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2|回复: 0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4 15: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来源:北京青年报  邱俊霖 




古人啥时候开始吃西瓜?


到了夏天,怎么能不吃西瓜。科学研究表明,西瓜是水分比例最高的水果,倘若没有西瓜消暑解渴,炎热夏日那该多煎熬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我国几乎占据了全世界60%的西瓜产量,是全球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不过,西瓜并不是我国的原产水果,科学家认为,西瓜的原产地也许在非洲东部。


我国的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西瓜呢?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研究过,古人同样好奇,他们也对这个问题做过长足的探索。


有人说,西瓜进入我国是南宋初年的事儿,当时一个叫做洪皓的使臣出使金国,并将西瓜带了回来。洪皓自己也记录过和西瓜有关的故事:


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录》云:‘以牛粪覆棚种之。’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松漠纪闻续》)


这就有趣了,因为金国是南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记录说明,当时我国北方是有西瓜的。所以,这则史料或许应该这么理解:在两宋之际,我国北方是有西瓜的。洪皓则将西瓜引入了南方。很快,西瓜就遍布了南方田园。由此观之,洪皓并不是把西瓜引进我国的人,而更像是一个西瓜“推广大使”。


西瓜进入我国的时代显然早于南宋,于是又有了一个更加普遍的说法。五代时期有位叫胡峤的人,他曾在契丹居住过七年,并见到了当时中原难得一见的西瓜: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北宋·欧阳修等《五代史》)


契丹人还告诉胡峤:契丹的西瓜种子,是从我国北方的另外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回纥手中得到的。所以大部分人认为,我国在五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西瓜。


不过,我国明代的医学家李时珍还做过更加大胆的探讨。他也听说过胡峤把西瓜带入我国的说法:“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本草纲目》)


但他同时也关注到了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提到的一种“寒瓜”:“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李时珍于是做出了自己的推测:“西瓜又名寒瓜。”“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


李时珍说:以前古人说的“寒瓜”大概就是西瓜。大概在五代以前,西瓜已经传入过我国南方地区,只不过当时的西瓜不叫“西瓜”,而且分布不广。


别说,李时珍的推测也有道理。外来植物进入我国的路径也许并非单一的。现代的考古发现,在许多汉代的古墓中居然也出现了西瓜子。所以有学者认为,西瓜进入我国的时间,恐怕比史料记载中的要更早。大伙儿都知道,早在汉代,我国便开设了海上丝绸之路,并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咱们不妨顺着李时珍的思路去做个大胆的假设:早在汉代,西瓜便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只不过数量少,而且没有被大量种植,认识西瓜的人并不多。而到了宋代,人们对于西瓜的认识更加深入,加上西瓜的引入数量逐渐递增,人们对于西瓜终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时至南宋,我国大江南北的古人们,都能够享受到西瓜所带来的夏日甜蜜滋味了。


明清吃“瓜”过中秋


西瓜在夏季成熟,古人夏季消暑少不了西瓜。明清时期,西瓜的种类繁多。《清稗类钞》里提到过不少西瓜种类。比如在清代,新疆吐鲁番的西瓜已经闻名遐迩,每当吐鲁番的西瓜上市,便被人们抢购一空:


土鲁番(吐鲁番)在哈密之西,其地产西瓜最佳。每熟时,人往摘瓜,必相戒勿语,若一闻人声,则尽拆裂,无完者,相传如此,不足信也。


当时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每当吐鲁番的西瓜成熟时,人们去摘瓜都一定会相互告诫不要说话。因为如果一听到人声,西瓜就会全部裂开。想必吐鲁番的西瓜又甜又脆,水分饱满,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传说吧。此外,晚清的上海有一种小西瓜,被人们称作“马铃瓜”。这种西瓜也特别甜。


《燕京岁时记》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代夏天北京市场上的吃瓜景象图:


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沿街切卖者,如莲瓣,如驼峰,冒暑而行,随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酲,故予尝呼为清凉饮。


清代北京大街上的小商贩们,往往把西瓜切成一片片的沿街叫卖,西瓜被切成莲花瓣儿,或是骆驼的驼峰状。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地吃到西瓜。


虽然在清代,西瓜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了,可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清稗类钞》里就给大家介绍了一则趣事:


乾、嘉以前,桂林诸属无西瓜,惟荔浦有之,每一瓜,需钱五六十文。欲得之者,必于未熟前,先以钱质之老圃,乃如期可得。且其候极迟,至中秋,各官署方以瓜相饷遗也。


在清代的乾隆、嘉庆朝之前,桂林的各个属县都没有西瓜出产,只有荔浦县才有西瓜。物以稀为贵,所以每个西瓜要五六十文钱。当地的人若想吃到西瓜,必须在西瓜还没有成熟之前就给老瓜农支付定金。而且,当地西瓜成熟的季节很晚,到中秋节时,各官署才能用西瓜相互馈赠。


实际上,中秋节互赠西瓜,也并非是因为西瓜刚好成熟了,而是明清时期,的确有中秋节吃西瓜的习俗。清代文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里记载了一句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在明清时期,中秋节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那就是“祭月”。中秋祭月的主要贡品是月饼和瓜果。其中西瓜是必不可少的水果。


明代的《酌中志》记载:“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


明代的宫内,农历八月份开始欣赏秋海棠和玉簪花。从八月初一开始,市集上就有卖月饼的商贩。如果大伙儿回到明代过中秋,互赠礼物时不仅得送月饼,而且还得加上西瓜和藕。


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有类似的记录:“(十五日)祭月雕西瓜为莲瓣。”


可见,明清时期的中秋节,人们不仅要吃西瓜,而且还得以瓜祭月。祭月的瓜,通常用切或雕的方式,将其以“莲瓣”的形式呈现。


早熟的西瓜,成了清代“万寿果”?


西瓜在夏季成熟,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也吃上西瓜呢?


实际上,想在冬天里吃上西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比如广东地区气候温暖,西瓜在冬季也能结果:


广瓜岁种二次……冬月亦结者为西瓜。(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


产于咱们宝岛台湾的冬季西瓜则更加知名。台湾的西瓜皮薄瓤红,味道甜美。所以,在宝岛上的台湾百姓,元旦有个习俗——吃西瓜:“西瓜,盛于冬月;台人元旦多啖之。”(清·郁永河《裨海记游》)


因为台湾地处南方,冬季气候照样温暖,而且有着充足的日照条件,所以宝岛台湾的西瓜,能够一年四季不间断地生长,即便在秋冬时节,一样可以播种收获。由于台湾的西瓜甜,所以在清代,台湾所产的冬季西瓜还被列为贡品。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叫做朱仕玠的台湾府凤山县(今台湾省高雄市凤山区)教谕,他在《瀛涯渔唱·其二十五》中写道:


草木隆冬竞茁芽,红黄开遍四时花。何须更沐温汤水,正月神京已进瓜。


当时的北方地区有一种用温泉水培育反季节蔬果的技术,这些反季节的食材主要用于供应皇宫。朱仕玠在宝岛上感慨,在温暖的台湾,花儿在北方的隆冬时节便开始竞相争艳。台湾的西瓜正月里便运入了京城,哪儿还用得着温泉水培育啊!


在清代的某段时期,台湾产的西瓜还有个不一样的名字——“万寿果”。


为啥叫做“万寿果”?


原来,古代皇帝的诞辰日被称为“万寿节”,能赶在万寿节送上的西瓜,就被叫做“万寿果”:


西瓜熟于十二月,取充贡。三月望万寿前至京,俗名万寿果。味薄,但取其早熟耳。(《诸罗县志》清·周锺瑄)


虽然三月的西瓜有些早熟,味道比不上夏季的,可关键是能赶上皇帝的生日呀。清代生日在农历三月的只有两位,分别是康熙皇帝和同治皇帝。那么这位爱吃西瓜的皇帝究竟是哪位皇帝呢?


凤山教谕朱仕玠在《小琉球漫志》中给我们介绍了答案:


台地西瓜十月熟者,康熙间以万寿节前贡至京师,因名万寿果。


清代康熙年间担任过台湾海防同知的王礼,在《台湾吟·其三》中还为大家记录了冬季西瓜进京城的盛况:“蔬园迫腊熟西瓜,剪蒂团团载满车。恰好来春逢圣诞,急驰新果献京华。”


西瓜成了“黑暗料理”食材?


西瓜不仅可以直接生吃,甚至可以被当做一种烹饪食材。《清稗类钞》里就记载了几样西瓜菜。比如“西瓜煮猪肉”。


想起用水果烹饪,大伙儿是不是会第一时间想到“黑暗料理”,不过,这道“西瓜煮猪肉”不仅不像黑暗料理,反而相当诱人。这道菜有两种做法,其中一种是用西瓜汁代替水熬煮猪肉,重用冰糖,这样熬煮出来的肉与“蜜炙肉”的味道差不多。


另外一种是将西瓜掏空,把肉置于其中进行蒸煮,并加入酒酱之类的调料。肉蒸熟后倒入碗中,味道细腻而肥美。此外,还有“西瓜蒸鸡”,其做法与煮肉类似,将鸡肉塞入掏空的西瓜之中,加入各式调味料。再将瓜盛于大碗,隔水蒸三小时便可。


西瓜可用于烹饪,西瓜皮同样有妙用,比如,《清稗类钞》中的“西瓜皮煨火腿”,将西瓜皮去青皮后切成长方形小块,加蘑菇、香蕈、水、盐,与火腿同煨二三小时,味鲜而甘、别有风味。有不知道的食客,甚至将西瓜皮认作冬瓜。


此外,西瓜还可以加工成“西瓜灯”:


西瓜灯,镂西瓜,使中空,燃烛其中,莹澈可爱。(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


西瓜灯即将西瓜镂空后,中间插上蜡烛,瓜皮上还能够刻上各种图案,有人物、花卉、虫鱼之戏等。


提起用西瓜制作的美食,不由得想起了清代文人李化楠在《醒园录》里记载的一道“西瓜糕”:


拣上好大西瓜劈开,刮瓤捞起另处,瓜汁另作一处。先将瓜瓤沥水下锅煮滚,再下瓜瓤同煮,至发粘,取起秤重,与糖对配。将糖同另处瓜汁下锅煮滚,然后下瓜瓤煮至滴水不散,取起用罐装贮(其籽另拣妙香,取仁下去)。


简而言之,即将除去籽的瓜瓤与糖、瓜汁一同入锅熬煮,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加工为西瓜糕。清代的美食家袁枚老师对于吃西瓜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西瓜被切,略迟不鲜,竟有制以为糕者。


袁枚老师认为:每样食材都有本性,不可以过分加工。比如西瓜,被切开后,稍晚一点吃就不新鲜了,居然有人还要把它制作成西瓜糕,这该不会是“黑暗料理”吧!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2 20:41 , Processed in 0.0694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