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58|回复: 3

浪迹海外的“海狮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2 08: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浪迹海外的“海狮派”

  ——海外诗人田锻的诗行人生
  一
  ●记者  沈卫莉
  
  一
  清明前夕,她从美国飞到上虞,祭扫曾外祖父的坟墓。这是她近3年的又一次回家。
  她的曾外祖父田时霖,上虞小越田家村人,民国时期的一位工商巨子和慈善家。
  田时霖已无后人在老家,族人招待了远道而来的她们。
  田时霖埋葬在上虞驿亭镇下闸头村。春天,繁花盛开,油菜花、映山红包围着这个小村庄,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无名山头,她与田家后代慎终追远。
  此番回国,她还怀揣着一个梦想——在国内募集经费,出版一本海外诗集——《天涯诗潮》,并将书籍义卖捐赠给公益事业。
  早在2010年,在她的主持下,《诗行天下——中国当代海外学子诗词集》面世,“海狮派”(即:海外诗人派)一下子进入国人的视野。
  她从行囊里掏出一本《诗行天下》,用水笔在扉页签名。去国30载,她连常用的中文都要略一沉思,在纸上先练一遍,再正式落笔,一手漂亮的隶书。
  “企业、文化产业与公益事业联姻,这是值得倡导的新颖公益形式和时尚。”一路上,她把她的诗歌计划向唯一的听众——记者娓娓道来,甚至几位与文学不沾边的人士,也被她拖进梦想的行列。她相信这个时代,需要诗歌的滋养,尤其是在绍兴——鲁迅文学奖的永久落户地。
  尽管眼下赞助商事宜尚未落实,但她并不气馁。
  诗人北岛说过:在美国,你说你是诗人,别人都会离你远点,那意味着贫困和神经有毛病。
  她笑着说,“在美国,你根本就找不到专业诗人。”
  记者告诉她,在国内,诗人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她说,“不管当下是诗歌的高潮还是低谷,我想还是应该把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精华保存下来,给将来有兴趣挖掘诗歌历史的后人留下资料。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应当担负起一种责任,把诗歌的薪火传承下去。”
  二
  她,本名田锻,笔名天端,上虞小越人。1985年留学美国,从事激光散射方面的研究,获美国物理化学博士,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第一代移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文学青年的大好时光。
  1978年,田锻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 。一天,她浏览新创刊的校刊《求是园》,被其中一首短诗吸引,那首诗把书形容为长城的砖,她一下子受到启发,找到感觉,从书想到了谐音“树”,就写下了 “处女诗”——《学飞的小鸟》。
  这首诗被刊登在《求是园》,她也因此成了《求是园》编辑。
  那时,浙大七七级、七八级的学生人才济济,编辑部成员聚餐,才子们饮酒对诗,信口拈来,“轮到我时,只有上洗手间逃难的份。”
  她谦称自己不会写诗,只有聆听的份,但这也激发了她对诗歌的兴趣,从此种下诗心。
  1985年,田锻留学美国,专心读博,此时计算机还没有中文软件。她与中文渐行渐远,写诗连想也没想过。
  田锻在《量子世界》一诗里说的,“曾经想追的,似乎永远无法企及;不曾梦到的,却常与我形影不离。”命里注定,她与诗歌再次结缘。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醒了她的诗情,她有感而发,写下了悼念遇难学童的诗篇《五月的鲜花》。朋友们被这首诗感动,力劝她上网发表给更多人看。就这样,她上“北美文学城的诗词论坛”,重拾诗笔!
  她发表了许多诗歌。《粥糊年华》里写道:在天的另一端/有我们逝去的华年/撒一把纸钱,沉痛悼念。/往事成粥,稠糊不堪念,/抹一墙感慨,贴几页怀念……
  “你有写诗的天赋,千万别浪费它。”好友鼓励田锻,她也以此鼓励诗友,她富有创意的“新诗PK”和格律诗步韵,激起了众多诗歌爱好者的热情。2010年,诗人们推举她主编了《诗行天下》一书,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如果我还在人间,我的情怀就系在天端,如果我去了天端,我的微笑就留在人间。”
  这是她的自题辞。
  三
  远行。
  是一个梦,一个穿越世界的梦。
  梦实现了,母语却在异域失落。
  改革开放前,活跃在海外的华语诗人主要来自台湾地区,如郑愁予、余光中等。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给身居海外的华人提供了在非母语环境下交流发表中文诗词的平台,一批才华横溢的大陆诗人开始崭露头角。
  田锻曾悉心收集整理当代海外诗人资料,编纂了一个有100多位诗人组成的“海外诗库”。
  “海狮派”年龄从二十几岁到花甲,多数拥有硕、博学位,其中不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诗歌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
  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苏晨汀教授当年随父母下放农村,回城后在一家药厂当锅炉工,在人生极度绝望中偶尔接触到了诗歌。1992年出国留学。“美国而加拿大,读书复教书,加拿大的旷野,华盛顿的樱花,维多利亚的海风,居然没有引起我丝毫的诗兴。我忘记了我曾经是个诗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在电视上看到新闻,眼泪一下子流出来,挥笔写下久违了的诗歌,竟然是一首七言律诗。他与诗歌再次交臂。
  “80后”诗人苏茉儿,曾经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去北京当小保姆供弟妹读书。在人生一片漆黑、看不到前途时,她以诗歌取暖照明,励志走出困境,自学成才。
  诗人潘朝晖曾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命运的安排让他来到美国,为了谋生在纽约餐饮业艰苦打拼,他的书画艺术之路也就此断绝——近20年从未触摸宣纸笔砚。然而,中国神七载人上天触动了他的诗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有感于人生际遇,用诗歌记录心路。每每工作到凌晨精疲力竭回到家还坚持写诗。“写诗词,是一份颠扑不破的怀乡心。”他说。
  有人说写诗是写一种闲情逸致,但对于“海狮派”来说,他们的诗情才艺,恰恰是在人生艰难的时候爆发的。
  田锻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祖国的每一个事件或节日,都会在海外诗坛激起一片诗情。“你不用看新闻,不用翻日历,光看诗歌就能知道天下事和节假日。”她说。
  这是一种远行与回归,以诗歌的方式。正如田锻执笔的《漂泊之旅》所写——
  韵脚,跟我们天涯浪迹
  平仄,随我们人生变迁
  倚明月窗前
  望远岸阑珊
  今天,让我们
  叠诗为鸽,寄情家园……

  她是散落海外的蒲公英。
  漂泊与乡愁是她的注脚。
  她不愿做忘却母语的假洋鬼子,于是重新拾笔,写诗词,主编海外诗集,做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只鸽,一块砖。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0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641.jpg IMG_3644.jpg IMG_3653.jpg IMG_3664.jpg IMG_3670.jpg IMG_3689.jpg IMG_369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08: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2 16: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9-28 14:14 , Processed in 0.0691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