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回复: 0

躬身暖夕阳,爱心照老区(吕银燕/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躬身暖夕阳,爱心照老区——我的渔家渡重阳志愿手记




吕银燕/文




作为“点亮一盏灯”爱心服务社的一员,当我踏上革命老区渔家渡的土地,参与这场重阳节敬老活动时,心中的感动与敬意便在秋阳中不断升腾。


还未走进活动现场,就被热烈的氛围包裹。身着鲜艳旗袍的志愿者姐姐们,正一字排开站成两列迎宾队,旗袍上的盘扣在秋阳下闪着温润的光,她们脸上带着温婉的笑意,像两排盛放的红梅。不多时,几位老人便拄着拐杖、坐着轮椅陆续赶来,迎宾队立刻响起整齐的问候:“爷爷奶奶,重阳节快乐!”迎接老人,为他们戴上大红花时,一位老奶奶握着我的手感慨:“做新娘时都没戴过这么艳的花!”这句话瞬间戳中了我——这些历经风霜的老人,曾用双手托起家庭与时代,如今不过是渴望一份简单的温暖与尊重。


活动中,志愿服务有条不紊地展开。理发区里,志愿者细心地为老人修剪头发,剪完后还会用梳子轻轻梳理整齐;义诊区的医护志愿者耐心地为老人测血压、听心率,反复叮嘱秋冬养生的注意事项。有的端着盛满热汤圆的碗递向老人们,老人们接过碗时,都会笑着说一句“谢谢啊”。看着他们舀起软糯的汤圆放进嘴里,看着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孩童般的笑容,疲惫感便被满满的幸福感取代。


文艺表演环节更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潮。率先登场的是吴老师表演的莲花落,“重阳佳节桂花香,老区敬老情意长,志愿者们忙前后,老人心里亮堂堂”,朴实的唱段配上生动的表情,引得老人们频频点头,有的还跟着节奏轻轻拍手。一位戴老花镜的老爷爷听得格外入神,嘴角一直挂着笑意,时不时抹一下眼角,想必是被熟悉的乡音勾起了心底的回忆。


紧接着,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选段缓缓响起。两位演员身着精致戏服,水袖轻扬,唱腔婉转悠扬,“十八相送”的桥段演绎得细腻动人。台下的老人们瞬间安静下来,眼神里满是专注与沉醉,几位老奶奶还跟着轻声哼唱,手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当唱到“化蝶双飞”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年轻时就爱听越剧,没想到今天还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地道的表演,真是太开心了!”那满足的神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老人们的慰藉与快乐。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位拄着双拐的老伯。他听闻活动特意赶来,此刻正随着志愿者吹奏的萨克斯声,用拐杖轻轻打着节拍,与舞动的彩龙相映成趣。这一幕让我深知,我们的点滴付出,对老人而言却是沉甸甸的慰藉。他们那代人,扛过苦难、撑起岁月,如今老了,更该被世界温柔以待。


我们为当月生日的老人们送上大蛋糕,烛光照亮了一张张布满皱纹的笑脸。当《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一位老奶奶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哽咽着说:“这辈子第一次过这么热闹的生日!”我轻轻拍着她的背,心中百感交集。我真切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那些温暖的问候,如同种子般埋在我心底。


这场志愿活动让我明白,敬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搀扶的力度里、饭菜的温度里、倾听的耐心里。作为志愿者,我们不仅是在传递爱心,更是在传承孝德文化,守护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岁月。这场志愿之旅,让我明白,真正的温暖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付出中收获感动,在陪伴中懂得责任。愿我们都能成为“点灯人”,让爱心照亮每一位老人的夕阳路。


2025年11月3日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11-4 01:08 , Processed in 0.0387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