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6|回复: 0

《宝水》:“路遥难题”的一次打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3 15: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水》:“路遥难题”的一次打开


来源:解放日报  陈福民 


《宝水》对“新乡土文学”贡献了很大的价值。


《宝水》呈现了一种古老而现代的运行,它回应的是中国漫长的乡土传统进入中国现代社会以来糅杂在一起的历史关切和现实关切。“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在这部小说里都有所展现,但它不是一种强行介入,而是在回应这些历史关切、现实关切时,作家采取了非常微妙的姿态和位置。农民的生活,不是仅仅靠取消农业税就好起来的;农业的问题,也不能只发展农业科技。写作者在处理中国乡土社会在当下所面临的深入而艰难的转型这个主题时,没有用官方的立场、正面的视角,而是悬置自己的身份。这有利于她观察,因为她自己并没有跳进历史洪流中做弄潮儿,而是当下历史的参与者,因为哪怕是旁观,旁观也是参与。因此,这部小说没有回避关于乡村发展、转型的几乎一切重要问题,只是没有正面的硬刚、直接的表达,而是展现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中国乡土社会、中国农业问题在当下最集中和新颖的表现。


从中国大革命到土地革命,中国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是暴力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乡土文学表达的主题是土地的私有和国有,代表作是柳青的《创业史》,它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完成对土地国有化的历史建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土文学依然面临土地主题,我把它叫作“路遥难题”,也就是人和土地关系的两极化。读路遥的《人生》,会强烈感受到,被束缚在土地生产关系中的人,尤其是青年,有多么的绝望;到了《平凡的世界》,路遥继续这个主题,但转变成了青年们奋斗的艰辛和骄傲,他也从写《人生》时被批评,转而变得受追捧。人与土地,到底怎样的距离和关系是适宜的?“路遥难题”成为此后几十年来中国乡土文学面临的大主题。


《宝水》是对“路遥难题”的一次打开。《平凡的世界》特别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青年想要打破土地关系、进入现代社会的强烈渴望,而《宝水》是一种“逆行”,包括“地青萍”“老原”“孟胡子”等人,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然后又回到乡村。在《宝水》中,乡村人才被土地所束缚、所压制而倍感痛苦的历史能量得到了缓解,人与土地、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传统农村的宗法制等,或解放或溃散,这些是改革开放在今天结出的历史成果。这是《宝水》对于当下历史关切、现实关切最重要的回应。我们不能把《宝水》简化成仅是一个作家深入生活数年而进行的一次严肃创作,而应深刻认识到它的价值是衔接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脉络——从《暴风骤雨》《创业史》到《山乡巨变》,《宝水》似乎可以被视为“新山乡巨变”。它对中国土地和人的关系的巨大变化,做了一次风轻云淡同时又深入肌理的表现。


“路遥难题”的历史能量在小说中得到了疏解,这未必是《宝水》的主观意图或者作者主要用力的部分,而应是历史变迁、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无论有才还是平庸的农村青年,在松绑后,都拥有了一定的施展空间;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有了某种程度的结合。就这个意义说,《宝水》触碰到了打开农村历史问题的门环,这门环,是我们一直想叩响、想推开、想进入的。路遥进入的方式是用头撞门,撞得头破血流,撞得似乎自己成了对不起大地母亲的忘恩负义的人。《宝水》的方式则是新颖的、有效的。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那就是小说的语言,非常绵密、准确。什么叫美?准确就是美。这部小说的语言非常内敛,这种内敛的质量非常高,里面有很多特别精彩的句子,需要读者细细感受。


长篇小说的结构一直是一个具有很大讨论空间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对一部长篇小说来说,议论和描写是重要功夫,也是结构的一个必要部分。当下相当多的长篇小说作者,在面对结构问题时,显得缺乏历史意识,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术层面的章节精巧。很多作品放弃了描写,无论是人物心理描写还是风景描写,都在弱化。这导致了整部小说的结构仅仅靠故事叙述和人物对话去支撑,内在历史力量感有些不够。《宝水》在这方面似乎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作者系知名批评家,《宝水》,乔叶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3-29 13:18 , Processed in 0.0545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