挑。

  总厂很快同意雷锋去新建筑工地,因为那里不仅需要推土机,更需要像雷锋这般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

  在辽阳市外宣办主任李玫羽的联系安排下,雷锋生前的工友石素琴老人接受我们的采访,讲述了她认识的雷锋——

  一个寒冷的冬日,水泥搅拌不匀,雷锋第一个光着脚跳下去,用身体搅拌,其他人受到感染,也跟着跳入冰冷的水泥浆里。

  1959年11月14日深夜,弓长岭天气突变,风雨将至,焦化厂刚进了几车皮高标号水泥,水泥遭遇大雨,后果不堪设想,正在宿舍看书的雷锋获悉后,抱着自己的被子去盖水泥,并号召全宿舍职工抢运水泥。在雷锋的带领下,7200多袋水泥安全转运,避免了重大的损失。

  雷锋做好事不计其数。因此常有人敲锣打鼓,举着锦旗,到厂里表扬雷锋。

  在鞍钢的13个月时间里,雷锋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节约能手、红旗手,等等,成为鞍钢的知名人物。

  雷锋在日记里写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潮人雷锋

  雷锋走过22年的生命,穿越51载的巨大变迁。

  在我们今天看来,雷锋也许并非完美高大,却生动可学。

  “老班长其实是个阳光男孩,爱美爱文艺爱上进。”雷锋班战士李佐伟说。

  年轻的雷锋,自小能说会唱,喜欢看书。18岁那年,他在望城县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激发了雷锋的创作梦。彼时,他还与人认真地探讨自己的“作家梦”。

  其后,雷锋还创作了9首长短不一的诗歌,有《南来的燕子》《党救了我》等等。

  为此,雷锋还特意到照相馆留影,脖子上围着五四青年式围巾,手里拿着书卷,脚穿着黑皮鞋,一幅文艺小清新的造型。

  具有高小学历的雷锋,在那个年代属于稀罕的“小知识分子”。这也是他后来有《雷锋日记》遗世的原因。

  雷锋喜欢拍照,爱整洁,爱美。

  挂上红领巾了,小学毕业了,当农民了,当公务员了,雷锋都要到县城一位名叫戴杰的照相师傅那里拍照,以至于戴杰在过世前,一直清晰地记得雷锋,一个喜欢拍照的男孩。

  雷锋要去鞍钢工作,火车途经北京,他借别人停在天安门前的一辆摩托车,留下一张骑士模样的留影。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雷锋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上百张照片。

  年轻的雷锋也赶潮流。在鞍钢工作期间,他添置了平生最豪华的一整套新衣,包括一件价格44元的皮夹克。曾经,雷锋穿着这身行头去跳舞。

  这些细枝末节,还原了一个更真实、生动、可爱的青年雷锋。

  青年雷锋与所有年轻人一样,也有过朦胧的爱情。

  雷锋,当农民、当工人、当士兵,每到一处,都很快脱颖而出,备受瞩目。

  他的品质、才华与英俊也同样吸引着身边的女同志。

  雷锋工友石素琴告诉记者,雷锋也有过心仪的姑娘,这位姑娘名叫易秀珍,鞍钢总厂焦化分厂工人,她主动报名到焦化厂工作,偷偷为雷锋换洗被褥衣服……这些行为常常被鞍钢的同事拿来开善意的玩笑。

  雷锋在入伍后曾回来看望易秀珍,此时的易秀珍已婚。石素琴说她领着雷锋找到易秀珍家时,雷锋对易秀珍说了一句:“我们是朋友,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呢。”

  这一段不曾捅破的恋情,无疾而终。

  这就是雷锋,一个阳光热情、单纯快乐、积极向上的青年雷锋。

  采访手记

  辽阳弓长岭小思

  继抚顺之后,我们抵达雷锋的又一个“第二故乡”辽阳,寻找雷锋。

  辽阳与抚顺般,城市里到处有雷锋,雷锋街、雷锋桥、雷锋山、雷锋公园等,当地出版有雷锋在弓长岭等系列丛书,建有全国唯一的工人雷锋纪念馆——辽阳雷锋纪念馆。

  历史还曾经如此神奇地巧合:1960年1月,时任辽阳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把一个鞍钢青年雷锋送上运兵的专列。1977年1月,17年后,余新元把另一个鞍钢的青年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

  两位青年,同一伯乐,走向同一军营,从事同一兵种,日后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两代雷锋在辽阳相遇。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必然。

  在辽阳,学雷锋成为一种常态——由雷锋战友、先进人物和雷锋工友15人组成的学雷锋先进事迹宣讲团,深入乡镇、企业、机关和学校,宣讲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在辽阳,学雷锋有机制保障——考评制度、评比制度和激励制度。

  因此,辽阳作为先进典型,将在第十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发言。

  我忽然想到,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除了自身的努力,有着那个时代的呼唤,还有着成长的那块土壤。

  今天,雷锋如果活着,他既希望我们成为他,也不希望我们就是他,但是,他一定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心存感恩,心怀善良,推人及己,心有他人,帮助他人,并以此为乐,点点滴滴。积小善,成大爱。

  一位从没上过战场的普通士兵,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被标为方向,在民族精神的基座上,隆起一个高度,这是奇迹。

  雷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记者走访雷锋的工友、战友、辅导过的学生,还原履历之外的雷锋,他并非神乎其神,但是具体生动,亲切可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9: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雷锋日记

  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1959年10月25日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1959年11月2日

  我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心里感到特别亮堂,工作越干越有劲,只觉得有股劲永远也使不完。我为了群众尽了一点应当的义务,党却给了我极大的荣誉,去年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鞍山市青年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这完全是党的培养,是毛主席思想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   

  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1960年6月5日

  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1960年10月21日

  今天吃过早饭,连首长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上山砍草搭菜窖……劳动到了十二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一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1961年3月16日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1961年9月11日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1961年10月16日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这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961年10月19日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1961年10月20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杨寒凝 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6-2 21:57 , Processed in 0.0512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