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交往,源于方志彤在攻读哈佛博士时,将庞德饱受争议又才华横溢的《比萨诗章》(The Pisan Cantos)作为博士论文选题,他千方百计想与庞德建立联系。然而,彼时的庞德,因“二战”期间亲法西斯的立场,正被囚禁于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精神病医院,与世隔绝,深为沮丧。方志彤历经百般周折,终于联络到了这位困顿的诗人。1950年12月27日,两位学者初次会面,均有“互为知己、相见恨晚”之感,自此,书信成为他们跨越空间的桥梁,深厚的私人友谊在学术激荡中日益坚固。
1958年,方志彤以一部865页的鸿篇论文《庞德〈诗章〉研究》(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und’s Cantos)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逐步成为庞德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翻阅档案,有不少学者向方志彤请教庞德问题的信件,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庞德研究者探索的乐园”。耐人寻味的是,这部凝聚心血的巨著在其生前却始终未正式出版,外界多猜测是因篇幅过于浩繁,海陶玮却道出其中隐情:方志彤不愿公开指摘庞德作品中引经据典的疏漏与错误,以免令身处逆境的诗人或其妻子难堪。
2018年一个冬日的午后,笔者怀着敬仰之情,踏访了这片安息着众多社会名流的静谧墓园。寻寻觅觅,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方志彤与夫人马仪思(Ilse Martin Fang)博士合葬的墓碑。没有高大的碑刻,没有华丽的装饰,仅是一块嵌于地面、毫不起眼的长方形水泥板,在墓园中堪称最平凡的存在。我蹲下身,轻轻拂去碑上的浮尘与枯叶,将两片青翠松柏叶,恭敬地置于碑前,以寄哀思。举目环顾,墓园石墙边栽种的松柏,在万物凋零的萧瑟中,依然傲然挺立,苍翠欲滴,无声地诉说着坚韧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