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5|回复: 0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百年文化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7 14: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百年文化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杨金海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中,同时领导了中国百年文化变革和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根本转变,谱写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为未来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深入总结我们党在领导百年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与中国经济、政治的相对衰弱相应,中国文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文化和半封建文化的杂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自己独立的现代文化,封建主义则常常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立场,排斥世界先进文化,从而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救亡图存,无数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找真理。五四运动时期,在做出各种比较选择之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重新观察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武器,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由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开始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新文化”建设目标,系统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新文化、怎样建设新文化”这个时代课题,不断清除腐朽的封建文化、反动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官僚资本主义文化,逐步形成了崭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现代文化体系,其中包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100年来,中国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


在21世纪,这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的中国现代文化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索的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为任务,以革故鼎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开放发展为特征,以不断打造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引领的文化建设道路。


在21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这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二为”方向,即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借鉴与转化并重;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00年来,我们坚持这条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扎实的理论支撑,文化建设自身也取得了辉煌成就。面向未来,我们仍然需要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功构建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格局


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奋斗,逐步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崭新格局。


首先,逐步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崭新主体和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共同压迫下的中国,劳苦大众常常既不是文化作品的创作者,也不是文化表现的对象。只有王侯将相、达官显贵、才子佳人等,才是文化作品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人民大众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人民既是文化创作和欣赏的主体,也是文化表现的对象。文化创作者是人民意愿的代表,其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心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由此,逐步确立了崭新的文化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事业始终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其次,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亦即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谱系。其中,最核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也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这体现为不同时期的基本精神,既包括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还包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以及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等。


再次,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丰富内涵。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术语为基础的话语体系。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主要是传统形态的,如仁、义、礼、智、信等。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话语体系才逐步形成,如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没有这套话语体系,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化。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维方式。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认识是传统形态的,尤其不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我们才逐步懂得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懂得了社会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并能够自觉按照社会规律来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三是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五四运动之前,在我国主要是传统国学占统治地位。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才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体系。四是中国现代社会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之前,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传统的文学艺术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文化等,才逐步形成。五是中国现代大众文化。五四运动之前,在我国大众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时代的旧思想、旧语言、旧风俗、旧习惯、旧礼制。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新语言、新风俗、新习惯、新道德、新礼仪等才逐步传播开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都是现代大众文化内容。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现代文化典藏体系。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文化的文献基础是传统的儒、释、道等各家的典藏体系。随着马克思主义文献大量翻译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品的问世,今天我国已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典藏体系。正是数以万计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典籍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典藏以及其他文化典籍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文献基础。


10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崭新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


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现代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也显示出越来越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有两个层面。首先,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把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改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其次,它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中华文明自夏朝以来,有两次大的历史转折,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另一次是五四运动时期。这两次历史转折的共同点是都出现了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局面,但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内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折,五四运动时期开启的则是受世界影响的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折。在五四运动时期国内外各种思想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吸收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又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指明了人类未来必然要向社会主义新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百年奋斗,建立了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发展中的重大转折,具有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但已经超越了西方文化,而成为整个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以及它所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各国人民从事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就具有了世界革命的性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人类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转变的新纪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为世界革命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一部分。尽管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了挫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文明在21世纪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中国文化也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态,也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3-29 21:17 , Processed in 0.0538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