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3|回复: 0

《他们和他们》:以文学的名义结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6 20: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和他们》:以文学的名义结缘


来源:天津日报  张家鸿  


品读《他们和他们:作家眼中的编辑》,在我有窥探之意。窥作家与编辑交流、来往的诸多细节,探彼此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有如走进没有尽头的文学长廊,领略丰富的精神风景。


《青梅竹马朱燕玲》为我深深喜欢,毕飞宇在字里行间缀以俏皮、幽默、惬意的文风,而这一切又都被温馨、温暖包裹住,读来意蕴悠长、情意绵绵。至今,他还保留朱燕玲以《花城》编辑部名义写给他的信。为何会有如此深情?他写道:“假使当初没有这封信,我现在是怎样的呢?老实说,我很后怕。要知道,在燕玲发表我处女作的时候,退稿已经退得我快发疯了。你越是有信心,越是要发疯。是燕玲第一个从黑暗当中向我伸出她的手。”是千里马遇见伯乐?是困境中能够抓住的一株稻草?抑或者是寒夜中的一道暖阳?都是又或者都不是,再形象的比喻都无法全然呈现毕飞宇收到那封信之后的百感交集。


不管多少年以后,曾经的文学青年、现在的著名作家林森都会记得在海南大学的一场讲座上,时任《天涯》主编的大名鼎鼎的诗人李少君,当众提及网上读到林森长篇小说时的惊喜,并视之为海南文学希望之所系。彼时,正在该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就读的林森正在现场。在《李少君二三事》的结尾,林森写道:“有时我也会想,如果李少君当年在海南大学的那个讲座,没有顺口提及我在网络上连载的那篇小说,讲座之后,我肯定也像往常一样,避开热闹的人群,悄悄离开;如果那样,我肯定拥有另一种人生。”


于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一份份赤诚的热爱,看到一次次无私的提携,看到一种种天长地久的信任。不管热爱还是提携抑或信任,都与文学有关。源于文学,就无所谓地位高低、权力大小,以一颗平等心对待彼此。仅以稿子好坏为标准,不是情分不够,而是爱文学至深。以文学为唯一标准,并不否认情谊的深刻,相反,让作家与编辑均热爱的文学为情谊保驾护航,情谊之路会越发宽阔、通畅、长远。如果非要在这部书中寻找一条最显眼的情感主线的话,那一定是感恩。感恩的两端,各有一颗切实拥抱着文学的心。


印象记不求高大全,只是某个瞬间的捕捉、某种感觉的传达、某种性格的展示。提笔书写时,心中最想勾勒、笔端自然流淌出的那些点滴,只是编辑身上的一面或两面。读作家之作品,是编辑的职责与本分;读编辑之行事为人,是作家因写作带来的延续。在编写往来的一次次交集中,品读文章与品评为人常常不规则又有序地交错在一起。印象记,本就是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散文。这些文字往小了说,是友情,带着绵绵不绝、丝丝缕缕的温度;往大了说,是文学史,蕴藏可触可摸的细节。这些细节,首先与琐碎生活密切相关,其次才与当代文学史密不可分。


相较于普通或无名的作者,收入书中的作家多为名家,编辑多为名编,故而也就牵扯名作,关乎名作之所以在某个时间节点刊发,并产生如此影响力的来龙去脉。作家撰写的印象记,仿佛等于把编辑和自己请到读者面前,作一番隆重的介绍。对喜爱这些作家的读者来讲,读后有欣欣然的满足,如同被邀请到文学作品刊发的现场。那种氛围与温度,单凭品读作品无法感知。很显然,它们是文学传播史与接受史的有效补充。


整本书何尝不可以被视为众声喧哗的文学回忆录呢?怀旧是尽量回到当年当月当日的现场,然而终究无法全然返回,这其中少不了某些时间流淌过后的美化。我喜欢这样的美化,去芜存菁甚至化尴尬为潇洒快意。这并非作家主动的选择,而是不由自主的,是时间巨人释放出的力量让作家无奈又快意地被裹挟着、推动着,挣脱不得也不想挣脱。


编辑与作家之间往来的佳话,早已有之。从编辑成为一门职业开始,现代文学史上的编写往事早已深深印入一代代读者心中。更多没有名气的写作者与非著名编辑之间的故事,大多数只留存在彼此心中,极少诉诸笔端。如果写出来,相信也同这本书一样,真挚、深切、感人。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3 07:48 , Processed in 0.0640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