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 波
“峰回内史曾游地,竹暗仙人归隐村。”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对陈溪山水的赞美。上虞区陈溪乡竹隐小镇,因“竹”而美,因“隐”闻名。这里的美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更来自人的努力。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传承自战争年代,还在当下不断发扬光大。在这片土地上,红色精神碰撞着绿色美景,虞南山区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
竹隐小镇
陈溪,是竹隐小镇,2.8万亩的虞南竹海,遍布陈溪乡山林。在这片青山竹海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走进陈溪,身入陈溪,心入陈溪,你不能不被陈溪的“景”所折服。醉美陈溪,景之美究竟美在哪儿?
陈溪之美,美在这里是一片人文胜地。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陈溪便是越国休养生息的后方战略要地。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实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策略。越国大将灵姑浮为雪洗耻辱,重振家国,来到陈溪这块风水宝地,潜居太平山招兵买马,操练士卒。至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会盟中原诸侯,欲图霸业。此时灵姑浮在陈溪山岙里已拥有十万雄兵,奉越王勾践之命率大军出山,乘势攻入吴都,夫差只得派人求和。公元前475年,越再度攻吴,此时,吴已无力抵抗,城破、夫差自刎。越王勾践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功勋卓著的越国大将灵姑浮被历代帝王敕封为“通泽将军”“广利侯”。始建于五代晋汉年间的通泽大庙,即为纪念灵姑浮而建。从此,灵姑浮成为忠义爱国、英勇强悍、雄才大略、才高德望的神圣象征,千百年来,通泽大庙成为陈溪人敬仰和朝拜的神殿圣地,吸引无数游客名士前来瞻仰,受到民间香火敬奉。明代的文学家刘伯温留下了“龙宫圣地育奇人,众山罗列似儿孙,擎天石柱庙前立,半壁江山救驾神”的赞诗。
陈溪之美,美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里的朝阳潜藏于雄山之中,喷薄而出,这里的森林挺拔葱郁,雾霭神秘朦胧,青山被紫烟缭绕如仙境,白云朵朵绽放在碧蓝晴空,清泉奔泻山涧,灵动之美由此而生。陈溪、干溪、达溪等美丽的溪流贯穿境内,棋盘岩、黑龙潭、双石笋、鹰岩、象鼻洞、雪花潭、神仙峡谷等景致,让人流连忘返。神奇的大自然赐予陈溪佳图胜景,举步之内皆景致。
历朝众多名贤,羡陈溪山水之奇秀,探寻隐居者众。春秋时期,方士计然曾带徒弟范蠡、灵姑浮在太平山隐修、炼丹、弈棋;而后,东汉大儒梅福曾在此修身,东汉仙道于吉在棋盘岩建石屋炼丹并著书《太平经》,五代齐梁年间的杜京灿还曾在这里开馆收徒授业;明末宰相郑三俊卸任归隐太平山村,崇祯皇帝御笔题赠“林下一人”。游历此地的名道有魏伯阳、葛洪、诸伯玉等,名士如谢敷、谢灵运、王羲之、陆游、刘伯温、王阳明等,先后慕名而至,在太平山上或炼丹布道,或退隐修炼,或游览作诗,或著书立说。一代代名人雅士,为陈溪留下许多传奇轶事和不朽诗文。众多的古迹遗址,就像辉映在陈溪山野间的明珠光彩夺目。
走入陈溪,便能发现山乡的主要景点均隐藏于竹林深处,如影如幻,极富江南韵味;这里是一处森林覆盖广、自然山水佳的隐休之地,非常适宜市民休闲度假。
阳明祖居
陈溪,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祖居地,虹溪村的百姓至今传承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
2007年4月,《达溪虹桥王氏宗谱》在上虞被发现,将王阳明祖居地明确指向了上虞达溪虹桥。虹桥在虞南山区的达溪流域,现属陈溪乡虹溪村。王氏迁居虹桥距今已有820多年,至今尚有“生畈十里王”之称。
据《达溪虹桥王氏宗谱》记载,其始祖王彦洪,“初名道(王道),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拜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历徴猷阁待制赠少帅柱国。生四子:资之、补之、辅之、期之。建炎中,扈驾南渡余杭县仙宅界(今杭州余杭区余杭镇郎宅村)。次子补之知绍兴府事,旋与弟辅之至上虞达溪,见虹桥山水清奇,土地肥沃,遂家也。”
又据该谱记载:“补之、辅之南宋绍熙(1190-1194)初年定居虹桥后,补之曾孙王季始迁居余姚,故称‘姚城王氏实始于此矣’。辅之后代仍居达溪虹桥,成虹桥王氏一族。”
王补之曾孙王季是王阳明九世祖,他由达溪迁居余姚秘图山,是为王氏姚江秘图山一派之始祖。达溪风水绝佳,又是王阳明先祖居住地。王华、王阳明父子二人都曾有过卜地于“上虞之龙溪”的想法。于是,明正德八年(1513)夏,王阳明便有了寻觅祖迹“龙溪之源”的四明山之行,并与世居达溪的王姓族人产生了交集。
王阳明一行由白水冲迂回西行前往达溪。阳明曰:“吾远族居也,往焉。”于是越大岭,经下管,抵达达溪溪口,并在其远族居所食宿。
达溪原名“妲溪”,源出黑龙三潭,本意是此溪像商末的妲己一样美丽。同游的阳明弟子王世瑞因“鄙妲溪之名”,遂建议将其更名为“文溪”,王阳明则主张改名为“龙溪”,因为此溪的源头在黑龙潭,“龙潭厥源也,称龙溪自兹始矣”。而龙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阳明的这一主张,自然得到了随行弟子们的一致赞同。王阳明一行从下管溪溯溪而上,到达陈溪和达溪汇流的溪口,也就是石笋钓台处。
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上虞县志》和黄宗羲所著的《四明山志》记载,王阳明有《赞双石笋》(原无诗名)诗云:“云根奇怪起双峰,惯历风霜几万冬。春去已无斑箨落,雨余唯见碧苔封。不随众卉生枝节,却笑繁花惹蝶蜂。借使放梢成翠竹,等闲应得化虬龙”。
如今,随着阳明文化的广泛传播,散落在虹溪村的“珍珠”经过抛光、打磨,正日渐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在这个3A级景区村,阳明祖居纪念馆、阳明公园、阳明桥等相继落成,阳明古道等资源正在开发,陈溪乡正在慢慢展开一幅美丽的阳明文化旅游画卷,推动着乡村的振兴。
红色沃土
陈溪,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在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里谱写了光辉篇章。
走进陈溪,耳闻一个个红色故事,顿让人心怀敬意。站在陈溪的山林里,枪炮声仿佛依旧在耳边。陈溪虹桥村的虹桥晒场是抗战时期新四军集会和操练的场所,陈溪在抗日战争后期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后勤基地,如今,陈溪乡的通泽广场上建立了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这里还有辛亥革命志士夏达才故居、陈家祠堂、新四军印制“抗币”和“粮票”的暗洞里等红色据点和虞南抗日旧址纪念碑等遗址,这些铭刻着红色印记的旅游景观,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瞻仰。
陈溪地处虞南,属四明山北麓,东南紧邻余姚,与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梁弄,山山相依,路路相通;西北为上虞腹地。由于石壁岭险境挡道,易守难攻,因而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地带。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在陈溪角逐。1939年3月,在中共上虞县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共珍坑支部在陈溪诞生,这是虞南山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从此点燃了陈溪的革命星火。
抗日战争时期,陈溪是浙东根据地之一的虞南抗日根据地。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勤劳淳朴、爱憎分明的陈溪人民,胸怀国仇家恨、民族正义,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开展武装斗争和支前活动。
1941年5月和10月,丰惠县城沦陷,上虞县政府先后两次退至陈溪乡太平山。同年12月31日,日本侵略军进犯陈溪。1942年,国民党杂牌军田岫山部“88团”盘踞岭南许岙,陈溪成为田岫山部抽丁抓夫、搜刮钱粮的重点地区。1942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游击司令部成立,组建第三、四、五支队,陈溪是“三五支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1945年2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根据华东战事的需要,利用陈溪偏僻的地域优势和优良的群众基础,在陈溪及周边地区开辟了后勤基地,设立“九厂两院”,即抗币粮票印刷厂、翻砂厂、军械厂、皮革厂、弹花厂、织布厂、印染厂、被服厂、鞋底厂和新四军医院、浙东鲁迅学院。在陈溪口茶厂设立后勤大队部,统一领导“九厂二院”的工作。
1945年秋,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陈溪乡的戴王家、糜家山、湖田、王家庄、隐地、大山等村依旧是浙东游击纵队留守分队的固定地盘。高苏、暗洞、天平山、浪撞、黑龙潭等村成为游击队的活动区域。其他各村都建有游击队的联络点。1948年,中共虞南区特委驻地设在湖田、糜家山。1949年1月陈溪乡民主政府率先成立。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陈溪人民一心跟党走,投身革命,用忠诚与热血奏响了一曲曲恢弘的赞歌,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九厂二院”的遗址,有些已不复存在,仅存的还有:被服厂、皮革厂、弹花厂、兵工厂、织布厂等,当初的选址基本上是庵堂、庙宇等。而坐落于陈溪通泽广场纪念馆北面的通泽大庙所在地,就是当时的织布厂。
在陈溪通泽广场,紧邻钟灵毓秀的“双石笋”,背靠底蕴深厚的通泽大庙,建筑风格既清雅古朴,又简洁大方。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便坐落于此,它形象地展示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陈溪珍坑建立虞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开辟“九厂二院”后勤基地,以及陈溪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援革命的热血场景。
主政者 说
石洪元
陈溪乡党委书记
青山绿水是陈溪乡的金名片。境内奇峰突兀、怪石林立、茂林修竹、飞瀑碧潭,素有“虞南山水胜景,陈溪为其精华”的美誉。这里不仅山秀溪美,更有2.8万亩毛竹遍布山林,历朝历代众多名贤羡山水奇秀,隐居者众。近年来,陈溪乡围绕“山水风情小镇、休闲养生福地”这一目标,全力创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努力把陈溪打造成为城市游客的中短期度假目的地,虞南地区和四明山区的旅游重镇,促成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实现强村富民目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把“山水文化体验游、农业观光采摘游、革命老区红色游”的品牌做大做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