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2|回复: 0

《听漏》:刘醒龙的小说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9 14: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漏》:刘醒龙的小说精神


来源:文学报  朱小如




刘醒龙的小说精神,就在他决不重复自己,不断开阔新题材,不断创新,不断地与读者和自己较劲的小说创作方向。


此次,我读完刘醒龙的长篇新作《听漏》不觉惊叹不已——这实在是一本奇书。于是,我激动地磨墨摊纸写下清朝诗人王文治那首“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琴心剑胆终不愧,卓然不群是君家”的书法条幅寄他。我几乎大半辈子都在读中外各种各类的小说,应该说阅读经验上早就不觉得会出现大波澜,大惊喜。可这次的阅读觉得依然新鲜刺激,一开始我以为可能是因为对“考古”这样的题材比较陌生,所以才感受如此,但是仔细想想我又觉得题材陌生不是主要原因。他的小说我是几十年跟踪阅读过来的,我在上次有关《凤凰琴》的研讨发言中曾经一再提到他的小说创作特别“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叙事语言艺术风格上,基本保留着他早年《大别山之谜》写作中的山林野地间笼罩的一些神秘气息氛围,尤其是他在小说局部的细节描写上和故事情节的奇妙安排上都处处显示出别出心裁、匠心独具的地方。《听漏》里这些都有,并且磨炼得更为滴水不漏,完整圆熟。


《听漏》小说大约三十几万字,按我的阅读经验,从小说故事情节上来说一般都会采用“轻启慢承急转巧合”这样的叙述逻辑节奏。也就是长篇小说开头的叙述一般只是为了后面的故事情节作必要的铺垫,不必写得太精彩。而《听漏》却在刚开始的第三页上就读到关于楚学院门牌号的那些饶有文字和文学趣味的情节、细节的精彩描述。这当然一下子就吊起了我深入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不免替他担忧,接下去的三十万字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精彩吗?事实上我是白担心了,因为接下来的阅读就像是被作者一个又一个谜语般的情节预设、一环又一环的故事揭秘,层层紧逼着放不下手。说实话“手不释卷”这样的阅读感受也就在阅读侦探推理小说时才可能,而在纯文学领域阅读中几乎没有过。而读《听漏》我无法放手的原因在于书里的许多前后呼应的精致的细节,我跳不过去,而且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才能够理清线索,才能够加深理解。


由此,在我看来就是刘醒龙《听漏》这部长篇小说已经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尤其是整部小说的结尾那句“他妈的,你们全变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这个叙述境界既是作者自觉地自我精神提升,也是作者针对读者的高级别的审美期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研究现代小说整体叙述观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小说作者和小说读者之间的结构同谋关系,而小说创作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同时也已经不把作者的叙述仅仅看做是形式技巧问题,而是背后一定隐藏着深刻的叙述伦理精神问题。也就是不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看成两个问题,而是将“写什么”和“怎么写”看作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首先了解作者的“怎么写”,你也分析不出作者究竟“写什么”。由此,也不难看出《听漏》延续着刘醒龙从《凤凰琴》开始,无论长篇中篇还是短篇,一以贯之的将作品奉献给小说读者们。仔细分析刘醒龙小说缘何会如此充满智慧、情趣和良心,一方面是刘醒龙的才情所致,但更重要的是他实践了巴金先生的名言:“把心交给读者!”


怎样才算真正的“把心交给读者”,是那种高高在上于读者的指手划脚的绝对真理般教诲,或思想的裸奔,亦或是那种无视读者感受的滔滔不绝的语言倾诉式“自我独白”?我看当然都不是。以《听漏》为例,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逐渐展开,自然而然地呈现、提供出来一些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就此作者才有可能性,举重若轻地引发读者来一起充分地思考、质疑和追问。《听漏》中关于云集众多专家、学者的大规模“考古”常常是花了大财力、大精力发掘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文物,还不如几个盗墓贼效率高,甚至常常只能跟在盗墓者屁股后面做保护性发掘,这样的“考古”现象和比比皆是的文物市场“造假”现象怎能不让人掩卷沉思。


小说的本质应该是一种隐喻艺术,由此在隐喻的对面总会出现许多不用明言的思想内容,而恰恰正是这样一些“看破不说破”的丰富“潜台词”在《听漏》中比比皆是,唾手可得。作为一个及格的小说文本的读者和研究者应当能在此中充分地心领神会,享受到小说阅读的真正乐趣。


其次,我觉得刘醒龙的小说精神,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笔下的小说素材和题材,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听漏》无疑是他对考古这个行当整个考古过程都做过专门的、深入而细致的全面了解和研究,以及他对考古专家的人物心理状态,也完全做到了熟稔把握。记得几十年前《大饭店》《航空港》等外国小说被翻译过来后,我们才醒悟过来,原来小说家还必须起码是某个行业的专家,原来小说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同时,我还必须指出:小说家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是要敢于充当“上帝”,虽然,小说家不可能具有“上帝”的权力,但却必须具有“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由此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全知全能”不仅仅只是一种小说叙述观点,而应当进一步地理解为小说的本质精神。《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百科全书”。总之,我们不难看到刘醒龙的小说精神,就在他决不重复自己,不断开阔新题材,不断创新,不断地与读者和自己较劲的小说创作方向。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2 15:43 , Processed in 0.0703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