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69|回复: 0

竺安:科学巨匠的后继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08: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济荣
竺安:科学巨匠的后继者


  1929年,竺安出生于崇尚科学的家庭里,他父亲就是气象学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当年他二哥要上初二,在上学化学课之际,父亲赠送他一只小木桶,上面贴着“少年化学实验室”标签,里面有20种化学药品,以及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石蕊试纸等用具,另外还有一本小册子,讲述几十个化学实验的做法。大哥和二哥兴趣盎然,立即动手进行试验。他们做的第一个实验是制造“笑气”,将药品放在试管中加热。遗憾的是,他俩嗅了嗅试管中的气,都没有笑。又让竺安嗅,竺安也没笑起来。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试验,却引起竺安对化学的极大兴趣,立志将来要学好化学。

  1946年,竺安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56年,他来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为分析化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工作。上世纪60年代,竺安主攻色谱分析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检测器的高灵敏度,进行痕量物质的分析。70年代,竺安开始思考色谱学的发展方向,将生物大分子和相关物质作为是色谱分离的主要对象,从而发现了生物大分子特别慢的扩散速度会大大降低它们在色谱过程中的分离效率,但在电泳过程中却正好相反,分子越大,扩散系数越小,电泳分离的效率反而越高等现象。

  1981年,美国的约根森开创了毛细管的突破性工作,但国际上很多权威的分析化学家没有及时认识其价值,而竺安却开始了毛细管的探索。1982年起,竺安着重研究大孔径毛细管高效区带电泳并获得突破,分离效率达到数十万理论板。并首次研究成功了适合于区带电泳用的化学发光检测器。之后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区带电泳的研究。在高灵敏检测器及痕量分析技术方面有较突出的贡献,解决了工业、环保和国防等一系列痕量分析问题,成为我国毛细管电泳的创始人,也是该学科国际上早期开拓者之一,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毛细管电泳人才。毛细管电泳已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的利器,人类依靠该技术,测定分子庞大、结构复杂的人类和动物基因的DNA序列。

  竺安撰写论文百余篇,有《PTGC保留指数的计算》《毛细管区带电泳》等代表作,其中《毛泽东遗体保护中的痕量分析》以及《珠峰地区环境本底初步探讨》获中科大会奖,《茶花蜂蜜中使蜂幼虫致死的物质分析》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有机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于1978年获中科院重大成果奖。1959年,竺安当选为全国群英会代表;1959年和1978年,竺安两次获得全国劳模称号;1978年,当选为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9-1981年,在西德蒂宾根大学任客籍教授;1988-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等地任访问学者。

  竺安还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04:17 , Processed in 0.1979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