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69|回复: 0

关于建设现代大慈善的思考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9 1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建设现代大慈善的思考
    来源: 中华慈善总会  时间:2013-02-01 13:39

      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推进的形势下,慈善工作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建构现代大慈善”发展平台,已成为慈善组织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如何理解现代大慈善”?
   首先,要理解现代”,“现代”一般理解是“现在所处的时代”。最早出现“现代”概念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历史发展到今天,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于是,现在又提出,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用信息化推动创新。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标签”。
     其次怎么认识大”?“大”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完善而逐步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大市场、大流通、大社会已然成势,并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提出新挑战、新要求。同样,也对慈善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慈善机构更应该有“大”的胸怀,“大”的视野,“大”的目标。
   第三再说说慈善”。慈善是美德善和爱心,是基础性道德。但也有人把慈善分解为慈心与善行。强调慈心是动机,善行是效果。也有解释“慈”为长辈对后辈的爱,而“善”则是一种互帮互助。关键在于,不能把“慈善”简单地理解为上对下的恩赐、富对穷的施舍,其本质是人类慈爱之心的表现。这是“现代慈善”或者叫“公民慈善”区别于“传统慈善”的标志。在当今时代“公民”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概念,既享有必要的权利,又要承担社会责任。
   归纳起来,我理解现代大慈善”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规则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政府推动、法律规范、公众参与、专业运作的高效透明运行机制,树立社会公信,维护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建设现代大慈善”的环境基本形成
   首先是政策环境。慈善事业已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为大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保障作用,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②慈善捐赠税收减免有明显改善。企业捐赠12%的利润总额扣除和个人捐赠30%的应纳税所得额扣除,对于慈善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③政府购买慈善服务逐步扩大。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实践得到推广,社会影响逐步扩大。④慈善行为受到表彰激励。从2005年11月召开首届中华慈善大会,颁发“中华慈善奖”开始,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相应的奖项,加上社会组织的各种“慈善之星”、“慈善楷模”评选,形成了褒扬“慈心善行”的良好氛围。⑤慈善事业管理得到加强。政府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监督、自律监督得到明显加强,各种监督通过年检年审、减税审核、机构评级、舆论聚焦和自律机制,提高了慈善机构管理透明度和公信力。
    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慈善教育得到普及和加强。慈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得到传播,慈善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正在逐步展开。慈善文化的创作和普及性读物逐步繁荣,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栏目比较丰富。慈善机构自办刊物形式多样,对于扩大慈善文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慈善意识逐步增强。慈善宣传不断深入,各地价值观讨论所倡导的时代精神对于提高群众的慈善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关心、支持、参与慈善活动的公益热情得到了提升。③慈善文化与各种文化的磨合逐渐密切,慈善的理念和运作方法在企业文化、媒体文化、宗教文化、精英文化等各种文化互动中,扩大了影响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为慈善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④慈善事业的社会关注度大幅提升。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到2011年的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中国慈善事业经历冰火两重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舆论焦点。姑且不论对慈善事业评价是否理性,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慈善已经进入并且影响着社会生活。⑤慈善活动的社会参与度有了较大提高。慈善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义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草根慈善、网络慈善的发展,慈善活动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受影响面持续扩大,从而推动了慈善工作的开拓创新,一个“微慈善”时代正在到来。⑥慈善活动形式趋向活跃。慈善机构围绕资源开发形成的竞争态势已经显现,公益营销渐成气候,活动形式趋向活跃,人们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选择趋向多元,劝募市场正在形成。
    机构自身环境。慈善组织网络化已经形成。省、市、县、乡村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形成总会——分会——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立起“一级法人、三级管理”的运作机制,从而促进了慈善事业协调发展。②慈善组织规范化管理得到加强。以法律规章和组织章程为依据的“依法行善”观念得到加强,慈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慈善捐助的程序化运作基本形成制度和规范化,有力地促进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③慈善捐助的规模扩大。浙江省慈善组织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遭遇暂时困难的情况下,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使慈善劝募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劝募形式也从需求出发趋向多样化,大额留本冠名基金、小额冠名基金、互联网捐助、造血型救助、微慈善等各种形式的劝募为慈善资源开发利用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推动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④慈善工作的职业化队伍不断壮大。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慈善机构从业人员的构成已发生明显变化,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有干劲的年轻人加入慈善工作者队伍,增强了机构活力和创新能力,由退休领导、专业员工和义工相结合的慈善工作者队伍已基本形成。⑤慈善工作基层化得到加强。县级慈善机构主导的基层化建设推动慈善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慈善工作手臂进一步延伸,建立慈善基金,开展项目救助,扶助困难群体,建设美丽家园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推动了慈善机构职能的转型和提升,为建设现代大慈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⑥慈善组织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慈善组织经过重大灾害救助和“郭美美事件”的考验,对于自身能力和发展趋势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社会需求变化和劝募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下,更加注重开拓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现代大慈善”的基本特征
     我们应该看到,慈善事业的主客观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审时度势,研究和把握这种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工作方针和策略,积极参与现代大慈善”建设,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现代大慈善”有哪些特征呢?
   特征一:与信息化相联系。目前,从政府管理经济活动到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这也必然影响到慈善事业,依靠公共关系、社会参与、资源整合而生存的慈善机构如果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必将失去竞争力和公信力。但是目前大多数慈善机构在信息化管理上比较薄弱,从硬件投入到软件开发都不能适应需求,网站建设落后,还停留在信息发布的简单功能上;缺乏人才,对于开发和利用互联网捐助缺乏热情,也没有技术力量的支持。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增加软硬件的投入,用信息化推动慈善服务的转型升级。
   特征二:与大众化相联系。慈善事业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俗话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经过这些年慈善文化的熏陶,广大群众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逐步高涨,义工服务受到积极响应,小额劝募的市场潜力凸现,这是慈善资源的聚宝盆”,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真正依靠。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心里只想着政府发文件、搞动员,眼睛只盯着几家大企业,就会越搞越狭隘,越搞越被动,也不符合慈善的宗旨。慈善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筹几块钱,救助几个穷人,而要在鼓励社会正义和培育公民精神上真正有所作为。这是成熟的慈善机构必然要作出的选择。
   特征三:与市场化相联系。社会服务与管理创新正在推动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芽成长,围绕资源的竞争趋向激烈,项目、品牌、公信力已经成为慈善机构的共同课题。慈善工作从本质上讲属于社会化服务。服务做得好,争取资源的机会就多,反之亦然。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原则对于劝募市场而言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慈善机构要强化市场化”观念,突破封闭式运作方式,围绕需求、策划、营销、品牌、信誉等课题,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两个方向上,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用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公信力,实现持续发展。
   特征四:与公司化相联系。公司化管理的要义在于围绕经营目标运行,从决策到营销,从监控到反馈,从保障到激励有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保证每一环节的衔接与效率,形成良性循环,确保目标的实现。慈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劳动,需要学习公司化管理方法去经营慈善事业。唯有如此,才能减少行政依附,改变刻板的工作方式,更多地运用公益营销手段去开发慈善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慈善产品”。要强化团队管理,培育机构文化,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要落实员工保障,保护和激励员工的创造精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使事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实现双赢。
   特征五:与法制化相联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保障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和有序运作。同样道理,中国的慈善事业随着劝募市场”的逐步发育,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公平竞争和社会公信。如果说市场竞争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劝募市场追求的是公信力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依法行善”。只有建立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制度保障,才能解决当前劝募市场比较混乱的状态,维护捐助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慈善事业透明度和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 建设现代大慈善”的主要思路
   (一) 要建设慈善文化”。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的灵魂。建设现代慈善文化,思想要跟上,要把弘扬“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作为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公民精神,倡导社会参与,激励志愿服务。形式要创新,要更加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普及慈善文化,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扩大慈善文化的影响力。领域要拓展,要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让慈善文化与各种文化碰撞磨合,使慈善成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二) 要建设透明慈善”。建设“透明慈善”,法律要跟上,要加快出台《浙江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激励和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环境。意识要深化,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要自觉保持建设透明慈善的自觉性,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制度要落实,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组织运作的制度化、公开化和程序化。信息要透明,满足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保障捐赠人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要强化门户网站和天慈网建设,推动透明慈善的信息化、网络化。
   (三) 要建设公民慈善”。 “公民慈善”相对于“富人慈善”而言,更能体现慈善的本质和价值观,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践基础。要更加重视基层慈善工作,活跃基层,夯实基础,深入开展“万村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积极推进“慈善村”建设。要大力发展义工事业,扶助“草根慈善”,推动公共政策支持义工事业发展。要大力发展“小额留本冠名基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励和支持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小额捐助,为社会搭建“爱心平台”。
   (四) 要建设生活慈善”。“生活慈善”的目标是慈善的大众化、生活化,这是慈善事业的生命力所在。要倡导消费时尚与公益时尚的结合,大力发展公益营销,探索各种形式的劝募机制,用生活化的形式拓展劝募空间,让“慈善时尚”逐渐融入“生活时尚”。要进一步拓展慈善工作的领域和空间,以需求为导向,满足人们对于慈善捐助的生活化需求。要实践和探索“造血型”慈善救助,抓好一批“造血型”救助基地,使慈善救助与创业创新、农业开发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使“授鱼”与“授渔”同步推进。
   (五) 要建设创意慈善”。“创意慈善”贯穿于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要发扬浙江慈善的优良传统,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把“活跃基层、开拓创新”作为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研究新问题,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要切实推进慈善实体建设,在“造血型”扶贫基地、养老实体、慈善医院等领域取得实效。要在组织大型慈善活动、发展慈善“品牌项目”上开拓创新,要探索已经举办11年的“慈善年夜饭”活动转型,组织开展“慈善嘉年华”活动,引领“慈善时尚”,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来源:慈善公益报http://www.csgyb.com.cn/作者 李 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14:45 , Processed in 0.0995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