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的民间刺绣,原来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越绣”。越绣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高超针法。
拣点母亲遗留的绣品,打开衣箱,眼前是色彩斑斓、做工精细、品种各异、形态优美的绣品,看一样,爱一样,不忍释手。
我母亲姓陈名小蓉,娘家在梁湖街道青草道地七间楼。外祖母是远近闻名的绣花能手,母亲在外祖母调教下,也成那时的刺绣高手,亲朋好友向她求索都得预约,或提前定样。
人寿有限,遗物尚存。外婆早已作古,母亲去世也有二十多年,但母亲遗留的刺绣作品幸存,我一直珍藏着。在这些刺绣藏品中,我以常见刺绣针法,较为靓丽的绣件,向大家展示分享。
第一件是镜帘。主题:金玉满堂(延年益寿);针法:抽纱。该镜帘为椭圆形,高29公分,宽20公分。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一件常见的实用品。民国初年玻璃镜子还属于高端用品,如果在梳妆台上摆放着一架玻璃镜子,定然会让人艳慕。所以镜子上往往套以精美的帘子装饰。这款镜帘是母亲的绣品,她对我说起过,像镜帘那样的绣件,针法叫抽纱。我收藏的绣品里还有一对帐帘,也是用抽纱法绣成的,绣工精细,色彩艳丽,寓意吉祥。
第二件是一件半成品。如果做成成品,应该叫笔袋。笔袋对于清末民初的男性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用品。那时文人外出,腰间必挂笔袋,须用笔时,从笔袋中抽出笔来,即可写划。那时的读书人,最高向往就是读书中状元。所以常用美好吉祥语制作笔袋,这件笔袋表面图案的主题是“蟾宫折桂”,以祈读书做官。
另一件笔袋实物长25公分,宽5公分,蓝缎为面,绣“出水芙蓉”图案,下端小袋白缎面,绣“笔扫春云飞雅藻”七字。此袋为旧笔袋,使用痕迹明显,下端小袋袋口,占有墨迹,挂绳断缺,翻盖纽扣也丢失。
第三件绣品是一双童袜,长26.5公分,宽11公分,那是外婆送给我的周岁礼物。一针针、一线线都倾诉着长辈的关怀和希望。此袜绣面清丽,图案优雅,主题是“喜上梅(眉)梢”。巧丽的梅花、活泼的喜鹊,每一针、每一线,都寄托着长辈的爱。
越绣作品题材广泛,手工技艺勾勒的审美意象中,浸透着绣作者的浓郁乡土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生命力。越地的民间刺绣,最大特点就是绣满一个“爱”字,反映较多的是:五世其昌、百年好合、刘海戏金蟾、缠枝牡丹、五蝠增寿等主题,有着吉祥、喜庆、上进的美好愿望。
我还收藏着小时候用过的其它绣品,如围嘴、童鞋、童帽、挂件等,抚摸这些藏品,感慨岁月流逝,感受“越绣”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