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26|回复: 0

朱右墓址勘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5 08: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章抱苦
朱右墓址勘误


  用现在的眼光看,晋府长史朱右其实是“新上虞人”。

  在《钦定四库全书·白云稿·赠弟伯良赴陇西县丞序》中,朱右自称其祖于建炎初从偃师南迁至临海,今已六世,所以包括《上虞县志校续》在内的各种史料在提到朱右时,均写为临海籍。但在《上虞诗选》元人诗中竟收录了这位外籍诗人的作品,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可见古人也是将它看作“新上虞人”的。那么,他与上虞究竟有怎样的渊源?

  朱右,字伯贤,自号邹阳子,世居临海,宋玄僖《庸庵集·题释交卷》说他后来“挈家由海道抵上虞而居”。考其行藏可知,因为父亲朱应时早丧,遭兵燹临时置棺临海杨梅山,他与母亲谢氏徙居城府舅父家中。舅父死后,又与母亲入越,后徙居上虞五大夫里(市),从此成为“新上虞人”。他曾在凤山之南构筑“白云巢”(见《上虞县志校续·舆地志九》),名噪一时。所谓“白云”,其实是朱右老家金鼇山上常年蒸腾的海气,元末进士刘仁本在《白云稿原序》中回忆道:“(朱右说)吾于金鼇白云不能一日忘也!”于是便有了白云巢、白云稿的名谓。

  对于朱右为何徙居上虞,他自己在《白云稿·卷四》中说:“自是遭时多故,予避地姚虞间”(《全室集序》)、“予以忧制守墓上虞”(《桧亭后集序》)。众所周知,五夫成名较早,普遍认为出自唐焦氏五大夫,为姚、虞两县交界处,宋代《元丰九域志·卷五》已在上虞条目中专列“五夫镇”,此地安定富庶、交通便捷、文化昌盛,是一方理想的栖身之所,朱右之所以择此地而居,首先是为了避乱。

  同时,据史料记载,朱右母亲死后,他将父亲遗骸迁来,合葬在余姚兰风乡金鸡墩(姜山五峰之一,《余姚志·卷三》有载)。按今日眼光来看,朱右此举似是异地丁忧,其实不然。余姚、上虞作为两个毗邻交界的城市,在古代曾发生过多次地域建制的变更,据《上虞土地志》记载:“贞元二年(786)余姚兰风西五里划归上虞。”而《余姚志·卷一》又记载:“长庆初,废上虞,并其地入余姚……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不久又从余姚划出,复置县。据《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兰芎山、百官桥等均列在余姚,而《嘉泰会稽志》列在上虞,可见当时也曾有过疆域交割,划归应该在宋室南渡以后。如此分分合合,两地百姓一直多有互通,并不受建制影响;加之姜山就在五夫镇都东南,相距咫尺,步行一程即可到达,朱右就近安葬双亲并守忧制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也为他死后墓地选址埋下了伏笔。

  纵观朱右一生,他在元末并不得志,虽然曾多次出外做官,但终因天下纷乱又折回上虞隐居;直到明初才因好友、“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举荐而被朝廷器重,于洪武三年(1370)被召至京师预修《元史》,竣工后告病复返;六年(1373)纂修《大明日历》,成一百卷,特旨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七年(1374)修《洪武正韵》;八年(1375)秋授晋府长史,奉命与宋濂定议王国礼乐(见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二》)。据《明史·卷二百八十五》记载,朱右于洪武九年卒于官。

  其实,朱右生卒年虽在正史中语焉不详,但在明朝学者朱存理所编《珊瑚木难》的《故晋相府长史朱公行状》中记载明确。他生于延佑甲寅(1314)九月十七日,卒于洪武九年(1376)正月十四日,这一数据正好与《故晋相府长史朱府君墓志铭》中“其寿仅六十有三”的说法吻合,应当是可信的。

  先生卒后三个月,临海老乡、礼部尚书陶凯为写《行状》;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葬(古人注重风水,大多择吉日入土),其墓在余姚凌云峰之原;洪武十三年(1380)宋濂为写《墓志铭》,勒石于岩阿(即山崖边)。

  《墓志铭》上记载的凌云峰,也是姜山五峰之一。其实五夫人葬在姜山早有先例,比如著名乡贤李光家族等;加之朱右父母墓地设在姜山,他死后陪伴父母而葬,也是人之常情。姜山一带旧属余姚兰风(《万历志》作二都,已被《校续》否定),所以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卷十八》和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八》在介绍朱右人物时均写“葬兰风乡”。然而,同样是这两本书,茔墓一章中却写成了“晋府长史朱右墓在兰风山”。

  兰风乡与兰风山的渊源问题错综复杂,因为没有更早的史料可考,仅凭臆测难以形成结论。但包括《嘉泰会稽志》在内的史料都明确记载了兰风山就是兰芎山(兰穹山),说明宋代以后(至少在朱右时期),兰风山与兰风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既然依宋濂《墓志铭》已能断定葬在兰风乡无误,那么,《万历志》和《校续》在朱右坟墓问题上的记载就都是错误的。

  以笔者浅见,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原因是修史时未经核实造成的讹误。比如《校续》在介绍上虞疆域时就曾写道:“旧志所载疆域,除北界外,多未核实。”所以在朱右坟墓问题上古人也仅是依照旧有的案头资料进行了抄录,并没有进一步核校,不仅导致同一本书中两处介绍自相矛盾,还使后人对墓址真相产生错误的认识。

  一字之差,迥然相异,朱右墓址一事,令人不禁深思。其实,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下可见的历史资料中难免都存在一些错误,尚待爱好之人细心爬梳、考证,其一字一句,不可不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6 11:42 , Processed in 0.0625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