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盏灯
作者:乃禾
有句歇后语叫“瞎子点灯——白费蜡”,真是这样的吗?那点灯的瞎子却说:“正是因为我瞎,我才点灯呀,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了!”聪明的瞎子,他点灯,完全是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因而,他点灯,不仅不是白费蜡而是完全有必要。 愿做这样的瞎子,点一盏灯,为自己。 做个点灯的人,本来是为了打发空巢空闲下来的时光——当初,我的动机就这么单纯,就是打发休息日本来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 正式成为点灯者的那天,是去年8月的最后一天,正赶上团队赴全市各敬老院等地送月饼及“定格最美笑脸”活动。我是属于“火线入队”的,这之前,自己是在获得董老师的QQ后,直接跟他“私聊”、报名的。因此我在正儿八经地阅读了团队的章程守则后携带着身份证、一寸照片等有备而去,递上身份证和一寸照一本正经地填写完登记表,经没有笑脸的“连长”仔细审核后才得到一张志愿者证。而当我脖子上挂上有自己的一寸小照和姓名、印有“用心点亮一盏灯,让爱温暖万颗心 ”的志愿者证的时候,我真有种“以身相许”的庄重和神圣。“没有承诺,却被你抓得更紧”——可以用这句歌词来形容我成为点灯者后的心情。虽然,与此相比,歌名“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更为直白而时尚,但对“我”这个“特别”的我而言,我给了点灯团队“特别的爱”了吗?我自惭形秽。倒是这一年扩大了我的活动半径,真正丰富了我的阅历。我跟随着团队“走南闯北”,以城区为中心,辐射上虞的乡镇、街道,还远赴遂昌等地。 自从成为点灯人,浏览点亮一盏灯网站(http://www.dlyzd.com/)成了每日的必修课之一。我突然发现我们组织的每次活动都值得在网站上一看再看。以前听说海宁潮有“一潮三看”之说,而我觉得我们的点灯活动“三看”则是—— 第一看的当然是“摄影记录”。每次走访活动一结束,网站里总会在第一时间贴出活动的照片,“有图有真相”,在这个“读图时代”里,图片就是鲜活直观的资料,有了这些图片,语言就显得多余,只起到注解的作用。如果刚巧自己也参与了这活动,那么,对照图片,“我在”的现场感更加强烈,同时,更可以目睹那或陌生或熟识的点灯人的风采,那些灯友们干活时候不怕脏不嫌累汗湿衣背的特写镜头,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虽然“文字记录”只是注解,但断少不了,因为,历史需要文字来记载和传承,更何况,走访活动后的文字记录,那真堪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了,因此,不可不看,而且值得一看再看,篇篇都是值得学习、回味的范文佳作。读着灯友们的字字玑珠,我常常汗颜自己的身份和职业,只会平铺直叙的我,平时好为人师,原来眼高手低,只停留在作文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现在有幸学习灯友老师们的这些性灵文字,不知我的发展等级是不是有望,我努力着。 当然,按照活动的安排顺序,我最先看的其实还是那“活动公告”,那真诚而不乏文学色彩的语言,总是吸引着我,就说我参加的第一次活动——“定格最美笑脸”,“定格”“最美”“笑脸”每个词都是那么诱人,给人丰富联想,事实证明,活动后,那些最美笑脸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记忆很深的还有那次《5月31日银山医院“送端午”活动报名》这个帖子先引用宋代欧阳修写的一首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词《渔家傲》把人引入色彩绚丽具有江南特色的诗情画意中,再点出活动的内容:“岁月流转,刚过小满,又到了端午,6月2日就是端午了。时逢端午,马上想到了银山医院的老人们,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样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5月31日让我们相约,一起去看看他们吧。”只有心动了才会付诸行动呢。事实也确实如此,记得那天的随记中我这样写道:真如诗词中(就是前面提到的欧阳修的《渔家傲》)写到的“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一进入担山村,俨然是来到了风景名胜或大公园。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高大苍翠的香樟,威武坚实的钱大王雕像,缤纷艳丽的一丈红或月季蔷薇。如果不是因为村口的桥在修建稍稍有碍通行和观瞻,这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以及知名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树木作物,构成一幅完美的乡村田园图。有了这次活动,我的脑中才有了“担山村”这个省级文明示范村的烙印。因此,每每看到活动公告,对照日历,如果与工作不冲突,我总会报个名去参加。 而今,欣喜着灯火正在燎原,传播的媒介也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网站,还有新潮的APP。忙碌的间歇有个歇脚的驿站,很是必要,而心灵的盲区更需要灯光的指引,要不然会失重永沉海底。 因而,一直心存感谢,感谢这盏点亮了的灯。
2014年11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