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再生者为何

冯浦村史----冯浦风云录(作者:冯昭煜)连载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丁顺土和冯岳仙民工连长,集所有男女劳力,集中火力赶搭雨棚。
      1、第一天清晨到中午,全体妇女砍竹,男人砍树。午后到傍晚,妇女编草扇,男人做棚基,劈竹削树。晚上开夜工三小时,材料运到工地。
     2、第二天集中全力搭棚,哪一排第一名,放“卫星”,奖肉猪二只。哪一排第二名射“火箭”,奖肉猪一只。第三名“飞机”奖鹅四只。押末排“老牛拖破车”要批评,排长受处分。
     为了体现大协作和大跃进干劲,不管那个竹园,只要那个排先到先砍,砍倒就归谁,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威力真大,天才鱼肚色,晨光熹微,各竹园已一片砍伐声,你争我夺,砍倒算数,不管燕竹、毛竹、老竹、嫩竹、雷竹、芦水竹,反正搭雨棚都有用,不到九点钟,村子及附近所有竹都砍光了,有的妇女一个砍了一百多根,各排领导早有预谋,已分头派人去占领远去的竹园,到中午时,方园十几里已见不到一株竹子,一九五六年十二级台风损失很重,怎能吹绝竹子,何况二年即恢复了,这次人的砍伐,砍光了竹子,恢复经历了二十年左右。
      冯浦六排进度最快,廿八间雨棚,第二天下午三点光景初具规模,放上“卫星”,争得了冠军,冯先庭排长中午就派人杀猪烧肉,晚上全体社员“会餐”,各级干部来祝贺庆功。学校社教老师魏宝琪,带领学生“晚呼队”敲锣打鼓来了,呼的口号是:
“六排力争上游,放红色卫星”。
“六排多快好省争上游,向六排兄弟学习”。
“×排老牛拖破车”。
“水库是前方,工地是战场,轻伤向前冲,重伤不叫苦”。
“早出工,晚收工,月亮底下争英雄,女的穆桂英,男的赵子龙“。
“个人好比独木桥,人民公社是金桥“。
      锣鼓“咚咚咚,嘭嘭嘭“,学生班长领呼口号,大家齐声呼应,聚餐室热闹非凡。
      各排之间竞赛,营部九个连之间也展开竞赛,民主连(冯浦村)第二天完成,第一“卫星“。最值得可惜的是滨笕连队,他们连队不惜代价,把广福庵十来间平房拆来造雨棚,乃因路太远,有十五里,木料从曹娥江水路运来,再上岸搬到工地,搭到一半,第一名“卫星”已经放上,民工们垂头丧气,干部气急败坏。《宁波大众》报上次日刊登醒目消息:“石井水库热气腾腾,马岙水库冷冷清清,只隔一座指石山,面貌二个样”。当时属宁波地区,马岙水库在甲仗村。
       “苦战七十天,幸福万万年”,原计划七十天要完成的水库,七十天已过去了,水库堤埂只挑了一米多高,只占计划的四十分之一,原计划男的挑24方,女的挑18方,现在由于取土远起来,打的是持久的疲劳战役,加上粮食定粮供应,每天挑二方减至一方,再减到0.8方,如果把勤杂人员和工具革新人员平均进去,已减少到每天只有半方。
      指挥部研究,征得上级同志,为了春耕已近,埂的阔度,由原不180米缩减到60米,高度50米缩低至20米,春节后,又恢复肩挑畚箕的劳动,工具革新停工,破碎的革新工具,堆成一个个四米来高的柴蓬,人们任你远眺近望,已见不到竹子和树木了,收缩后的原120米基地,象运动场,正好为后来小学开运动会,文革中全社性的群众大会也在这里召开。
      1959年2月29日,雨雪纷飞的下午一时,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惊愕的人群飞奔爆炸现场相公殿,原来是水库的炸药仓库爆炸了,五十多炸药排民工,一百多天辛勤的战果,三千多斤火药,烟飞灰灭,烟消雾散,下放干部叶寿康手上脸上都是血,人被抛弹在几丈外,卷曲呻吟,厂长夏金富,被炸药的气浪弹落在十多米远的浦水里,他本能地爬上岸来,耳朵、鼻子、嘴唇、眼皮都没有了,被水一浸,肉象红蜡烛油在烊,一丝丝,象泡泡糖挂满一脸,手上的肉也烊成丝条,有的肉滴在地上,有的肉还挂在身上,手可见到骨头,棉袄裤都有烧光了,赤裸身体,可怕极了,营部立即把这二人送到百官人民医院,转院到绍兴,又转院到杭州,据说夏金富福大命在,不久前有个全国劳模叫邱财康,浇伤被抢救过来了是那班抢救邱财康的医生和药物—噬菌体,绿脓杆菌的天敌,总算保住了性命,夏金富从此没有了耳朵、鼻子、嘴唇,全脸是没有汗毛的内层肉,丑相狰狞可怕,没有皮帘了,晚上不会闭眼睡觉,夏金富有一男一女,思想品德非常高尚,是真正雷锋式好人,是优秀党员,浙江省劳动模范,市人民代表,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事故是:那天下雨雪,政法部门下放干部叶寿康,在八亩头搞“绳索牵引机”耕田的试验,十多个人上午只耕了三埭多些,下午出工前,他拿着雨具蓑衣笠帽,到相公殿坐一会儿,叶寿康是县公安局的股长,与夏全富熟了,坐一会是等同伴出工的,相公殿厢房有三间,曾是埂务处办公室,南首一间放着三千多斤火药,他俩坐在北首一间聊天,中间有一口炭的石臼,上午刚舂过火药,叶寿康以检验的口吻说:“做得怎么样,是否合格”,夏全富说:“当然没有买来的火药好,但爆破一些砂岩,只要多放些药,还是可以的”。叶寿康发现石臼沿口凹下的地方黑黑的,石臼花岗石做毛糙,不易被掸帚掸净药粉,叶寿康是干部,不管“严禁吸烟”的牌子,用香烟去引了一下,“刺”的一声,火药引着了,谁知地上也有扫不净的火药,撮火药勺子上也剩有火药,舂火药的石碓、无处不留火药痕迹,是白天,火苗看不清楚,火苗象蛇的游动,叶寿康惊得失色,反身欲逃。夏金富知大祸临头,但究竟是共产党员,看到隔壁库门开着,忙去关门,门口满满一箱火药的箱子没盖好,正想去盖,而无情的火苗比他快,象蛇的飞驰,“蓬隆隆隆”的震天巨响,三千斤火药同时爆炸,墙壁溃倒,金富冲落十多级步阶,冲落三米下的浦水里。
      我常去水库堤埂,眺望碧波荡漾的淼淼水面,明媚旖丽的景色,淡忘了挑水库的艰辛,开头那首诗的意境,渐渐不易理解了。
     现在的夏家埠村,享受不到水库一点益处,可是在那供给制加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在跃进岁月中,付出辛劳是:
1、红光队(夏家埠村)全村男女青壮年177人,去挑石井水库129人。再加老年22人,实挑水库159人。
2、留生产队搞农业青壮年48人,其中男12人,女36人。
3、挑水库食宿石井老村,1959年一冬100天。
4、义务劳动,不计报酬。
      石井水库总的归纳一下,工程是“三上三下”。
      第一次,就是上述的1958年,挑了二冬,二千多民工,没有账,不计报酬,水库会计(夏新酉)只记现钞出入,民工没有报酬。原计划高的50米,一再缩小,挑到四米半停工下马。水轮发电,由于质量不过关而报废。
       第二次,斗转星移,过了12年,到了1970年,水库仍为宁波地区管辖工程,联江管理区(大队)已叫联江公社,仍原来乡的十三个大队,连、排改为大队小队。冯张贵是公社主任,水库有钱九斤副主任具体负责。工程计划:坝高17.5米,水位14.3(吴淞高21.9米,减地平线7.6米);库容水560立方米;灌溉6000亩;淹没面积57.8平方米;抗旱力从45天增加到120天;蓄水共计560万立方米,其中377万立方米灌溉,183万立方米发电,发电后的水排入渠道仍可灌溉,发的电输入华东电网,灌水时多输,旱水时少输,八分一度电价,有几度卖几度,电站建在“石虎头”,买二台共110千瓦的水力发电机,上级拨款三万元。打一个隧道涵洞,长96米,用二个直径60厘米的水泥涵管,用六吨钢筋拌水泥固定,上级拨款三万元。民工问题,不能象大跃进时的大呼隆搞了,公社水利干部叫李葆,公社决定民工“三三四制”负担,就是按人口负担百分之三十,按受益田亩负担百分之四十,按发电后享受用电户负担百分之三十,就是冯浦 、夏家埠、俞夫村负担百分之百,对江王家汇、大湖岙和山那边的瀦湖、鲍岙负担 百分之六十(人口、用电)大队结算,轧平账目。附属工程,如渠道,挖隧道,造电厂计土方205965方,石方9616方,民工102983工,技工(木匠、泥工等)192002,资金四万二千元。
谁知水库大坝挑到8米高时,果然产生了“圆弧滑动”,开始里面滑坡,后来外面也挤动了,挑多少上去,下面挤多少出来,第三生产队的三亩田,挤成凸起成馒头,就这样被迫停工,阮光钿工程师的结论是科学的,宁波地区水利局来钻探,粉砂质粘土达11.5米,以下才为砂硬石)“滑坡”一时无法解决,在八米高的地方被迫停工。
       第三次,在“滑坡”停工三年后的1974年,石井水库又动工了,计划:1、做好防止滑动和“镇压层”。镇压层高五米,即里面贴阔30米,外面贴阔20米,做镇压层单单用石方就要二万方。
      2、工程基本按1970年规划。
       3、克服平调风,上级拨款六万元,组织专门队伍,买80辆橡皮胎,钢筋轮的双轮车,不搞义务劳动,民工每天付报酬4角,买二架磅秤秤泥土或石块(连车子秤,除车重)买二架电力拖拽机,把泥车从陡坡上拉上去,买一架电动夯土机,在镇压层上来回夯土。电站虽已完工,因“太解放思想”了,隧洞按17.5米水位设计,而实际8米水位也不到些,隧洞成了隧道,二台一百十瓦的发电机,1970年已买来,三年过去,要锈成废铁了,只好出借他单位去了,发电站和它的一切配套工程统统自动报废。
      在1981年,上级再拨款三万,造了溢洪闸和溢洪道,又拨款12万,造了配套工程——冯浦排涝站,二台抽内涝抽水机等,石井水库工程宣告完成,实际灌溉面积,只人冯浦畈的一半——一千亩田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1: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 11: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公社化中大办粮食


       公社化大跃进运动中,政社合一,有许多大办,如大办农业,大办食堂,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畜牧,大办教育……
     这个运动,三中全会后已有结论,1982年宪法:“决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邓小平同志说:“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又说:“总结历史,要采取客观的。实是求是的态度,这样才能得到益处”,以“以史为鉴”才是伟大的民族。
事情过去已近半个世纪,已往事悠悠,不宜张扬,但是“留档”备考是应该的,“十年辛苦不寻常”,趁有生残年,摄下几张“老照片”,留住一些“瞬间烟云”。
      从冯浦的大办农业叙起:
       19588月上旬。
      在俞傅村的公社会议室里,沈校齐党委书记在干部党员的扩大会议上讲话:“人家能办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办到?”“人有怎样的胆,地就有这样的产。”“那些满脑袋蛛网尘埃的资产阶级税一年只能增产百分之三十,真是岂有此理,他们竟敢胡说“能收好几千斤一亩,没有科学根据”。这种谬论必须坚决批判”。
      沈书记喝了口茶,燃了第二支香烟,接着说:“同志们,帝国主义分子卜凯,说中国人口太多,今后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真一派胡言,在共产党领导下,人多不但不是压力而是对发展生产的最有利的一个条件,北大校长马寅初散布的右派谬论,就是“只看人有一张嘴,要吃饭,没有看到人有二只手,会劳动”,我国人口多,农民多,正是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积极因素,他们是看不到解放了的人民的冲天干劲。”
       “现在我们来学习新到的《红旗》杂志,1958716日第四期上于光远的文章,题目是:“小麦增产对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革命意义。”
       兹把沈书记读的于光远文章,原文记录二段:
    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有河南省的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的小麦试验田,亩产达七千三百廿斤的记录,根据1954年出版的苏联卢克亚纽克所著的《如何获得冬小麦高额产量》一书记载,每亩最高达1491斤,而我国农民在今年夏天所创造的最高记录,已为苏联这个数字的百分之四百九十,近五倍光景;又如河北省安国县卓头村农业社,明年搞八十亩试验田,亩产要达到一万五千斤。”
听的干部们啧啧称赞,羡慕不已,产生窃窃低语声,主持会议的冯张贵叫大家安静,沈书记提高声调继续读:“楼外有楼,天外有天”,这就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今年冬小麦高产中得出的结论……”。
     (2)“……拿密植来说,湖北谷城县新气象五社,在亩产5467斤的试验田中,密植程度达到每亩240多万个穗子,据社主任估算,每亩约180万株左右,即平均每平方寸三株。在这块一亩五分的试验田里,他们深耕了一尺二寸,又上了一尺多厚的滩淤泥……条播后,又追化肥45斤,水粪41担……,可见,我国农民已经依靠冲天干劲和大胆创造能力,使土壤状况和营养条件发生了变化,因此才能实现这样的密植,这是惯于把各种因素孤立起来看问题的科学家所不能设想的……。”
      公社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照例是以大批判开路,表决心结束,关于搞试验田,春天已有号召,开始规定各单位、各机关、各团体集体搞,现在规定各党员、各干部、各团员都要搞一块试验田,因为试验田都不够理想,公社认为必须集中全力带头作典型,作出榜样,以点带面,才能全面推广,决定以冯张贵的五分试验田为重点,“只准搞好,不准搞坏。”地点在村中“大塘湾”,(现造羊毛衫厂址)指标五千斤,把原稻禾耕掉,掘地五尺深,放上厚厚的一层塘污泥和牛粪,上50担上等人粪料,当时连作稻刚刚推广,第二作晚稻反青十多天,把二亩已快分孽的第二作连作晚稻拨拢来,连作晚稻品种叫“10509种”,并拢种在这五分试验田里,密植关是沈书记亲自抓的,以钢笔为准,二株在笔头,一株在中间,因为稻已快受孕了,这样密植几乎二株连在一起,种的时候,脚踏下去,淤及膝盖,妇女身矮淤及裤裆,根本休想下田去种,污塘泥和肥料太厚,脚拨出来,稻禾浮起来歪斜了,脚踏下去,附近几株都挤动了,一尺多象“虾子汤”的肥料,稻根及不到泥土里,稻株无法竖直,去种的捏手放掉,稻禾氽起来了,即使插得很深淹没“稻眼睛”,也还是浮氽起来,五分田化了三四十个劳动力,整整一天还要开夜工,张贵和大家弄得满身肥料,脸孔上也溅满了,大家都筋疲力尽。第二天一早,试验田种下的稻禾,象晒了一夜太阳,软软的躺在肥料上。沈书记等干部当然也懊丧,沈书记说:“精神很好,思想跃进。”“失败乃成功之母,试验田是新生事物,对新生事物的态度,是立场问题。”
      收获季节到了,因为大部分社员挑石井水库去了,收获的劳动力怎够,只好天天开夜工割稻,开夜工这天,农业排每排派八个社员上山掘柏树根,因为柏树根有鲜湿也可燃烧的特性,掘来就可“擎耀火把”照明,全村先集中全力到某个排去割,晚上割稻叫“放卫星”,这天夜饭不定粮,“放开肚子吃饭。”割稻有季节性,便把水库民工也调来开夜工“放卫星”,全村五百多个男女劳力,七八十个油柴火把,把田畈照得通红。
      当时割稻改用革新工具,一种是象铲子一样,刀刃似剪刀,铲过去的稻割倒了,割得快,但放得不齐。镰刀改用一下子能割几株的“大镰刀”。
      由于割的妇幼多,打稻脱粒的强劳力少(挑水库去了),割到夜深了,索性把“打稻脱粒”放到明天吧!因为反正不评工记分,都拣轻活“割”,不愿重活“打”,一下子一大片割好了,“打”稻跟不上割稻,有人建议堆稻蓬,割了未打的摊在田里,可是,第二天必须到另一个排里去“放卫星”,各排争先恐后,不久,“核算单位是连队了”,各排的矛盾没有了,“大锅饭”了,而农业营与水库民工营仍有矛盾,农业要拉水库民工来“放卫星”,水库营部要拉农业的去工地“放卫星”,每到半夜十一点,煕煕嚷嚷,人来人往,开始大家对“放卫星”甘心情愿,因为能赚一餐饱饭,日子久了,社员乖了,一顿饭赚进,人只到畈里蹲蹲站站,不肯出力,如果出力多,容易肚饥,肚饥了夜里睡不好,自己倒霉,反正黑夜易遮蔽干部耳目。
      不但连部内各排轮流“放卫星”,各连队(各村)之间也“大协作”,公社(区)统一调派,冯浦连队为了争上游,夺先进,只割好稻,还未脱粒,就向公社送“收获完成”的喜报,公社立即调你去XX连队“大协作”的“放卫星”。冯浦连队“哑吧吃了黄连,有苦说不出”,喜报送了,怎能再说还没全脱好粒,就硬着头皮去外地“大协作”,时光在流逝,接着下雨了,接着种麦种油菜开始了,试验田里总想搞出些成绩,以大跃进的名义,干部有权抽调劳力,各各“调兵遣将”搞试验田,社员则日夜奔波,至于已经割倒,但尚未脱粒的禾稻,悬案高搁了,眼看在田里风吹雨淋,有权的不敢讲,怕扣上对新生事物评头品足的“小脚女人”帽子,积极分子不能讲,怕扣上“对三面红旗不拥护,做阻挡历史潮流的促退派”。落后社员不要讲,想:“现在是大集体,反正我仅占几千分之一,几粒谷而已。”接着秋雨连绵,整畈的未脱粒稻禾,烂在田里,到不可收拾时,谁也不敢张扬,让其“自生自灭”,老年人责备排长等基层干部,排长等基层干部“骑虎”而行,听,老师带领学生的“晚呼队”喊过来了,不得不让政治运动牵着鼻子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田:“有收无收决定水,多收少收决定肥”。公社决定号召大家广积肥料,“要使粮食翻一翻,每亩施肥一千二百担”,社员便割柴脑,捞水草,掘道地泥,也向学校布置积肥任务:每个老师150担,一、二年级学生每人50担,三四年级每人80担,这时发明小球藻“人造肥料”,冯浦叫冯善灿负责,带领几个社员种小球藻制“人造肥料”,制人造肥料需要大缸,好才各家各户吃食堂饭了,大水缸空出来正好派用场,在当时共产风中,已没有“私有”观念了的,工作开展顺利,下放干部专门掘“灶仓泥”,掘“堂前泥”,筛“竹园泥”,因为竹已被水库造雨棚时砍光了,把竹根掘起来给大食堂烧火,筛去石头,泥土可以当肥料。
      麦和油菜,也要搞试验田,小干部试验田至少深耕一尺,象冯张贵公社干部,他试验田要深种三尺,传统方法已无用,因为牛耕太浅,况且全部耕牛都去石井水库拉“平板火车”去了,公社领导的确也焦头烂额,后来发明“绳索牵引机”,用水库工具革新的第四种“巡回运土法”相似,炸药厂爆炸肈事者叶寿康,那天就在拉“绳索牵引”的下放干部,后来引进了双轮双铧犁,双轮双铧犁的确耕得又深又平泥土又碎,可惜不会使用,耕牛就是不听使唤,冯张贵亲自操作多天,效果不好,而时不待人,农活是有季节性的,只好人工掘。冯浦党支书冯岳仙,思想保守,口头上拥护工具革新,却偷偷叫人保留了耕具老木犁,准备以后必要时复辟老木犁,公社领导获悉后,大会批评,行政处分,作为“促退派”典型,拨去“白旗”,调去外公社一个渔场劳动,支书就有浦口村丁顺土来担任。
       1959年春花作物,有的的确很好,有不少“油菜大王”,不少高产麦田,但由于浮夸风风靡,介绍经验也好,去参观也好,都是上万斤。
      1958年冬,章镇公社(行政区,管辖14个乡镇)开始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联江营,冯浦连是这样的: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员,都评定工资级别:一级每月二元,二级每月三元,三级每月四元,五级每月六元,六级每月七元,五级是木匠,泥水匠等技术工,六级是有特殊贡献的机器工或主要干部,村级脱产干部以外有补贴的,农业生产最高四级,全家老小的吃饭,吃菜、剃头、治病、看戏……统统不要钱,就是“供给制”,这些工资买国家发的布票(每人三尺)等凭票必须品,是差不多了,原来贫困户,吃口重的“多子女户”,的确有了可靠的社会保险,很落胃,欢迎,只是苦了吃香烟的人,以及生病需要营养的人,当时民谣:“一级二级牵磨抱小人,三级四级做煞人”,除评定工资外,还有奖励工资,有干部掌握使用,这阶段,家庭是农业户的国家干部最合算,象冯张贵等人,全家老小有集体供给制负担了,本人工资照发,最合算。
      1959226日,章镇公社书记方伯泉,传达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以及工作总结,其中关于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联江大队长(乡级)半文盲冯张贵为随时宣传需要,叫文书大字正楷抄录,硬记背熟之,其文曰: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震动了全世界……
1、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土地界线,特别取消了自留地。供给制食堂吃饭,割断了私有尾巴,表现了封建的私有制度残余已被最后消灭。
2、实行了“基本工资加奖励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其中供给制就带入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萌芽,使贫下中农有了可靠的社会保险,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柴、米、盐、菜、酱、茶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妇女们从厨房里解放出来了。
3、实行了“政社合一”的制度,人民公社既是政权组织,又是经济组织,生产组织,农、工、商、学、兵各行,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公社统一指挥之中,“一大二公”县联社可以调济全县的积累和适当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二个过度,消灭三个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是实行共产主义唯一的道路。

      正在轰轰烈烈大搞三面红旗(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如火如荼的高潮中,风云幻变,过了一个月零些,1959329日,方伯泉书记在传达县六级干部会议,传达关于人民公社权力下放问题十大批示时,精神新的了人民公社经济政策,仍要“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了,就是要各计盈亏,承认差别。
       改动政策,虽然几个字,执行起来“大反山东”。冯岳仙、丁顺土等冯浦 干部,以及八个操作组排长等,一时愕然,将信将疑,围着方伯泉聚精会神的学习,专心致意的研讨,认认真真的解读。
方伯泉说:“必须肯定1958年大跃进的伟大成就,而一平(拉平)二调(无代价抽调人力、物力、财力)三贷(抽回贷款)是不对的。现在,不光再批判本位主义,也应该批判平均主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但不能脱离实际,去年义务劳动多,无代价工作多,抽调物资多。今后要规定:①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应在百分之八十以上。②分配给社员的应该占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③仍要评工记分,取消“工资制”。记分工资一定要超过供给部分。④食堂粮食归个人所有,吃余的粮食可移到下月吃或卖买,由各户自理。

方伯泉出了四个讨论题,叫大家讨论,题目是:
1、去年大丰收,为什么闹副食品紧张,供不应求?为什么粮、棉、麻、油、完不成收购?
2、为什么有些地方闹食堂,喊粮食不够吃?
3、为什么到处出现瞒产私分?
4、为什么去年秋收这么粗糙?

经过热烈讨论,统一思想,按上级文件批示,作出了十项规定:
19593月,10项规定:
1、基本核算单位是连队,即冯浦村生产队。包产单位是排,即八个操作小组。
2、定额领导人员不能过多,冯浦 脱产7名。
3、定任务:早稻一千八,包产一千四,上缴一千一,连晚稻春花全年上缴一千六,毛猪每户一头,多余自己处理。
4、定分配计划:20%作成本;上缴公共积累,10%包产单位,6%核算单位;公益金1.5%;办公费1%。……工人、干部、职工们仍负担瞻养责任。
5、定集体福利:食堂改包产单位办。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等核算单位办。
6、评工记分:恢复账册,按劳取酬。
7、定劳动力:80%劳力要用于农业,工业交通等不超过10%,服务业不超过10%,一律不再设脱产文工团。专业洗缝组,小吃部等都减少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8、包产单位有自主权,超产的90%按包产排分配,90%的劳动力有包产排调度,(上级不得再平调)包产排还可以经营一些副业,如饲养业,田塍种豆,收入80%归包产单位,20%上缴核算单位。
9、公社工业,有利于生产的下放给大队(乡政权)。
10、账目问题:确立新帐;(损献)家具尽可能归还,损坏的折价赔偿,社用房屋要付租金,调剂的耕牛,大农具,要折价平衡。私人肥料要折价,牲畜大的如猪、羊可以归还。土地按原操作排不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这个人民公社权力下放批示给“大呼隆”的人们一贴清凉剂,起了一定消歇作用,问题是第三条;定产早稻一千八,包产一千四,上缴一千一,加晚稻、麦、什粮等全年上缴一千六,而实际收获还不到一千斤,这就是1959年群众第二年的困难,及群众挨饿原因。
      规定中的第4项:工人、干部又要负担瞻养家属了,对领工资的,多子女的象冯张贵,又要戒香烟了。
      规定中第10项:家具尽可能归还,损坏的要赔,使冯张贵搔首抓耳,犯难极了,在1958年共产风中,大家割私有尾巴,当然家具不分你我了,又没有细帐,现在怎么还弄得清?“真弄不懂,上级会不会右倾”。而在去年1958年括五风时,张贵也是这么说:“真是不懂,上面会不会左倾”。
      上级批示,立即执行,你家的水缸在做肥料缸,他家的菜缸在做饲料缸,有的在水库土地,有的在特产队,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几个人都说“是我的”,多数不要赔钱,宁愿已弄破了的是自己的,全村遍地都是兴匆匆跑来跑去,找自己东西的人,找得到运气,找不到也自己认晦气。
      大食堂拆散,二堂六部的分间壁要打好,各排的小食堂要办起,做小食堂有分间壁还是要拆倒,大食堂吃1200人的大灶拆毁,小食堂吃150人的中灶要打好,大食堂的大锅到小食堂无用只好废弃,小食堂的锅,锅盖之类又得新买或定做,好一派忙碌景象。
       有位王阿宝社员,象“二花脸”角色,是“五风”积极分子,他为“钢铁元师升帐”,积极主动“帮助”人家撬窗门铁栅子;也为水库“车子化”,爬到人家搁楼去找木材,现在可以赔了,埋怨声弄得他焦头烂额,干部为他解困,好说好歹,党支部给每扇铁窗赔二角钱补偿旨,兹于水库用过的木材,只好请原谅了,善良的老百姓想,譬如“五风”刮到底,现在能赔一些,万幸极了,“七折八扣对摺拦腰断”,赔了就好,都是通情达理的。
      最伤脑筋的是:去冬开放肚子吃饭,加上食堂管理不善,春节后一结帐,平均五百零五斤的原粮,已经几乎吃完了,等新谷登场,不有四个月,张贵搔首抓耳,一筹莫展,好在新的政策来了“食堂粮食归个人自理,多余的可移入下个月吃或卖”。根据这个精神,也只好违心让社员承担“去冬多吃,今春少吃”的担子了,所以这一年上半年,普遍出现了偷草子吃,偷蔬菜,马铃薯,甚到也有偷麦穗头,好在大批量是无人偷的,因为无法把麦等粮食去加工,不仅不能公开去加工,老的石磨,石臼都在大跃进中公用去了,大家不过早晚割一小篮而已,干部自己也一样,有的遍山去掘粮食代用品,如金刚藤根、葛藤根、乌糯根。

兹简述1959年上半年春天种稻的插秧机:

      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中的工字,领导也极重视,象水库工地的工具革新一样,大搞试验。“种田不弯腰”,是种田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希望,种田插秧和车水,耘田是务农最辛苦的工种,人们象期望抽水机一样的期望插秧机的到来。
     插秧机铁水结合,以木为主,公社把最好的木匠集中,叫夏海洋木匠为队长,集中创造,试插那天,红旗招展,人头挤挤,参观和取经的人很多,预先把人工拨好的秧放在插秧机后面的斗里,有象篦帚似的一排爪子,随着轮子滚动,一爪一爪把秧爪到泥里去,行株距离可以自由调节,原来一行六株,“小株密植”已改种九株,冯张贵把它调到种十三株,缺点是往往爪断秧根,就把秧泥洗得很清爽,但有脱株,脱株是个难题,得用人工去补种,因为行株太密,补脱株困难,“工程浩大”。插秧机另件精巧,又是木制品,容易破损,一个另件破损影响全台,一架插机机要许多人协同操作,质量也不及人工插,难以推广。
      夏海洋木匠把龙田寺千年古银杏砍来造风力水车,也失败告终,还是一些小改革好,1、“拔秧船”,船比面盆稍大些,坐在“拔秧船”上拔秧,脚仍浸在水里,不弯腰。2、“插秧船”同拔秧船相仿,脚在泥里一伸,坐着的“插秧船”一退,坐着插秧了,不用弯腰了,后半船可放秧,开夜工时,只要船尾竖一根杆子,伸向头顶,点盏油灯好了。

兹追叙“掘稻根”的工程:
       1959年农历春节,夏家埠初一也出工,受到表扬,冯浦只休息了半天,为什么这么忙,除了田畈进行“五改”外,就是“掘稻根”工程。
      掘稻根的目的是1、为了除虫,因为害虫躲在稻根里。2、为了积肥,把稻根全部掘起来,烧灭做肥料。领导号召“变冬闲为冬忙”,全村一千多亩田的稻根,要化多少劳动力去掘,尽管不断发明“竹筒旋刀”,“燕尾铲”等掘稻根的新式工具,一株一株一天有多少好掘,只好“放卫星”开夜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总路线中大办食堂和大办教育



       1958年秋天,多数人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尚未理解和适应,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运动开始了。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1954年“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同的。这个力争上游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合称“三面红旗”。
      为了多、快、好、省地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马上转入组建“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开始实行政社合一,公社既是政治行政组织,代替乡人民政府行使行政责权,又是经济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三级所有”的经济制度,全面管理生产和分配,为了大跃进形势,开始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比苏联集体农庄跨进一大步,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
       章镇原管理的十三乡镇,合并成立一个章镇公社,联江行政乡,改为生产大队,即营部,也叫联江管理区,原冯浦高级生产合作社,改为生产队,或民主生产队,即连部,原生产队为操作组,民主(冯浦)连部有八个排。
      公社体现一个“大”字的特点和一个“公”字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割“私有制尾巴”,向落后的私有制开火,办大食堂就是体现公社“一大二公”的“公”字的具体行动。
      在1958年夏收大忙季节起,每个农业社已办有食堂,是“为单身汉服务”为宗旨,自愿自理,集体经济适当补助一些,人员流动的,约三十来人,办得都满意,欲改为常年食堂。
       1958年11月1日,章镇召开公社成立大会,公社成立后,决定粮食不再分到户,有生产队(连)掌握,食堂供应,后人称“大食堂”。
        冯浦生产队(连)总人口1250人,其中有90多岁老人,有襁褓小孩,有孕妇产妇,也有病人,村北到村南近1000米,这样的大食堂是破天荒的,没有借鉴经验,而且规定每人一天一斤原粮(谷),全村折米九百斤,每天每人七两,冯张贵等干部搔首抓耳,焦急万分。忙得脚不撂地。

首先有以下五个措施:
       第一个措施:处理各排各户“库存余粮”。冯浦八个排,因畈路位置。土地或肥或瘠,排长能力,劳力多少强弱等因素,各排略微有些差别的,产量难免销有些高低的,现在定粮每人一斤原料都一样,不再分给各户了,有余粮一律交给食堂,包括几种杂粮在内,这工作必须做得细致、认真、彻底。尤其是各户库存余粮,今后如果他有存粮你没有,岂非意见纷纷,工作就难做了,为了体现“公”字,决不能让“私”字的资本主义细菌腐蚀“公”字的社会主义机体,各自要斗私批修,如有不自觉私藏余粮,搜出来要大会批斗,还要扣“饭票处罚。群众经过八年党的教育,认识跟着毛主席走不错,觉悟都高,都无保留的把一切粮食上缴食堂。但是其中少数顽固分子也是有的,象有个富农冯阿生,口头上说家里的粮食都交给食堂了,搜查也没有,后来发动群众,他堂弟检举,顺藤摸瓜,果然床下箱子里是二箱米,于是作典型狠斗了一通,富农分子的确反对“红旗”。
       第二个措施:动员各户把灶耙倒,炊具卖了,否则你就是“不愿与资本主义决裂”,要斗私批修。“私”就是私有财产,听说马上要搞“六献”运动了,六献就是1、献自留地。2、献房屋。3、献家具。4、献树木。5、献家禽家畜。6、献金银铜铁钖。现阶阶段供销部暂不搞捐献,大家争先恐后的去卖这些东西,生铁的镬,熟铁的火钳、火义、铜的烫罐,水桶  、饭桶箍。钖的更多,香炉、烛台、酒壶、蜡并、蜡甑,还有锣、钹等乐器,还有箱子环、铜门环、铜帐钩,好象比赛一样,供销部门庭若市,几天之内,供销部的废品仓库满了,天井中也堆得一人多高,去卖的人必须把器皿自己敲瘪敲破,铜九角一斤,钖七角一斤,当时老酒八角五分一斤,要酒票,龙凤瓶三角一只,要米票,我妻子壁壁角角收拾了不少,卖掉铜钖的钱,给二个孩子买了二套卫生衫,我一条卫生裤,棉织品还不要布票,一家人很高兴,也很庆幸。
       在卖旧铜铁运动和为“钢铁元帅”升帐运动中,也不乏几个“积极分子”,象王阿宝,一边宣传,一边带着斧头凿子,“帮助”无劳动力人家撬窗门铁栅杆,“道理”他对,只好让他撬,不到半年,纠正五风时,(平调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也有称文牍风的)五种不正之风),埋怨声袭得他很尴尬,被撬户和干部都埋怨他,弄得二头不讨好,支部决定每扇门栅子赔三角钱(铁重约十来斤)。人家好好的窗门栅子,赔三元也不满意的。
       第三个措施:办三堂六部。全村1250人口,如八个人一桌,需要156桌,当然没有办法一起吃,饭、菜打了回家去吃,少部单身汉等到在食堂用餐,配套设施需要许多房子,在“平调”,搞“六献”,统一安排:1、凤贤台门做伙房,春富五间平房烧饭,北首五间楼房烧菜,卖菜,门口厢房冯来法房子做小吃部,冯四来房子做供销部。2、冯昭来三间楼房做米库,冯国良房子轧来,当时轧米机用木炭烧的,因为柴油买不到,启动要用纸捻点燃。一台轧粉机是苏联产的。3、村农会五间楼房、九间头七间楼房的立壁推倒,成为统间,做三堂六部,三堂就是食堂、会堂、课堂,村农会房子高大,有五间搭了个半园形的台,既可做主席台,也可演戏,也可作上课讲台。4、有冯顺夫为食堂队长,成员有李爱堂、冯阿茂、冯昭来,事务长崔南根。六部是俱乐部、小吃部、供销部、后勤部、政治宣传部……
       小吃部开始的时候,熟鸡、熟鹅、熟猪头,熟蛋很丰盛,因为大批各户割来的“私有尾巴”,搞的“六献”,大家争着去买,不到一个月,“私有尾巴”吃光了,集体牧场还没有养出来,个体养猪吃惯了,泔水脚,剩饭菜,集体养了,总有个适应过程,必须“脱节”了,沈书记说这是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便决定小吃部停止对内(社员)供应,只招待外宾——开会来的客人。其时,会议客人真多,现场会,比武会,展览会,经验介绍会,动员会,还有检查团,取经团,参观团,巡回表演团,接应不暇,规定他们都要付菜饭票的,为了表现主人“客情”,小吃部蚀本“不在话下”的。
       附设在食堂的各部,都要房子,如后勤部,剃头室在冯百中房子,三个剃头师集中,集体付工资,剃头不用付钱,草鞋组在冯水根房子,十来个男女弱劳动力专门做草鞋,草鞋按需分配,各取所需,缝补组在冯大妙三间楼房,家里没有妇女的男人,可以叫他们缝补衣服,不收钱。
当时领导选中需要房子“公”用,请主人让出很便当,大家一心想着共产主义,搬出房思想通,挤进去的也思想通,不象后来移民“动迁”要补偿,我家就挤进冯昭来一家,不定期要住上王家汇挑水库民工十多人,大约一平方米住一人,等“五风”刮好,昭来在我家就生了一个女儿冯凤娟,分别时恋恋不舍,成了睦热亲密的朋友。美好记忆,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个措施:以“三堂六部”为中心的政治宣传,三堂即食堂、会堂、课堂,大家一起吃饭,吃好饭开会,开好会上课,政治空气浓浓的,三堂成了全体社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此,在四周墙上,花花绿绿的布置了
竞赛台                 光荣榜
  “一年早知道”图解       农业八字宪法图例
   第二个五年计划图        本公社远景规划图解
   布告栏                  通知            
       最引人注目的是魏宝琪老师画的一幅宣传画,是县文化馆根据报上新闻:湖北麻城县X试验田亩产23万斤的报导,用漫画形式画在墙上:稻田稻穗上坐着一个老爷爷,悠闲地在吸旱烟,稻穗仍不伏倒,而且旁边放着几个鸡蛋,稻穗的密度使鸡蛋不会落下去。这幅漫画最吸引人,人人看了啧啧称赞,个别“老保守”偷偷议论:即使谷子不是长在稻穗上,就是堆在地上,一亩田23万斤恐怕也要一尺厚吧!但这思想自我批判了,因为有根有据,有典有故,有姓有名,自己报章上登的,难道还会错吗?对新生事物不能做“摇头派”的。
      会堂布置行琳朗满目,空气肃穆壮重。上课是沈书记、冯张贵等干部,有时也读读报,宣传政策,俱乐部常演出文娱戏曲,演员们以土改时组织的农村业余剧团的成员为主,队长冯生富,副队长冯向晴(女)我妻也是主角之一。当时还没有电灯,演戏之夜点汽灯,平常之夜点白油灯或“油柴火把”。
       第五个措施:大搞粮食代用品,印象最深的代用品,莫过于大造小球藻,据说一缸河水所生产的小球藻,就可供一家人的口粮,据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成本低廉,生产快捷,大概由于经验不足,做成的小球藻饼并不好吃,尤其颜色象黛黛饼的绿黑色,后来,可能做小球藻的社员透露了一个信息,小球藻缸里施的肥料是人粪肥,捞上来作成吃的球藻饼,有人粪屎的成份。于是,人们对小球藻制品腻心了。
      大搞代用食品的运动中,不仅是农村食堂,副食品商店也是重点,当时有玉米芯做的大并,玉竹做馅子的月并金刚刺根做的荷花饼。各种豆制品,开始时用榨过油的豆并代大豆,后来粮食越来越紧张,乡村好几年看不到豆腐等豆制品,居民户发豆制品票。饭店的代用品更多,南瓜做的“走油扣肉”,蕉藕茎做的“红烧排骨”,百官饭馆吃饭,除米票、钞票外,要持火车票或长途汽车票,听说有一个饭馆厨师,能把蕃茹全身,藤、叶、滤成的淀粉等做成十来碗美味大菜,取上雅致的菜名,“红烧肉”、“白鸡块”……曾经为他开过取经的现场会,如1959年中秋节,统一宣传口经是:如一个人多消费一两粮食,全国七万万人得七万万两粮食,可以换多少辆机器,为了节约,又照顾风俗,每人供应月并一只。
      冯浦大食堂,开始是:“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子吃饭”。一餐能吃一斤半米的人不少,象金兴良和冯菱娟夫妇,身强力壮,中午割稻回来,去夏家埠粮库交公粮,每百斤谷二分工分,大家争着去赚这工分,他夫妻俩硬是一次挑去五百斤粮食,一次赚了10分,而吃饭加把劲能吃二斤,象冯其明这个貌似文质彬彬,一餐也能吃一斤半以上。当时晚上“放卫星”,就是开夜工,劳动义务了,半夜饭当然免费,1959年元旦一过,粮食亏空得不得了,冯张贵等干部大惊得失色,每人一天仅一斤原粮啊,1250人,每天只能吃九百斤米的,即每人每天七两,“放开肚子吃饭”后的约廿天,大食堂决定早上烧二百斤米的粥,中午烧五百斤米的饭,晚上也烧二百斤米粥,本地一惯没有吃粥的习惯,胃口大,与定粮对不上号。
      开始是给各户发饭票,要求闲时少吃,忙时多吃,各户自己控制,结果,多数户“寅吃卯粮”,前吃后空,七两米怎么也控制不住,每到月底,就到连部来喊,实在没有办法,借下个月的口粮。
连队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改变发饭票的方式,按每户每餐领饭的数字以户为单位固定好,早上几两,中午几两,晚上几两,写在各户的饭桶上,各户持饭桶排队来食堂领餐,这样由食堂控制口粮,就不会“寅吃卯粮”了。
       开夜工“放卫星”是最大的粮食漏洞,“卫星”天天放,特别是“掘稻根”除虫,掘稻根这个工程浩大极了,一天有多少好掘呢?手工掘是天天掘到天亮也掘不好的,还有对田畈进行“五改”,半夜饭的粮食不在规定定粮内,干部们也焦急得“焦头烂额”,措施失常了。
       到春节后的1959年3月29日,在第八节大办粮食中提到到的,传达了《关于人民公社权力下放问题的十大指示》,人民公社经济政策新规定:仍要“按劳分配,等价交换”,改正一平二调三贷,不能无偿拉平,不能无代价抽调人力、物力、财力,不能抽回贷款,不能再发“五风”。
      根据新的精神,“粮食归个人自理,多余的可以移入下月吃或卖”,便解散大食堂,分散二个排合一个小食堂,粮食有各排自己控制,全村四个食堂,每个食堂300人口左右,青黄不接有一段时期,食堂烧三餐粥。
       1959年上半年,冯浦出现饥馑现象,“命令风”的威风削弱了,人们敢于放弃田间生产而去办野食了。
      野食主要有鸟糯粮,金刚藤根,柚树皮,不仅味道又苦又涩,而且不易消化,大便坚实得要用小棒挖出来。
       这时,营养不良的“浮肿病”大发,引起上级重视,冯浦生浮肿病的也不少,因为浮肿病是营养不良,也没有什么特效药,只要补充营养就好了,一旦检查出了浮肿病,马上供应几斤米糠,半斤带鱼,半斤糖,十斤米,在当时来讲,能得到这样的优惠待遇,是琼浆美肴,羡慕不已,有“法道”的能人,千方百计生“浮肿病” 了。
       冯浦生浮肿病而死亡的有丁金荣、冯阿林、丁阿灿等十来人。举例如:1、雇农杨友木,是看牛工来冯浦,土改时冯浦落户,在挑水库时,曾在另下八度“破冰架车”,受到公社表扬,后来在一个将干涸的水坛里下水捉鱼,当时鱼价二元一斤,他一连几次下水捉鱼,赚了廿多元,可是冻伤病倒了,由缺乏家属护理,“寅吃卯粮”,生了浮肿病,死在“三堂”的讲台上,有冯绍基冯绍灿二个单身汉以二餐饱饭的报酬去埋葬。2、雇农丁金荣,入赘在冯春华嫂家,老年得子,时正八岁,还不懂事,全家十两粥,还没捧到家,半路已喝了不少,孩子天真无邪,不饱就要吃,丁金荣五十多岁得子,爱若
掌上珍宝,怎忍心碗里与儿子争食,丁金荣是长工出身,劳力强,排长总派他去干重活,时间一久,摄入少于消耗,生了浮肿病,无声无息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时,公社统一领导下,农、林、牧、副、渔和工、农、商、学、兵(民兵)各行各业,包括国家行政干部和供销部商业人员,最好最香的工作,莫过于大食堂炊事人员,八角一斤的酒票,每人只有半斤,冯张贵等国家干部,酒引来了,只能买橡籽浇酒叫“红旗烧酒”一元四角的,或买金刚刺根做的“金刚烧酒”一元八角的,食堂炊事员只要有钱,附在“三堂”的供销部里,可以通融1—2斤。据说在吃三餐粥的几天,食堂人员当然不敢明目张胆的烧饭吃,怕群众看见检举,食堂人员就用布袋裹了米,象粽子一样,系上线,悬在粥锅里,粥熟了,捞起来,就是米粽,这个极秘密事儿,“不足为外人道也。”
      “阶级斗争”是无处不存在的,试举二例:

1、1959年春节,快要过农历年了,连队支部考虑到大家过传统的春节,决定每户分一斤糯米,年糕也不再舂了。李爱堂是轧米机手,在轧糯米时,傍晚放工,有意把碾米机紧煞车,碾米机滚桶内留有约二斤糯米,故意不启盖卸出,等晚饭后,就把这二斤左右的米悄悄取回家,他妈大喜,不知底细,因为滚桶里的米是不碾净的,谷粒占四分之一还多,足足拣谷子拣了二小时还多,刚刚把米想盛到细瓷彩甑里,食堂会计冯阿茂来叫爱堂到连部去,支部书记丁顺土说他偷米,爱堂是忠诚厚道的人,窘极了,原来爱堂取米时,七岁的孩童冯招德看见的,报告了连部,却巧前几天食堂失窃了一袋米,就到爱堂家来搜查,除了这二斤米,当然搜不出有米,却搜出了一坛老酒和一甏乳腐,原来爱堂父亲李良煊在王家汇开小店,私下买下这坛酒和这甏乳腐,当时老酒要酒票,每人半斤,乳腐是食堂分配,一个人占有这么多,是违法犯纪的大事,真是“拳头缝里钻出巴掌”,全家吓得眼泪汪汪,李良煊受到处分,爱堂“哑子吃黄莲”,有话说不出。
2、食堂碾米的地方,每天需要一批妇女去劳动,不久,谁如果能派到食堂去劳动,就笑呵呵了,起初冯全招的妻子彩芝,肚饥了,试嚼了几手把生米,味道虽不好,几天来觉得奶水多了不少,小孩胖了不少,冯春裕嫂阿茶,也试着吃,果然效果奇好。后来妇女们约好,回家去时,衣袋里,裤袋里偷偷盛些米回去,有的妇女特地穿了“宽体拖箩”的高统靴来,靴里盛些米回去,一次,冯中水的妻子来劳动,太贪心了,被查了出来,因为冯中水家里是富农分子,为了“杀鸡儆猴”,把中水老婆狠狠斗了一通,阶级敌人真是不老实,罚扣饭票二天。

兹叙述大办教育的概况
以我们教的夏家埠村初级小学亲身经历为例:
夏家埠小学,是联江乡内,与俞伕村小学并列为最大的小学,夏家埠初小,1—4个年级,42位学生,一个老师,四复式班级。俞伕村初小,38位学生,一个老师,四复式班级,其他12所初小,都一个老师,学生15-30位不等,五六年级高级小学,都去冯浦村联江乡中心校就读。业务归中心校辅导,行政领导近来由直线改为分块领导,即有乡政府领导。平时,一个老师教四复式42个学生是忙碌的,晚上家庭访问,辅导夜校后,再批改学生作业,备课编教案,总得十一点左右才能安寝。教育秩序正常,教育质量也还上乘。
      1958年下半年11月,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在贯彻“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中,理解过头,11月下旬,俞伕小学王雷风老师首先发难:
     “俞伕小学学农牧场养猪十二头,向全公社各小学挑战”。
     中心小学正校长张海生,副校长方进成,迅速应战:
     “联江中心校学农牧场养猪二十头,向俞伕小学应战,并向各小学挑战”。
      各校立即行动,好在“平调风”已经开始,学校到集体牧场去抲小猪不用付钱了,只见中心校发动高年级学生,把冯浦大王庙西厢改造一下,楼上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框架也掷了,做好猪栓,说实在的中心校要养廿头猪,谈何容易,师生忙得团团转达,中心校还要办“戴帽子中学”,就是小学附设初中班,新招初一学生挑土、抬砖、砍树、背木材,永春里的青山庙,就是联江“帽子中学”拆来造校舍的,他们抽调冯银法副校长专门负责建校舍等劳动,种试验田,施肥。搞小秋收(采野果)养畜、禽,拾稻穗,一学期上课不到五十天。
      我们夏家埠小学岂甘落后,积极应战:
      “养猪六头,兔三十只,羊三只”。
      夏家埠小学校舍是“夏氏宗祠”,大殿上祖宗牌位已毁,做四复式教室,对面有个戏台,便把戏台东厢房做猪舍,西厢房关兔和羊、鹅。戏台下贮放饲草,雕梁画栋的祠堂,地上都铺石板,所以得在猪舍垫铺一层草料,下午一节课后全体师生去割草,同学教老师饲草的名字,大家都开心,欢快,我身体常疾,哮喘要发,回来时,大家一定要把我的草分放在大同学篮里,让我空手走,畈野儿童歌声飞扬。傍晚回校饲养组同学把低年级割来的草分拣好,上等草喂猪,次等草饲养兔,最差的草垫锗栓,晚饭后,饲养组同学还要煮一镬猪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有村干部介绍,我在一户叫有发大妈的家搭伙,有法大妈中年丧夫,不幸廿岁的已订婚的独生子死于日本兵放的细菌疾,孤单一人去上海做佣工,1951年土地改革回家来分田地,不仅孤苦伶仃,又很贫穷,三年搭伙以来,58岁的她与28岁的我,情同母子,家里有一只尺八镬,正好烧猪饲料,她指导我们如何饲养牲畜。教我们烧猪食。
      猪的饲料,开始大队牧场去领,后来他们也紧缺了,只好以野菜为主,下了天大雨,放晴只好整个下午去割草,饲养组同学真好,为爱惜我身体,不怕累,不怕脏,清扫猪栏,一日三餐,都争着去喂饲,在劳动中凝聚友情,我真的深深感激她们的品质,铭刻心胸,永志难忘。今天老年时回忆,也感慨唏嘘,情澜不歇,饲养组的夏桂珍、夏桂仙、葛月华、夏友爱、夏友娥,夏百花、陈惠娟、夏菊玲、夏雨仙,多么可嘉的勤劳热忱,使我终身感激。
      快到寒假了,中心校养的二十头猪,每只还不到50斤,七八只被偷去了,五六只病死了,方进成校长也感到沮丧,焦急不安,只有俞伕小学牧场最好,总评“上游”,他便“私行察访”,原来王雷风老师“乖”,他同连队牧场串通好,学生割饲草给牧场,牧场给学校挂一块《俞伕小学学生学农牧场》的牌子,实际十二只猪没有真正接手饲养,老师来参观,上级来检查,王雷风老师领大家,指着《俞伕小学学生学农牧场》牌子说:“这批猪是我们学校的,今天有人取经来,明天有人观摩来,都这样”泡制“。连队牧场能得到学校供给饲草,挂块牌子又何妨,何乐而不为,皆大欢喜的。方校长获悉这个秘密,竟然不戳穿、揭发,更不批评,不张扬,心照不宣,也“照样画胡芦”,把中心校剩下的七八只猪也还给冯浦牧场,把《联江中心小学学生学农牧场》的牌子,挂到冯浦牧场,我们大家实事求是,市面不灵,应战不得不应,力争上游,层层加码,师生忙得精疲力竭,象田小学陈德芳老师,半夜开会回村,实在太疲倦了,坐了一歇就睡着了,露天躺坐到天亮,幸亏没有被狼发现。
      这年寒假春节,三十只兔有学生分别抱回家去饲,猪和羊,饲养组值日轮流来饲。
      俞伕小学“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上“争上游”,各校也岂肯安居“下游”,我焦急万分,知道学生的劲已出足了,怎么办?食不甘,夜不眠,挖空心思动脑筋,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给我想出了一只“妙棋”。什么高招呢?现在都在全民大办钢铁,我要为“钢铁元帅升帐”作贡献,我们夏家埠学生学农组要砌炭窑,为大炼钢铁的“小高炉”烧炭,我把这个建议报告党委,沈校齐书记认为有“创造性”,马上叫夏家埠支部书记夏荣华,给夏家埠小学调拨六个社员,“邦”我们烧炭,木材是堤埂外从青山到东山——带的桖子树,狭长二里光景约三百五十亩沙地,有合抱桖树约七百多株。
      这六位“邦”我们烧炭的社员,只有二人曾在山上烧过炭,那是青棍柴,烧“条炭”,现在是合抱大的桖子树,也是和尚做新郎——头一遭,但这六位社员非常高兴,乐极了,因为给我们烧炭,可以不去石井水库食宿挑水库了,夜里可以舒舒服服睡在家里,真是求之不得的美差事。
      六个社员,一百十多天的劳动,七百来株大桖树,仅烧了1600斤炭。当时平调风,六位社员没有劳动报酬的,七百多株合抱大桖树也不作价的,1600个斤炭,当然也无偿的送给曹娥烧炼钢“小高炉”去了。
       我们学校受到表扬,为我们烧炭组学生拍照相留念,照片上,我带领学生夏张根、夏水林、夏然松、吴金惠、夏百昌、夏海祥、夏荣丙,“象煞有介事”的在炭窑门口,拍得很神气,分给每人一张留念,至今,我还常常去欣尝,心底泛起美好的回忆。(十二节中有照片和注译)1959年年五月底,我们夏家埠小学的学农成绩的汇报,向“六一”儿童节献礼。

夏家埠小学学农成绩
1、种植活动:种稻壹亩另四厘,麦地二亩三分,油菜园八分地。
2、绿化:植树山地(青山头)约五十六亩。树苗上级配发的。
3、养殖活动:养肉猪六只,兔三十只,羊三只,鹅八只。
4、为大办钢铁的小高炉烧炭1600斤。
5、拾麦穗62斤。
6、帮助生产队劳动,共了勤500人次。
7、拾金不昧:人民币叁元四角五分,钢笔四支,其他物品二十品。
8、学生由原有42人,扩大到93人.增添一个班级,增添民办教师一人。
其中第一条倒第七条成绩,尽管“乱仗”频频,师生全力以赴,勉强招架了,在第八条成绩上,招架不住了,败阵下来,压垮了师生,学校乱了套。
      尽管第三条成绩的饲养活动,艰苦极了,牲畜是活口,早餐不饲,叫得你不能上课,晚餐不饲,吵得你不能安眠,(我寝室在猪舍旁边),幸亏饲养组学生尽心尽责,信奉“忙碌就是幸福”的哲人铭言,师生全身投入,令人感动,令我感激,猪虽瘦骨嶙嶙,硬是一头也没有死亡,所以大家也其乐融融,忙中也欢乐。其中第八条成绩难以招架,被击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18:00 , Processed in 0.0662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