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回复: 0

双鉴楼与傅增湘的古籍守护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双鉴楼与傅增湘的古籍守护之道


来源:学习时报  高硕 




傅增湘(1872——1949年),字润沅,又字沅叔,别号藏园居士、藏园老人、双鉴楼主人等,四川江安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傅增湘6岁起开始就读私塾,后随父定居天津。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及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九年(1903年),被授翰林院编修。三十年(1904年),傅增湘总理天津女学事务。三十一年(1905年),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天津女子公学。三十二年(1906年),在天津创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三十四年(1908年),傅增湘被任命为直隶提学使,兼领京津地区的教育。辛亥革命以后,1917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躬身于教育实业。1918年,傅增湘于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购得一处宅院,命名为“藏园”,除自居以外,亦用于收藏图书。1927年,傅增湘出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整编故宫各处所见图书。1929年和1930年,先后两次赴日本访求中国古籍。1930年,傅增湘以“清华导师讲授版本目录校勘”。1941年,傅增湘69岁时,辞谢一切名义任职,决意退休,专意于“文字撰述之事”。1949年,傅增湘病逝于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安葬于西郊福田公墓,享年77岁。


傅增湘出生于藏书世家,从其祖父傅诚开始,就注重搜集古籍善本,到傅增湘晚年时,家中藏书已达20余万卷,版本所及宋元明清,珍本古籍众多,还藏有一些孤本。傅家藏书,最早始于其祖父傅诚所收元代兴文署刊本《资治通鉴音注》,这就是后来傅增湘“双鉴楼”藏书之“双鉴”之一。据《藏园居士六十自述》,傅增湘1911年在上海购得四库馆当时所进呈之宋刊本《古文集成》,成为其“放意搜求”古籍刊本之始。后来遍交缪荃孙、张元济、沈曾植、杨守敬、莫棠、徐乃昌等著名藏书家,广泛搜集“旧本精椠”。1916年,傅增湘收得端方旧藏宋百衲本《资治通鉴》,与其先祖所收《资治通鉴音注》“后先辉映”,遂题藏书之所曰“双鉴楼”,自述“上以表先人之清德,下以策小子之孟晋焉”。自此,“双鉴楼”藏书名扬全国。关于“双鉴楼”的来历,学界还有另外两种说法。其一,傅增湘曾于1928年购得南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于1932年购得南宋淳熙小字本《通鉴纪事本末》,学界后来遂有传言,以此为新的“双鉴”,取代原来所藏之“双鉴”。其二,传言以后来所得《洪范政鉴》取代《资治通鉴音注》的地位,形成新的“双鉴”。不过,从傅增湘所作相关题记来看,未曾提及以上新鉴取代原有“双鉴”之事。


傅增湘收藏古籍珍本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一是继承先祖遗留下来的藏书,“不盈万卷”,其中以兴文署本《资治通鉴音注》最为珍贵。二是走访购买,这是傅增湘收藏古籍最主要的途径。例如,北宋国子监本《周易正义》、南宋内府本《洪范政鉴》、淳熙本《通鉴纪事本末》等,皆是重金购买所得。通过这种方式,傅增湘先后购得盛昱、端方、徐坊、杨氏海源阁、卢氏抱经楼、江阴缪氏、独山莫氏、张之洞等众多藏书家之书。三是友人馈赠,例如1931年张元济赠明弘治本《陈伯玉集》,朱文俊赠宋刊《册府元龟》残本一卷。傅增湘不少古籍,来之于藏书家之间的往来馈赠。四是藏书相易,例如1911年傅增湘以清平山堂本《夷坚志》与缪荃孙所藏《嘉祐集》相互交换,以满足彼此的藏书需求。交换藏书,这也是近代以来很多藏书家交相往来的一种方式。除此以外,傅增湘还通过誊抄、搭印等方式,获得不少古籍善本的副本。


傅增湘收藏古籍,特别注重对古籍的版本鉴定,是近代以来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傅增湘出生于“三世善守”的藏书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多闻博见”,熟知各种古籍版本鉴定方法,可以根据书的纸张、版式、刻工、字体、藏印乃至装帧等特征进行鉴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傅增湘所藏宋版《乐府诗集》,就是根据书籍的装帧、版式等特征作出的准确判断。傅增湘熟悉五代以来各个时代刻本的风格,并对各地刻本的特征及其版本源流非常了解,鉴定版本优劣和真伪,其水平之高,他人难以企及,甚至可以做到“望而知为何时、何地所刻”。最能体现傅增湘古籍版本鉴定水平的,是他对陆心源版本鉴定上的纠正。陆心源是清末著名藏书家,以收藏宋版古籍而著称,但他过于执泥宋版,对不少古籍作出了错误判断。原皕宋楼所藏很多古籍被陆心源定为宋版,但经傅增湘考订,或断为元刊本,或定为明刊本。例如,陆心源将所藏《论语集注》十卷定为宋版,傅增湘考订为元版;陆心源将所藏《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定为宋版,傅增湘考订为明版。尤为突出的是,傅增湘能发现并纠正陆心源混淆北宋和南宋刻本的错误。例如,陆心源将所藏《昌黎先生集》10卷定为北宋刊本,傅增湘则考订为南宋孝宗时刊本。傅增湘对古籍版本的鉴定,根植于渊博的学术见识和超越他人的辨识能力,是一流的古籍版本鉴定专家。


傅增湘不仅关注古籍的版本鉴定,更注重对古籍的校勘整理。据《藏园居士六十自述》所说:“余自辛亥解官,始事校雠。”1911年起,傅增湘与各大藏书家广泛交流,开始搜求珍本古籍,校勘工作随之进行。直至1944年,傅增湘中风偏瘫失去自主能力,校勘工作才被迫终止。傅增湘认为,古籍珍本具有极高的传世价值,“校其文字异同,以俟来者有朝一日传而广之”。傅增湘校勘古籍,注重“先求善本”,以善本为对校来订正古籍的脱衍讹倒、夺漏误伪。但善本不易一时能得,为了保证校勘质量,傅增湘甚至潜心花费漫长的时间搜集校本。傅增湘在校勘《刘子新论》时,为了能够亲眼看到敦煌写本,或托人借阅何鬯威所藏敦煌残卷,或委托王重民从英法拍摄流亡海外的敦煌写本,校勘工作前后历经30年。校勘古籍过程中,傅增湘一丝不苟、严谨认真,逐字逐句进行校勘,精益求精,直至满意为止。对于疑难之处,傅增湘“不欲轻改一字,不敢臆断一词”,始终保持“实事求是,多闻阙疑”的谨慎态度。傅增湘长孙傅熹年说,傅增湘“生平藏书二十万卷,其中经过用善本手自校勘的约一万六千卷”。其校勘之勤、成果之多、影响之大,是自清代以来众多校勘学家难以比拟的。


版本鉴定和校勘工作完成以后,傅增湘接着撰写题跋或校记,评定版本优劣和文献价值,并集中编订藏书目录,先后编有《双鉴楼善本书目》四卷(1929年)、《双鉴楼藏书记》《双鉴楼藏书续记》二卷(1930年)、《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六卷(1938年)、《藏园群书题记初集》八卷(1943年)、《藏园群书题记三集》(1944年)等书目。经后人傅晋生补编《双鉴楼宋金无秘本书目》四卷,傅熹年补编《藏园续收善本书目》四卷,傅熹年编订出版的有《藏园群书经眼录》十九卷(1983年)、《藏园群书题记》二十卷(1989年)、《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二十三卷(1993年)等重要书录。这些书录虽然属于私家藏书目录,但具有非常高的文献学价值,在近代以来目录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傅增湘晚年,先后两次将包括“双鉴”在内的300多种珍善古籍无偿赠予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辞世后,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双鉴楼的大量藏书捐献给国家及其家乡四川。这些珍贵文献如今分别保存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地,历经岁月更迭,依然完好如初,继续惠泽学界和大众,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5-1 06:38 , Processed in 0.0606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