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四明山地质公园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风景不免想起以前老家的情形,老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那清澈见底的,风光旖旎的小舜江和巍峨的天峰山。每次回忆家乡总是想到美丽的天峰山,在老家人的口里因为方言的原因,天峰山被喊成了天荒山。天峰山是老家附近一带最高的山,山上是全乡最大的一个茶场,每年的五月份农忙时总随大人们一起上山采茶,这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又要去山上采茶了,一早就被老妈叫醒,带着还未惺忪的眼就出发了, 带上中午要吃的饭,还有水,放进茶蓝,一路行进。路上很多村民,也都担着茶蓝,一路说说笑笑的往天峰山而去。
从我们的自然村到天峰山山脚,要走半个时候左右,穿过皇姑岙,准备走上天峰山的路,一路都是台阶而上,到了这里速度就会明显的慢下来了,这里的台阶还是相对很陡的,台阶的旁边一股甘泉顺势而下,哗哗哗的冲击着岩石,奏响这大自然最纯正的音符,渴了都会喝这里的山泉水,台阶几乎很少有弯,记忆中只有一处弯,稍微平直点,整个台阶几乎是直上直下。山花争奇斗艳,阵阵山风吹来,如兰似麝。各种鸟儿鸣叫着,忽东忽西的穿梭在树丛中,最清楚的就是布谷鸟,“哥公哥婆”。两旁生长许多的竹子,这个时候正是“笔头笋”最多的时候,尤其最下山时,好多人都会弄一些回家。
每次快要爬上山时,我总会想到后岩头,告诉老妈后就会加快速度去那里看看。后岩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从天峰寺不到的地上岔路,其实就是一块大的岩石,延伸出去,岩石上面很平坦,岩石的下面就是悬崖了。这里可以眺望远方,整个村子房屋,这里看下去是那样的小,天气好的时候从这里眺望可以看到钱塘江。“一览纵山小”,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阡陌交错,小舜江似一条玉带绕村而过,一片春光让人的心情一下敞亮了。
在这块岩石的外沿处,有七个小坑,相隔一米左右,刚好容一个人屁股挨下。相传这是天外仙客留下的印迹,他们在此打坐修炼,吸天地精华日月光辉。也有说是天峰寺的和尚在此参禅打坐,不管怎么说,我是不敢下去坐的。
台阶的尽头是一毛竹园,路也平坦了,这时的竹园里,有不少新的毛竹,还带着壳。穿过竹园,便是天峰寺。不过,天峰寺在解放前已经败落了,没有和尚了。只有寺院还在,后来改成茶场的用房,管茶场的,管山的,采茶的,会住在这里,倒也是热闹非凡。
走上天峰寺,便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地面了,院墙外有一池子,全部都是用石板砌成,池子大约二三十米长,三米来宽,池子的两端都有下去的台阶,池子的中间有青石板石桥,里面有荷花,还有小鱼,小时候经常会在桥上趴着看小鱼。
此时的天峰寺,已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寺庙被拆的面目全非。正大门的厢房都已经不见,留下的是石条砌成的屋基,和一些断壁残垣,两边的厢房倒还是在,再进去就是大殿了,这里已经没有菩萨,看见就是茶场人员的一些工作用具,和生活用具,小时候我便在厢房的楼上住过几夜。
话说天峰寺以前是很有名的,虽然庙宇不大,高僧不少。相传这里的大和尚都有武艺的,太平天国时,大和尚们率领众弟子与那些邪教打过仗,保护了整个村子。后来各地方的寺院都来相邀大和尚们,慢慢的这些高僧住持去了,天峰寺也慢慢地衰落。以前高僧圆寂,他的真身会安放在荷花缸里,上面有一块圆的石块盖住,后来这些东西都被损坏了。
在寺门口分两路,可以上茶场,整个山都种植茶树,整整齐齐的一排排,一行行的茶树从下到上。采茶季节,到处都是人声,有聊天的,有喉咙发痒唱几句绍剧的,走至山顶,这里的视野最开阔了,东可以望章镇,南可以望嵊州,西可以望王坛,北可以望王化,大好山河尽收眼底。望茶场四面都是采茶的,穿着各色的衣服,带着竹编的帽子,挎着篮子,双手不停的像公鸡啄米一般,这是大自然最质朴和谐的画面。到了傍晚时分,一支采茶队伍,浩浩荡荡的下山,有挑着的、背着的、抗着的。下山时,两条腿不停的颤抖,有点踩不住的味道,真应了“上山容易下山难”啊。
天峰山的最西面,是我们村通往嵊州的交通要道,也是我们村名的来由。这里有一条山岭-驻跸岭,我们俗称叫大岭,因为村里还有一个小岭通往绍兴县的。大岭总长有十里路长,是重要的茶马古道。旧时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这是通往嵊县的必经之路。
这岭在两座山交界处,这里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尤其是靠我们村子这边山体岩石陡峭,加上以前的一些故事,让这里变得莫名的恐慌。大白天的走上这岭,总会觉得阴森森。
岭路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一路走,会看见路旁边的一块大石,大石高四五米,宽约三四米,紧挨在路边,靠路的一面,整整齐齐的像刀切一般,相传是被金兀术用大刀所劈。相传宋高宗赵构(即小康王),康王南逃被金兀术追至岭下,逃到大岭,实在没有力气再逃,前面是山路难行的大岭,又有大石挡路,后有金兀术的追兵,自觉气数已尽,康王见此情况心想,要命丧于此,但还是求生心切。忽见岩石下面有一个刚刚可以容纳一个人的洞,康王便钻了进去,无奈外面还是能看见。康王祈告上苍怜悯,谁知就在康王祈告完后,在洞口来了好多好多蜘蛛,在康王容身之处的外面,结起网来,没多少时间在蜘蛛的织网下已经看不见康王的身形了。此时金兀术刚好追到,不见康王,又见一巨石挡住了去路,心里恼火,骂道:“都是你的缘故”,话完举起手中的大刀,劈向巨石,巨石被整整齐齐地劈成两半,一半掉到路下,一半留在路旁。金兀术催马往驼岭而去。康王才得以脱险,感恩于这里,便赐名“驻跸”,村子变成了“驻跸岭下”。小时候,路过这里,岩石依旧,岩石下面是可以容乃一个人左右,我还进去蹲了蹲。
再往前走,有两处不大的瀑布,远远的能够听见水流的声音了。没见过瀑布可以在这里见见,虽然不大,但清澈的山泉水,足够吸引你停留在此。高中的时候经常带了几个同学来这里游览,望此胜景,都是流连忘返。不远处在一处岩石上,大概一米高左右,有一处泉水,很小很小的只有一只大碗大小的一口泉眼,水量也很小,无论多干旱,这里的水是不会干的。这里叫“冻煞姑娘泉”,一个奇怪的名字。传说,我们村里的以前在山上有一条黑龙,是一条恶龙,经常出来作恶,村里人请来了法师,都是无济于事,后来一个风水先生实地踏勘,看出门道,指出黑龙的要害,位于大岭的第一个弯折 地方就是黑龙的心脏,整个大岭就是一条巨龙,头对着村子。只要在黑龙心脏的地方,有一纯阴的东西放上去,以后黑龙就不会出来作怪了。话说这年冬天,大雪纷飞,有一外地女子路过村庄走至大岭,实在饥寒交迫倒在了那个弯头之处,大雪把姑娘裹了一个严严实实,成了一个雪人。春来了,黑龙苏醒,没想到心脏已被姑娘冻伤,赶紧逃走。留下了那座叫黑龙岗的大山。那个雪人慢慢的融化了,到最后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只留下了那一口小的不能最小的泉眼,大家也不知姑娘姓什名谁,就喊“冻煞姑娘泉”。
往前走,地势就非常凶险了,两遍的峭壁,路也很小了,路下面是很深的山涧。在一九七零年左右,村里建造水电站,这里筑起了坝,路的小面成了一个小的水库,但还是慌兮兮的,望着发蓝的水,深不见底。
走完小水库,便是闻名远近的廿七档头,这里有二十七个台阶,还有一个名称叫杀人坑,两边的岩石都是红红的,像是献血染红一般。过去的年代,这里时常有强盗,长毛出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喊喊也没有人能听见。走完这里又将是一个小小的水库。
快爬上岭时,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水库了,那时候发动全乡所有社员参加“大岭水库”的建设。以前的老路被改了,后来的路绕着水库的形状走,走至岭顶,到这里便可以坐下休息了。
岭顶有一路廊,就叫凉亭,路廊的墙壁上石碑,小时候对这些也不是很注意的。路廊的两端各有一个对联:四大皆空 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 吃一盏各走东西。那一端的对联是:一掬甘泉 好把清凉洗热客;两头岭路 须将危险告行人。
到此就算是上虞界走完了,进入了嵊州地界,前往蒋镇,俗称蒋岩桥。一路往下,同样是石块砌成的路,路的一边全是合围抱不过的参天大松树,一颗颗随岭而下,像是大岭的卫兵。小时候每次走这里,总是仰头去看这么大的,这么多的大松树,这要多少年才能长成这么大,夏天这里是没有阳光的,都被大树挡住了。听说现在大树都枯死了,那是太可惜了,我相信无论走到哪里,再也见不到这么多,这么整齐的大松树了,走下岭,也就走完整个天峰山了!
每当想起天峰山的时候,总会浮现小时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奔跑在天峰山的山路上,累了停下来看看远处的景色,玩玩蚂蚁。,又追追小鸟,捉捉蝴蝶。拿着太公们给我的煨年糕,屁颠屁颠的能乐个半天,一边走一边喊,“老妈,煨年糕啊”。。。。。!
时过境迁,却忘不了故乡的点点滴滴,也只能写写这样文章,思念远离的故土!
2014-8-26((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