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整理光绪《上虞诗选》的过程中,曾就上虞著名乡贤叶砥其人其诗进行了粗浅的考释,主要涉及籍贯、世系的几种不同说法。叶砥祖先自南阳辗转迁至上虞,使他生长在此;后因任职江西,其子孙才又迁出,但墓地仍在上虞。几十年前,有人曾挖到叶砥墓志铭原石,但因历史的原因,今已下落不明。
一般而言,古人墓志铭是较为可信的史料。笔者曾在《国朝献徵录》中拜读过王直撰写的《江西饶州府知府叶公砥墓志铭》(上海图书馆藏《叶氏宗谱》里也有记载),铭文对叶砥一生进行了详细记录,其中关于登科时间,原文记载为:“洪武庚戌公以明经取进士第。”
另有《翰林记》:“叶砥……洪武庚戌进士。”中华书局影印版《古今图书集成》:“按明外史本传,砥……洪武三年举进士。”洪武庚戌即洪武三年(1370年)。据明史记载,此年五月朝廷下诏设科取士,八月乡试,次年会试,按常理叶砥最早也应是在次年,即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登科,为何会在洪武三年庚戌就已成为进士呢?
其实,除了叶砥,各地均有类似记载,如《海桑文集·赠杨员外序》:“杨君子吾洪武三年进士也。”《淳安县志》:“周潼,明洪武三年进士。”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于这一情况,《七修类稿(明刻本)》这样说道:“……殊不知当时求才之急,一年二三开科也……且或每年或间一年……是国初不可以今日论也。”即国家肇始之初,朝廷求贤心切,取士制度并不像后来那样规范,且资料失载史册。也正因史料匮乏,洪武时期的科举情况一直是研究的难点。
翻看野史,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在谈到洪武开科时,有如下记载:“洪武四年辛亥,始开科取士……先一年庚戌,以明经荐至京师者,上俱亲策问之,赐徐大全等出身有差。”此文后半部分与《墓志铭》《翰林记》等“洪武庚戌取进士第”的说法基本吻合。大量资料显示,叶砥似乎就是洪武三年庚戌进士!
然而,据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咸丰《虞志备稿》、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等本地志书的记载,叶砥为“洪武三年庚戌举人,四年辛亥进士”,县志载入的同年进士共有六人,这个时间与上述史料完全不符。难道县志在叶砥登科问题上的记载又失误了吗?当这些应该算是较为可信的史料在记载中产生如此分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第三方可靠依据的有力支撑,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恐怕都难以令人信服。
从目前存世且已知的史料来看,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明洪武四年的《进士登科录》。所谓《登科录》,其实就是科举制度中有关文件资料的汇编集,书中记载有登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情况和考试名次等,与之类似的还有《会试录》《乡试录》等,多为朝廷在选拔人才之后由官方编辑。据尚书何乔新称,书成以后,须进呈皇帝御览,而后颁布天下。
查吴省兰《艺海珠尘·革集·第五十四册》就收录有《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但由于该书成于嘉庆年间,已经较晚,恐有讹误,如作为依据,并不最为理想。获悉天一阁藏有原版《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和《洪武四年会试录》,笔者通过天一阁科举录数字平台检索到了这两份史料的影印件。
翻阅此书,可知明初科举制度果然较为混乱。时任奉议大夫、国子监司业宋濂在《会试录题辞》中写道:“……三年一宾兴,其荐于州郡者五百人,五拔其一授之以官,犹以为未足,复敕有司……三岁连贡五百人……及当会试之期,分经而考,复互相参定,使无所憾……盛典不可无记录,以示方来,乃辑为编简……”这番叙述与《七修类稿》不谋而合,宋濂作为国子监官员,其言应是可信的,此书亦是可信的。
在《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中,明确记载有:“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廷试,二月二十日午门外唱名张挂皇榜。”当年第一甲第一名状元为吴伯宗,而叶砥位列第三甲第五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在《洪武四年会试录》中记载有“(会试)第八十七名叶砥,浙江上虞县人”等字样。由此可见,叶砥确系正规科举进士(有别于明经进士),登科时间为洪武四年辛亥,时年30岁。
其实,据有关专家考证,洪武初期人们大多将举人称为进士,可能是沿袭宋元“乡贡进士”之说。叶砥是洪武三年庚戌举人,所以在当时被称“进士”并不奇怪,结合这一时代背景,《墓志铭》等史料的记载也不算有错。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与他后来成为正规进士不同,我们作为后来人,对两个时间点应当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