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回复: 0

为一群行走乡野的民间文化人树碑立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3 07: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一群行走乡野的民间文化人树碑立传


来源:《长江丛刊》  江青和  


拿到李专的长篇纪实散文《幕阜长歌》,我很高兴,不仅仅因为这是省作协扶持的第二届 “家乡书”长篇散文项目中第一个出版的作品,还是因为书写咸宁民间叙事长歌这个题材很有价值,与我过去多年的工作关系密切,我很感兴趣,充满期待。


20余万字的《幕阜长歌》,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怎样的魅力让人心醉神迷——文字背后浮现的画面扑面而来——鄂南大地一派葱郁,起伏的群山,无边的竹海,蜿蜒的梯田,流动的白云,一眼望不到头,看不见边,一处处劳作着的人们或敲着山鼓,或唱着田歌,或吟着小调,这边起来那边落,此唱彼和,这是歌的群山,这是乐的海洋,无边的欢喜回荡在山水田园之间,这就是幕阜山区,这就是鄂南咸宁,这就是唱着山歌、田歌、神歌、孝歌,幸福快乐着的咸宁人民传统生活的模样。


《幕阜长歌》题材有价值,内容丰沛。开篇回顾申报“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的紧张经历;接着介绍咸宁山水,叙写咸宁长歌诞生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围绕写歌人、传唱者、挖掘整理者、研究者,依次展开,抽丝剥茧般,一气呵成,展示了咸宁叙事长歌的历史全貌、主要内容、传唱形式及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产生活血脉相依的关系,生动再现了那一群写歌人、传唱人、挖掘整理者、研究人的传奇人生和与长歌结下的不解之缘,是他们的代代承续成就了长歌的流传和青史永驻。一本书,让一群为长歌而生、为长歌而活、为长歌而乐的人物鲜活地站立起来,让隐藏在长歌背后丰富生动的故事点滴呈现出来,一本书让我们读到了一个人之与一群人的关联,读到了一方水土、一种文化,也真切地看到了一位有为的作家应有的模样。





首先,让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低调务实,认认真真干事的人。与沉静儒雅的外表不同,李专的心是滚烫的,他是一位有责任感、敢担当的人。2016年申报“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时间短,事情多,人手少,反复争取经费、协调北京和省市领导、落实专家考察评估、协调组织高峰论坛及最终领导授牌,事情何其多、何其难啊,对于市级文联这样一个群团组织来说,其艰难并非一般人所能克服的,李专干成了,干得很漂亮!2017年,成功申报“中国古瑶文化之乡”。2018年,中国民协决定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湖北咸宁长歌卷》,作为全国55卷的示范卷首卷。2021年9月,“中国桂花文化论坛”又在咸宁举行。这一长串战果,集中于一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它不仅仅归因于中国民协独具慧眼、省民协大力支持,与咸宁这片土地上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几十年接续奋斗,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李专的最后领衔冲刺功不可没。


申报成功并不是终点,李专又花费几年时间,深入通山、崇阳、通城、咸安、赤壁、嘉鱼六县市、几十个乡镇、数十个村组,上高山下深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民间艺人交谈,向基层文化工作者讨教,听山歌,访遗址,看家谱,查方志,找歌本,搜寻当地名人诗文传记,探求民间文学传承人故事传说,翻阅民间叙事长歌长卷,记录民间文艺搜集者整理者点滴辛苦,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路上,在书房,在故纸堆里,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里,捻断数茎须字斟句酌,澎湃周身血洋洋洒洒,成就了一本20万字的纪实大作。我不能不说:李专一位是舍得下苦功夫笨功夫执着于事业的人,是一位有文化眼光、有文化情怀和文化担当的人,他不仅仅完成了一部长篇散文,而且为成百上千、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人、民间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守望者树了碑立了传,让他们与咸宁长歌一道青史留名,流传永远。





《幕阜长歌》让我看到了一群人,一群捧着一颗心来,奉献毕生心血,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鄂南民间故事、山鼓山歌、神歌孝歌的文化人,一群钟爱民间文化、珍视民间艺术,执着敬业的文化工作者。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到八十年代的“三民集成”,再到新世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奋斗,从省到市,从县到乡,留下了一长串闪光的名字。省里的吕庆庚、江云、刘守华、韩致中、鄢维新,或是非常有文化情怀的业界领导,或是民间文化领域的专家权威,他们为《双合莲》《钟九闹漕》等咸宁长诗走出咸宁、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宋祖立、孙敬文,外地归来的咸宁人,最早挖掘整理出《双合莲》《钟九闹漕》的两位知识分子,因整理两部长诗而让咸宁叙事长歌进入国内顶级专家视野,使之声名鹊起,这二位功莫大焉!市、县、乡里的刘民、万立煌、龚益来、袁望来、杨景崇、聂道龙、何岳球等等,或长期在市县群艺馆、文化馆工作,或一直在最基层乡镇文化站干事,或在大学里做研究,在不同的年代里,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前赴后继,为咸宁长篇叙事长歌重见天日、发扬光大挥撒了无数辛勤汗水,做出了多少默默无闻的奉献。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少年前评价“伍家沟故事”“吕家河民歌”的挖掘整理者李征康的一段话:类似于伍家沟故事、吕家河民歌的其他地方肯定也有,只因为丹江口市六里镇有了一位李征康,才让伍家沟故事、吕家河民歌名扬海内外,从某种角度说,没有李征康就没有伍家河故事和吕家河民歌。同样,民间叙事长歌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只是因为前前后后有了吕庆庚、刘守华、鄢维新、刘民、万立煌、龚益来、袁望来、杨景崇、聂道龙等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文化人,才让咸宁叙事长歌大放异彩。没有这样一大批有文化眼光、有文化情怀、有文化担当,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文化人,许多人间瑰宝都可能被永久埋没。我要发自内心地像李专一样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幕阜长歌》让我看到了一方水土和一方人,看到了一种文化和文化生态,看到了咸宁是民间文化的一片富矿,一方沃土。


看了《幕阜长歌》才知道,咸宁叙事长歌有130多部,除了《双合莲》《钟九闹漕》外,还有《小樱桃》《海棠花》《梅花》《桂花》《兰花》《牡丹花》《陆英姐》《耍情记》《熬川记》《通山革命长歌》等众多作品,既有反映爱情的,也有反映历史故事与朝代变更的,不仅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还有当代人创作的。通过铁匠四爹陈瑞兆、秀才熊诗英、文人阮怀川、医生徐忠正、党史人徐赐甲等古今乡土文人传说故事、现实作为的追述,颠覆了我关于“民间文学”文本没有特定作者的传统概念,对于长歌这样的长篇作品由一个乡土文人创作、众多民间艺人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加工改造创新也是可信且说得通的。正是这些人的聪明智慧与辛勤付出,才为丰富一方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倡了充足的食粮。


看了咸安仙人爹刘应兴的传奇经历,读了嘉鱼歌王孙国喜、通山衢潭张村张善育及夏淑兰、陈七军等众多民间艺人的传唱实践,不能不惊叹一个优秀的民间艺人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往往集传唱长诗、山歌、小调、孝歌、故事、评书等多种民间艺术于一身,集记忆几十个长歌文本或几百个民间故事与即兴发挥、创编改造等多种能力于一体,他们惊人的记忆能力,能连唱几天几夜不重复,非凡的传唱水平,能让周边多少个乡镇的民众喜爱追捧,不仅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就是在当下,这是多么难得的杰出人才啊!尽管他们有的或许不识字,但谁敢说他们没有文化?他们实实在在有血有肉丰富拓展了文化的内蕴和意义。


咸宁叙事长歌、钱六姐故事等民间文艺,均依存于普通民众的山野劳作、休闲娱乐之中,活跃于平民百姓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与各种民俗活动之间,既是他们劳动中减轻困乏、鼓劲加油、提高效率的“兴奋剂”,也是敬神娱人、抚慰心灵、减少痛苦的“安定片”,更是教人积德行善、学好戒恶、敦风睦俗的“警世钟”,还是传授知识、增长智慧、认识了解民情风俗的“百科全书”,融儒道释等各种传统思想观念和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民俗信仰于一体,既表达了对纯真爱情、良心、公平、正义等追求,又体现了对伦常礼教、家风门风、王法家法等约束的坚守,广泛的传唱活动,构成了社会教育的大课堂,推动了传统价值判断、道德理念的代代延续和广泛传播,促进并保持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相对稳定。这样有价值、又广为人们喜爱的“下里巴人”文化,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尊重的。


在咸宁的六个县,特别是崇阳、通山、通城、咸安等山区,那么多百姓爱长歌、听长歌、唱长歌,他们不仅是这些草根文化的享用者,也是创造者、建设者,他们生在其间、乐在其中,养育了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百姓,形成了一种文化,涵养了一方生态,在当地民众心灵深处积淀下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底色,让生产、生活在其间的一代代民众,历经风云变幻而不随波逐流,在与时俱进中不失本色底色,这就是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和重要价值所在。





读完20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幕阜长歌》,掩卷长思,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也闪现出几点启示。


启示一。人们常说:文学的作用就是“无用之用”,即它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马上“兑现”的,它只能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对人的精神、情感、审美等产生恒久长远的影响。但阅读《幕阜长歌》这样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优秀作品,不仅让人心灵愉悦,而且让我们认识咸宁叙事长歌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看到一代代民间文化工作者付出的艰辛劳动,让我们看到咸宁世代民众对民间长歌的青睐与钟爱,这种兼具“无用之用”与“有用之用”的文学作品应是更有价值的,这种及物的而非凌空蹈虚的写作应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启示二。山歌、小调、长歌、故事、评书、鼓书等民间文艺,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虽然其出身卑微,难登大雅之堂,但千百年来一直在各族民众之中流传,深深融注于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深深沁入了山野乡民的精神血脉之中,人们对它乐此不疲,喜之好之,即使到了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人们依然喜爱它、传唱它,这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提醒,即怎样才是真正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怎么样才能创作出让更多百姓喜闻乐见、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学作品?只有悲欢着人民的悲欢,幸福着人民的幸福,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才能为诞生优秀作品奠定思想母乳。


启示三。李专出版、发表过许多作品,但相对来说数量并不是太多,他为写作《幕阜长歌》,历经长期酝酿和多年准备,不仅大量阅读咸宁长歌、小调、故事、家谱、方志等“有字之书”,还用脚步丈量大地,深入咸宁六县市数十个乡镇、村级,采访了一大批传唱者、采集整理者,实地“阅读”了大量的“无字之书”,再加上几年时间的潜心创作,才捧出这本沉甸甸的作品,他这种认真的态度、厚积薄发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严肃作家深思。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内含历久弥新。


《幕阜长歌》是湖北省作协“家乡书”长篇散文扶持项目的重要收获之一,是新时代我省散文呼唤走进大地、家乡,走进大众、民间,切近生活、切近创作原点的收获,是百花争艳的散文领域植根于幕阜山脉,绽放于鄂南乡野的朴素动人的花朵。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5-2 06:21 , Processed in 0.0523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