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怀念徐华仁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5 22: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念徐华仁老师




董国光/文


这几天我一直都是无头绪的迷茫中,事情一样一样的来找我,东弄西戳的,压抑而不尽人意。我的脑子里始终盘旋着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笔直的身板、他满脸的笑容,他就是上虞东关街道保驾山村的徐华仁徐老师。


“徐华仁在7月19日晚上9时35分在家中逝世,享年83岁。”得知这个坏消息后我非常的意外,在我的印象中徐老师清瘦有精神,无论走路和坐着都是腰板笔挺的,和他聊天是满面的春风,他的阅世和智慧、俏皮的乡土方言,每次聊天都是如醍醐灌顶,受益多多。如此康健的徐老师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很自责和后悔,好久没有去他的办公室坐坐,找他喝茶聊天,也记不得我们最近是在哪次会议上好像打过照面,他怎么就突然离开,从此阴阳相隔,再无叙聊机会了。


一方水土就有一方才俊。徐老师就是东关长山片妥妥的名人,是当地的文化名人。因为徐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了当地人文历史文化。所以就是不说徐华仁名字,单就说东关的徐老师,大多人就知道指的是谁了。


徐老师1942年出生于上虞东关街道保驾山村,政工师、经济师。曾任公社团总支书记、中学教师、乡经济委员会主任(即工业副乡长)、企业和村党支部书记、市谱牒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一生致力于农村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工作。主要著作有《我做十种人》、《村干部要提高多向适应能力》、《农民的五大惊喜》、《书写大写"权"字》、《自律总比制度好》、《现代的迷信与道德》、《道德是世界上最公正的》等二十余篇,分别载入《中国发展研究文库》、《祖国颂优秀理论文集》、《辉煌二十年》、《中外哲理名言》、《中华名人格言》等国家级专著中;主编《保驾山村志》、《担山村志》、《会稽苞徐世谱》、《保驾山竺氏家谱》、《保驾山王氏家谱》、《保驾山孟氏家谱》等。




徐老师是我们“点亮一盏灯”团队的朋友,是我们团队的支持者。徐老师更是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徐老师是我所敬仰的前辈之一。


我记得在2010年11月17日那天,我认识了徐老师,当时我以绍兴网手机记者的身份采访他,我之后就在绍兴网发了一篇题为“退休老支书潜心编家谱撰村志”的新闻稿,讲述了当时68岁的他编撰出版了上虞市首部村志《保驾山村志》的故事,包括他在退休后的8年时间里,还主编了《会稽苞徐世谱》、《竺氏家谱》、《王氏家谱》和《孟氏家谱》。


“昔日岁月淡如烟,今朝快活似神仙。休居岂敢忘母国,溯集村史叙心愿。”这是徐老师写在村志后记里的一首自叙诗。徐老师原来当过中学教师,后来到东关街道负责经济工作,并下派到保驾山任党支部书记。在1994年—2002年任期间,他硬是把一个“经济贫困、治安混乱”的落后村,打造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绍兴市文明村、基层先进党组织和浙江科普示范村、文明示范村、卫生村。


2002年徐老师退休后闲居在家,村里的老人们找到徐老师,急切地要求徐老师担负起抢救和续修家谱的任务。于是徐老师在当地村干部和族人的大力支持下,经过4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二卷本《会稽苞徐世谱》的编修。此谱以翔实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新颖的设计和考究的制作,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并被列为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绍兴市推荐申遗。看到徐氏家谱的问世,村里其他几个姓的村民也坐不住了,也纷纷找到老支书,要他也为他们编修家谱。徐老师二话不说义务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并相继圆谱。


当时我问及以后有什么目标时,徐老师告诉我:“我正在写一部15万字左右的回忆录,已经写了5万字,内容涉及自己所经历的成败得失,希望能给读者有所启迪。”


这就是我和徐老师的初交,想不到我这次采访中给他拍的照片,后来成了他个人自传集《我做十种人》的封面,说明了他对我拍的照片的喜欢。2013年他送我这本书的时候,特地在扉页上给我留言:“国人点亮一盏灯,光辉闪烁映人间。”他用心的把我的名字嵌了进去,以此鼓舞我激励我。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书名不太理解,仔细阅读后才恍然大悟,十种人就是徐老师一辈子的身份演变,是徐老师一辈子的心路历程。他自叙:1942年—1958年是读书人,等于劳动。1959年—1962年是统计人,好心人患急性病。1962年—1965年是修炼人,增长才干。这几年同样也是“糊涂人”,雾里看花。1966年—1975年是种田人,人与科学。这几年同样也是教书人,育人益己。1983年—1992年是经济人,开发管理。1992年—1994年是草稿人,气断衷肠。1994年—2002年是牵头人,尽心“司鼓”。2002年后是文化人,暮年琐为。


徐老师在《我做十种人》书的后记中补充道:“我做十种人,如论意义难顶一种,为了凑书且叙下文为旨。昔日人生淡如烟,今朝快活似神仙。休居岂敢忘母国,溯集七秩叙心愿。所见所闻杂而乱,所思所为浅又贱,滥竽充数供斟酌,精雕细琢倚来人。”


徐老师把自己一辈子的生活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写成有趣好看耐读的心得体会,我一篇一篇的读下去,彷如看到了徐老师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模样,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徐老师的朴素、真诚、坦荡、正义、善良,哪个村民生大病或者学生读不上书,他往往第一个站出来进行帮助,外省哪个地方受灾了,他也马上号召村民一起捐款资助。工作上,是殚精竭虑。生活中是热心助人。传承和挖掘地方文化更是不畏艰难、不遗余力。在完成《保驾山村志》后,他马不停蹄地接过了隔壁担山村《担山村志》的编撰工作,二年后,大功告成。


记得有一次,徐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村里刚发现了几块古碑,知道我喜欢,就喊我去看看。结果徐老师是真的让我见到了宝贝,在一农户家的弄堂内,我看到了两块清代的碑刻。碑文中涉及到了4位名人,使得这两块碑刻显得异常珍贵,碑文内容是《六安州知州徐君家传》。 碑文记叙的徐君是保驾山人,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历任四川内江巴县知县,安徽怀宁泾县知县,升六安直棣州知州,在任颇有政声。退隐返乡,在保驾山兴土谷灯会、建经堂等等,为村人做了许多文化事业。碑文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海宁人查揆,书丹者是著名书法家钱塘高垲,刻碑者则是著名刻工江苏句容冯瑜。当时徐老师告诉我,这两块碑原先是砌在徐家大宗祠的墙壁上,后来大宗祠因年代久远失修坍塌。近日他去看光绪《重修大宗祠碑记》时,偶然发现了这两块家传碑。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新闻稿编发于绍兴网。今天想来,徐老师就是另一个徐君,一个对一方水土作出巨大贡献的贤人。


和徐老师熟悉了后,发现徐老师没有架子,为人随和直爽,说话风趣有意思,待人热情大方,每次看到我就会和我说:“小董啊,侬到了东关也不走进来,没道理啊。”我偶然也直接电话他我过来了,他会很客气地在长山街边的办公室等我,泡好茶,香烟么一支接着一支丢给我抽,到了饭点的时候,会电话喊来他朋友担山村的姚宝忠一起吃饭,一起到附近的小菜馆,这餐饭非得他做东。每次吃了都是让我记忆犹新,不仅是菜口味好,还有就是能听到徐老师讲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出生,有人在离开。出生了有人欣喜,离开了有人悲痛。徐老师的离开,让我感觉东关方向缺了个角,我再也没地方能自豪地提起东关的徐华仁老师是我熟悉的老朋友,再也无法和徐老师相遇。


挺失落的。


2025年7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8-31 23:07 , Processed in 0.0390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