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长达几十年的广播新闻工作中,王忠康是一位难得的“多面手”。他值过机,播过音,当过记者,而他做得时间最长又做得最出色的还是编辑岗位。整个职业生涯,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行行都干得有声有色。谈及“成功的秘籍”,王忠康直言:“脚下有土,方能心中有谱。”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忠康从春晖中学毕业后,一度回乡务农,后又当兵入伍。退伍后,他被抽调到公社广播站工作,一有空隙,王忠康就勤奋写稿,然后给上虞县广播站投稿。因为他长年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事儿非常熟悉,所以写出来的稿子很接地气,每年的优秀通讯员评选,王忠康的名字总是名列前茅。县广播站的资深编辑张家治慧眼识英雄,对王忠康尤为看好,他向站领导举荐把王忠康借调到县广播站来工作。
“先是借调,后来数年后才落实了编制。我当时对自己的事情考虑得很少,想到能到县广播站来工作,心里兴奋了好长一段日子哩!” 王忠康向记者坦露心迹。
那个时候,上虞县广播站采编人手少,工作任务重,“下乡是记者,坐下成编辑”是当时的工作常态。王忠康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去过芦山,登过蒋山,攀过覆卮山,上过小南山,采访过10万民工大战上浦闸,报道过10万大军会战百沥河,历次大围涂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疏浚东进闸排涝河也总能发现他的踪迹。从山区到海头,从水乡到平原,虞山舜水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王忠康在采访中踩出的脚印。
“我印象很深的是去虞南山区采访发展优高农业的先进典型。”王忠康回忆,1996年初,为配合上虞市委市政府抓好开发农业这一中心工作,他决定沉下基层去抓“活鱼”,先搞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全市面上推开开发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鸣锣开道。
那一次的行程他排得满满当当,当天下午从市区出发,乘公交车到岭南乡政府过夜,第二天一早出门,他攀悬崖,涉溪涧,中午时分到达海拔700多米的蒋山村参加座谈会,直到下午3点钟结束。他又要起身赶紧下山,越过5公里多的山间小路,经历约3个小时的抬脚爬坡,再登上海拔650多米的下管镇芦山村,与农民朋友连夜座谈至凌晨1点。“村里没有旅馆,也没有招待所,我就在当地村委会办公室打地铺。”王忠康说,第三天一早,他马不停蹄,又下芦山、过凤桐、攀登梅坑山。回来后,他迅速写出3篇有分量的系列报道,充分发挥广播传媒的喉舌作用,推动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开发农业的蓬勃开展。并受到了当时市主要领导的肯定。
“好的新闻作品就是用脚‘写’出来的。”王忠康这样感慨道。
在上虞已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队伍中,有这样一位被称为“老黄牛”的老广播人,几十年深耕在“新闻田”中,初心坚守,默默付出,他叫王忠康。岁月有痕,心亦如故。从“小王”变成“老王”,直至退休,这位办事认真、作风朴实的老媒体人与上虞广播站(上虞广播电台)一起共度了几十载的月夕与花期,他见证了上虞广播事业的发展,更用笔尖和声音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采访王忠康老人,一度颇费周折。近期他的兄长患病正在上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而他几乎寸步不离陪同着兄长。初秋微凉的一天下午,记者终于如约而至,敲开了王忠康的家门,见到了这位心中有爱、朴实无华的老媒体人。
勤恳耕作,甘为他人作嫁衣
在新闻这爿责任田中,王忠康几十年勤勤恳恳地耕作,自然是少不了与通讯员打交道。他把编辑通讯员的稿件当作人生的一种乐趣。整日与通讯员的稿件为伴,王忠康从不自视甚高,只要稿件有一点长处,他就要竭尽所能编用。“通讯员写稿不容易,有的稿子虽然写得差一点,但写得很认真,字迹也工整,我们就要用,哪怕用上几句也行。”王忠康这样说,也是这样付诸行动。在每天处理几十篇稿子中,哪怕其中有几十字可取,他也要沙里淘金,大海捞针。“对于通讯员来说,你把他的稿子编用,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我也是通讯员出身,我与他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王忠康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在编辑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为他人作嫁衣,也是一个人的品行、操守的体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奉献,而不是索取。就这样,王忠康渐渐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老黄牛”。
“一个人一定要有一种精神,就是敬业精神。”在“新闻田”深耕几十载,王忠康感慨良多。他说,所谓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仅要由衷地热爱,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将其视作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执着追求,忘我工作。“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不光是全心全意,埋头工作,而是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王忠康说,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主动地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鼓与呼,并永远把这个理念作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脚下有土,方能心中有谱
一丝不苟,以求真态度作踏实工夫
在上虞广播站的全盛时期,曾办过一档“老王小张”的主持人节目,节目中的播音员“老王”就是王忠康,“小张”是他的搭档、播音员华丽娟。在上了年纪的上虞老百姓眼里,这档节目无疑是上虞广播史上的金牌节目。节目说的是上虞方言,但每天讲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鲜事。因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喜欢,这档节目一直坚持了10多年时间,“老王”也因此成了上虞大众欢迎的广播明星。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王忠康把李大钊的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作中,他便是这样的一丝不苟,因而在新闻业务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为编辑,王忠康编过快讯,编过专题,也搞过新闻节目。“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上虞的经济形势、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农民朋友的致富信息,都要通过新闻节目向社会各界做宣传。”王忠康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所以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每一期节目做到精编细写。当时的上虞新闻每天5期,滚动播出,每期15分钟,约3500字左右。一年中,王忠康一共要编辑1500多期稿子,大约要完成500万字的工作量。但他编辑的稿子字迹清楚,稿面整洁,而且新闻编辑的质量长期保持全省先进行列。有一年,上级领导和兄弟站的同志到上虞台检查工作,看了上虞台新闻节目的合订本,无不交口称赞。1988、1989和1990连续三年,在全省新闻节目抽评中,王忠康的作品先后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