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96|回复: 0

钱币经他鉴定,甲乙咸称定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4 1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爱“钱”如命 却将“钱”全部捐给了国家钱币经他鉴定,甲乙咸称定论

2019-09-04 08:2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一个以戴葆庭命名的钱币文化博物馆,正在绍兴进行开馆前的紧张筹备。一个多月后,一批代表着国内钱币收藏界顶尖水平的藏品将在此亮相。

戴葆庭是谁?

泉,音通钱。钱币文化的研究,通常被雅称为“泉学”。

在中国的泉学界,有两位宗师级的人物,被誉为“南戴北骆”。这“南戴”,指的就是戴葆庭。1994年,上海钱币学会监制了一块戴葆庭纪念大铜章,以此纪念他在钱币学上的突出贡献。

戴葆庭(摄于1936年)

从绍兴走出去的钱币学宗师

戴葆庭是中国泉学界的宗师级人物。凡是钱币经他鉴定,甲乙咸称定论,所以诸大家的藏品多请其鉴定;诸大家修谱立说,亦都请他审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钱币珍品,亦请他协助分类定级。他不仅是我国钱币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其影响还远及日本、朝鲜、东南亚等海内外钱币学界。

如果说,兴趣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戴葆庭的经历,堪称典型。1895年,清光绪年间,戴葆庭出生于绍兴陈家葑(今柯桥区福全街道五洋村),他的祖上是世代务农的佃农,家境十分清贫。

“听我父亲说,那时的陈家葑就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没有路,也没有桥,只能靠船来摆渡。我的太祖父,因为在年关时交不起田租,而选择了自杀。不过,我的太祖母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太祖父死后,她带着我祖父来到了绍兴城里,靠缝补浆洗过活,她还让我祖父学了画扇画的手艺,日子渐渐有了起色。”说起祖辈的经历,戴葆庭的儿子、今年76岁的戴志强至今感慨。

虽然进了城,因为家中孩子多,身为老大的戴葆庭,只读了两年私塾,就开始在米店当学徒。“那时他才11岁,个子又小,有一次背着米过桥,连人带米从桥上滚了下来。”戴志强说,也许这是父亲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即使是在艰苦的学徒时期,他已经对收藏产生了兴趣。“但凡看到不同式样的钱币、铜板,他总是会想办法去和别人换了来。”

当然,戴葆庭在泉学上的成就,不仅是因为自身对钱币收藏有兴趣,还在于赶上了好时代。那是1920年前后,从宁波传来了一股钱币收藏热,绍兴的大街上有人打出了画满古钱图样的旗号,收罗古钱。从这些人身上,他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于是,25岁那年,戴葆庭毅然辞去了米店行当,走上了专业收藏和研究钱币的道路。

为寻觅古钱,他深入穷乡僻壤,不辞长途跋涉,风雨无阻。“开始一两年,他主要是在绍兴附近地区。他自己挑担步行,前面挑的是必要的参考书籍、古钱图样和被褥行装,后面担的是土灶铁锅、柴米油盐。短则十来天,长则个把月,都吃住在外,风餐露宿。”在戴志强看来,从1920年到1940年的这20年间,对于他父亲来说,正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他的足迹走遍了中国的20多个省份。只要听说哪里发现了古钱,不管路有多远,他都要亲自前往。”

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在《足斋泉拓集珍》的序言中写到了对戴葆庭的评价:在实地考察和反复摸索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别人无法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对于钱币的鉴定,他高人一筹,有超越的眼力,就是这种长期实践的结果。

因为人勤快,又独具慧眼,戴葆庭经手的钱币珍品之多,至今无人能及。比如那枚至今仍为孤品的“壹当伯钱”,就是1921年他在柯桥附近找到的。“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时铸造的一枚样钱,当时应该没有投产,所以数量极少。而且,做工也十分精美。”戴志强说。

“壹当伯钱”拓片

练就一身“识钱”的本领

在民国时期的钱币收藏家中,张叔驯、罗伯昭、陈仁涛、孙鼎、沈子槎等都是资本家或实业家,像戴葆庭这样穷苦人家出身的,谈得上收藏家的寥若晨星。但正是因为草根出身,有伙计经历,戴葆庭靠着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练就了一身“识钱”的本领。

“可以说,我父亲将他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泉学。除了爱‘钱’如命,他在生活上没有任何要求。”虽然父亲已经过世43年,但是戴志强至今还记得他的习惯。“每天晚饭过后,他都会坐到写字台前,把玩古钱,少则几十枚,多则上千枚,否则就难以成眠。”

在潜移默化中,从小接触大量古钱币的戴志强也迷上了泉学,并且子承父业,也成为一位钱币学家。他不仅是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首任馆长,还兼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国家流通文物专家组成员等职。

“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上海,是江浙沪钱币收藏研究的中心。我的父亲于1930年在上海开出了自己的钱庄,兼收钱币。”戴志强告诉记者,如果说40岁之前是父亲大量实践的阶段,那40岁以后,就是父亲在理论研究上大量出成果的阶段。他不仅自己出版了《足斋泉拓》等著作,那个时期上海出的但凡与钱币学相关的著作,也都得益于他。比如丁福保编著的《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等钱币谱录,彭信威编著的《中国货币史》等。

与此同时,1940年上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创办《泉币》杂志,戴葆庭也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并负责学社和社刊的日常事务,兼任评议员、撰稿人。在此期间,他积极介绍钱币爱好者入社,联络组建北京分会,为扩大钱币学说的社会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过,一生为“钱”的戴葆庭,并不为钱所累。

“我父亲收集的泉珍,后多归张叔驯、罗伯昭等收藏大家,其多数又相继归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特别是1959年,我父亲将包括‘平靖胜宝当千’等孤品在内的119枚太平天国珍稀钱币,捐赠给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嘉奖令由时任文化部长沈雁冰亲书签发。”戴志强说,父亲将毕生收藏全部捐给了国家,也是希望他保护下的这些名钱国宝能有一个最妥善的归宿。如今,在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当年捐赠的部分藏品。

《足斋泉拓》

泉币杂志

归葬兰亭八宝山

“先生访古有获,为中华历史文化研究,厥功甚伟,先生敬业之勤勉,于我华之贡献,为不可没矣。”

在柯桥区兰亭街道娄宫八宝山,戴葆庭的墓静静伫立。碑文由著名学者、史学家史树青撰文、书法家康雍书写。1976年1月4日,戴葆庭在上海病逝,享年81岁。根据他的遗愿,后人将他的墓地安放在了故乡。

“1998年,父亲的墓被列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得此殊荣者,泉学界唯他一人。”戴志强告诉记者,为了纪念父亲对泉学界的贡献,1994年,上海钱币学会还监制了一块戴葆庭纪念大铜章,由上海造币厂制作发行。这块铜章的正面为戴葆庭头像,背面主景为南宋“绍兴通宝”,背衬府山上俯视的绍兴城区图,被称为“绍兴人、绍兴钱、绍兴景”。

因为父亲的墓在绍兴,出生在上海、定居于北京的戴志强,与绍兴也有了割舍不下的情缘。“以前工作的时候,每次有机会到浙江一带来出差,我都会想办法抽空回绍兴,去看看父亲的墓。”戴志强说,现在他退休了,这样的机会就更多了。

“过几天,我在杭州有一个讲座,顺道来绍兴,商定钱币文化博物馆的布展事宜。”戴志强告诉记者,2015年,他与绍兴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有着30多年钱币收藏爱好的陈宝祥,结下了师徒情。如今,才有了这个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的诞生。“这是一件好事,我会尽我所能,把这个博物馆的史料充实完整。”

而在陈宝祥看来,他身为绍兴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在师公戴葆庭的故乡建立这样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钱币文化博物馆,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责任。“一来,戴公对于泉学研究的贡献和地位,值得敬仰。二来,绍兴悠久、厚重的钱币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陈宝祥认为,绍兴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泉学界名人的摇篮地、钱币学术研究的高地和钱币文化收藏的宝库。

纪念乡贤,传承文脉,弘扬钱币文化,这是陈宝祥开办这家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的主要目的。今后,在这个博物馆里,不仅有戴葆庭生平介绍及文物陈列,也将有钱币藏品及文化展示区、学习交流及体验互动区,以及文创产品展示销售区。

“正式开馆的时间定在10月18日,同时还将举办一场戴门弟子藏泉精品展和‘善泉社’第一届泉学论坛。”陈宝祥告诉记者,这将是国内泉学界颇有影响的一个文化事件。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徐霞鸿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陈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04:14 , Processed in 0.0567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