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文敏 联合国近日发布的报告称,2050年,全球人口将由现在的72亿增加到96亿,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将达到76岁。在不断攀升的食品价格、不停恶化的环境问题面前,“未来到底吃什么”已不再是轻松的调侃,而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或许你难以相信,科技界的下一个大事件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人们的餐盘中。现在,硅谷风投人士朝食品领域下的赌注越来越多。比尔·盖茨最近在其博客中对两家制造革新性素肉的企业给予了不少赞誉之词,他认为这体现了未来食物的发展趋势——利用技术改变人们买食品的方式,甚至去创造全新的食物,比如把植物转变成看上去和吃起来都跟肉或蛋类似的食物。 早在30年前,科学家们就宣布研制出首个转基因植物,他们希望这一技术能增加全球的农作物产量,并减少饥荒。但转基因农作物的命运一直跌宕起伏。由于消费者对“人工食品”的高度警惕,食品生产商对转基因食品研究极为谨慎,即便涉足,也尽量保持低调。较之美国,欧洲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开发更为谨慎。 开发未来食物的关键是什么?联合国顾问、曾负责国际食物创新研究项目的荷兰学者弗雷斯克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的传统食物模式愿意接受怎样程度的改变。当前高新技术食品研发的最大阻碍,并不在于技术,而是消费者的“拒绝”心理。 相对食物紧缺前景,目前人类的食品浪费现象却非常惊人。去年一份报告表示,全球每年几乎有一半的食物惨遭抛弃。 好在,已有不少人士吹响了向浪费作战的“集结号”,而且提供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在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工程师戴维·爱德华兹看来,解决食品包装浪费的问题很简单:吃掉它。 去年,爱德华兹成立了一家名为WikiCells的新公司,主要为新鲜果蔬汁、咖啡、冰淇淋以及其他食品制造可食用的包装设备。这种包装材料的外形与一块水果差不多,外部有一层可食用(至少是可生物降解)的保护层,而且口味也很好。 一些食品安全的痴迷者正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威利茨的约翰·吉文斯,倡导一种“生态密集型农耕”。早在20世纪70年代,约翰就开始探索人们怎样在尽可能小的地面上种出所需要的一切。以有机农业先驱艾伦·查德维克的方法为基础,吉文斯开发了一个“八点园艺系统”,号召大力堆肥、土壤维护和“卡路里耕作”——专注于最小的空间,生产最营养的作物。 在消费方面,新一代营养大师迈克尔·波伦在书中倡导的理念得到了许多拥趸。他呼吁美国人少吃快速食品,多吃有机蔬菜,因为美国的肉类消费早已在2007年左右达到高峰。 随着《厨艺大师》《大不列颠菜单》等节目逐渐受欢迎,英国掀起了一阵厨艺风潮。并非每个人都能玩转厨房,不过不用担心,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计算机专家铃木裕说,一个技术帮手就可以让“菜鸟”变身厨艺达人。铃木裕和同事研制出一个增强现实的厨房,其在天花板上装有照相机和投影仪,可以将烹饪指令投射在原材料上。例如,系统如果探测到一条鱼的轮廓,就会通过在鱼身上一些需要处理的地方打上高光以对鱼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烹饪。 听起来这是一个好消息。但这样的标准化制作流程会让我们的厨房像麦当劳餐厅一样井井有条吗?还是让我们的餐桌变得“无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