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5|回复: 0

浙江日报:暖心的灯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7 16: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5-3-17 16:22 编辑

浙江日报:暖心的灯盏

赵畅/文
  
zjrb2025031600003v02n.jpg
    灯盏,代表着“光明”。古希腊神话里有光明之神阿波罗,而我们华夏也有属于自己的光明之神。诚如孙华娟在《美与光》一文中所述,“传说舜有两个女儿:一说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郭璞注:即二女字也,以能光照因名云。言二女神光所烛及者方百里。二说长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癸比,生二女,宵明、烛光是也。(见《帝王世纪》)”


  暂且不论二女为谁所生,但“宵明”“烛光”之名,当是取义于她们的光明属性,意谓夜晚之明、火烛之光,或谓夜晚明亮、火烛照耀。这般命名,源于古人对光的渴求。


  如果说,古人最早“发现了用油脂或者其他能够延续火种照明的方式,这就有了最原始的灯具”,进而出现了“从最早的自然形态盛放油脂的凹形石头或蚌壳,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豆;从作为一种盛食物的器具,到灯的雏形以及独立的作为照明工具的灯的出现”(陈履生语)的话,那么,灯盏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照亮过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留下了特有的温暖、温馨与温情。


  灯盏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纽带,它充满生机,一旦被点亮,其最原始的照明功能和便捷服务价值就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对于我,最初留存脑海里的灯盏,当是浙东四明山麓小山村祖父祖母家的那盏“亮”(由灯座、储油罐和灯芯管组成的一种铜制的照明工具)。上个世纪60年代,小山村尚未通电,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夜晚唯一的休闲方式,就是串门喝夜茶。或许,就是因为祖父祖母家位于小山村中间位置,加之祖父祖母热情好客,因而每天都会引来一拨邻居的登门。家长里短、闲聊胡侃间,直至有人打起哈欠,夜茶始宣告结束。


  除非是皓月当空、星光璀璨之夜,否则暗夜里,祖母必然会手持这盏“亮”,把大伙引领到转弯角,等到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长弄堂,她才会折身返回。有一次,我不解地“数落”祖母,“这些邻居对长弄堂早已熟门熟路了,即便闭着眼睛也能摸到家,您还这么认真”,没想到,祖母正色道,“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不只照亮了他们的路,也焐热了他们的心呵”,被祖母这一说,我满脸羞红,自此也对这“亮”陡增了几分敬畏之心。


  灯盏对于夜晚,不啻标志着人们可以由此延长并拓宽活动时空,有时也意味着带来另一种生的希望——当然,也唯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的一位叔叔早年曾经半夜闹盲肠炎穿孔,小镇医院建议去县城紧急治疗,但一想到曹娥江上的渡轮早已关闭,护送的家人显得忐忑不安。我们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一起前往。或许是静夜里的嘈杂声惊扰到了船工,一盏煤油灯被点亮了,慢慢地,由暗渐明的灯光透过弓背的船盖缝隙漏射而出。睡眼惺忪的船工一声亲切的“你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瞬间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之灯,长长久久地明亮在我们全家的心坎上。


  还有一个场景,近50年来依然定格在我的心间挥之不去:从寄养小山村返回城里父母身边读书的前一天当晚,祖母流着泪,一边用一根针挑去“亮”上燃芯的积垢,一边念叨着,“老话说,‘灯越拨越亮,书越读越明’,你回到城里去,一定要把书读好,‘字眼’掌握多了,心里也就像这剔除积垢的‘亮’会更亮堂了”。


  其时我年少不谙事,并没有完全悟透祖母这番良苦用心,直至读大学时一位老大哥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之举,才给了我应有的启迪和开悟。


  作为恢复高考次年考上的大学生,因了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同窗之间有着较大的年龄差距。这位老大哥来自农村,只有初中学历。同处一个寝室,我发现他每天的小菜就是一盒复蒸的绍兴梅干菜,尽管只是粗茶淡饭,可这并不影响他的刻苦攻读。他不仅是起床最早、晚自习最迟的人,也是我们寝室里的“百科全书”。


  有一次子夜,我小睡醒过来发现他的头竟埋没在了被窝里,正当我诧异时,随着他身子的扭动,我发现了一丝从被窝的皱褶里透出的微弱的手电筒光线。原来,他为避免惊扰到其他同学休息而躲进被窝里读书。后来我才知,这已然成为他的一种读书常态,或者说,这也成为他后来者居上的底气。自此以后,我对“咬得菜根读书香”的情愫、“笨鸟先飞”的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自然,那丝暗淡而暖心的手电筒光线也照亮了我闯荡书山学海之路。


  我固执地认为,无论何种灯盏,只要发出光来,用得恰到好处,它总会给人直抵人心的温煦与慰藉。


  记得央视有一个公益广告:傍晚时分,一对环卫工人夫妇打扫卫生结束,准备用晚餐,恰巧附近的楼上亮了一盏灯。原来是楼上一位阿姨到阳台收衣服,顺手拉亮了阳台上的灯,从而为他们用餐提供了方便。很快,阿姨的丈夫回家,发现阳台上亮着灯就准备去关闭,他的老伴示意他楼下有人借灯光吃饭。于是,阳台上的这盏灯就一直亮着……“留一盏灯温暖他人,关爱他人不妨从小事做起”,既是这则公益广告的主题,也是其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其实,公益广告的创意也源于现实。在我生活的小城市,一位外地考入的公务员分享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她租房暂住在一处相对偏僻的深巷老房中,因为加班和其他原因,她每晚总是在9点左右回住处。令其始料未及的是,每晚回去,邻居家门前的壁灯总是亮着,而只要她踏进屋里拉亮电灯,邻居家的壁灯便始熄灭。后来才知,邻居大爷大娘发现她晚上回来迟,加之老弄堂光线昏暗,为防止出现意外情况,这才为她提供了这一“留灯”服务。莫要小觑这一“举手之劳”,从中折射的自是一种关爱他人的社会公德,难能可贵、弥足珍贵。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前不久,我在绍兴邂逅当地“点亮一盏灯”团队的创始人董国光,一位浙江省道德模范、中华十大信义人物、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


  2009年冬天,还是下岗工人的他帮一位孤寡老人安装了一盏电灯。而正是这盏不起眼的小灯点亮了他致力民间公益的道路,也成为爱心服务社的名字起源。而今团队已在省内外组织发起了12000多次爱心活动,受益家庭5万多人次。


  我感动于董国光及其团队的真诚付出与忘我坚持——他们决不炫耀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不为自己的财力多寡来打算,他们只知道,一件棉衣、一个电饭锅、一床棉被、一笔助学金,都会成为一户困难家庭、一个寒门学子的渴求,因而做得一往情深、无怨无悔;而且也感佩于他们的创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参与的4800多人志愿者中,大多数队员是因感动而进入的,其中还有不少是曾被团队帮扶过,因感恩、为回报而主动加入的。于是乎,区区萤火般的灯盏已然汇聚成“燎原”之势的“暖流”。


  灯光微微,烛火蒙蒙,穿越着亘古的幽情,物质的灯盏而今虽已更新换代,但融染其间的温润情愫从未缺位。有人说,人类心中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它让这个世界充满了阳光——那是一盏用来照亮别人的心灯。如果每个人的心灯里注满了爱的悲悯、情的暖意、思的秉性,一俟点亮,照亮的终将是整个世界。



2025年3月16日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07:16 , Processed in 0.0617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