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8|回复: 0

民间慈善更能唤起社会的道德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06: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慈善更能唤起社会的道德感

来源: 齐鲁晚报    发布者:沙元森

时间:2010年5月17日 15:33


  【编者按】资助者与被资助者之间不仅有财富的转移,还有情感的共享,每一方都能在资助中体会到“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相亲相依。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爱心传递,一传十,十传百。通过本报报道,“山东哥哥”、 “天使老人”的善行感动了无数读者,900多热心人士致电本报,表达了资助贫困学生的意愿,甚至出现了60多位读者“抢”一个孤儿的感人事迹。

  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只是更真切地感受了民间爱心的巨大潜能。只要我们能尊重并善待这股喷涌而出的爱心,让社会充满爱不是奢望。

  当前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救济渠道。这样的救济针对性强、有制度保障,但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政府福利,而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更需要一种相互帮扶的公民习惯和社会传统。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李嘉诚或李连杰那样成立爱心基金,但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心。连续五年资助贫困学生的“山东哥哥”隋刚从来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省下一些零花钱。即便如此,他的助学行为也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公民自身做起,同样是善莫大焉。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在收入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和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一些事件背后往往都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慈善依据“道德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提倡社会责任,在自愿基础上对弱势群体进行资助。资助者与被资助者之间不仅有财富的转移,还有情感的共享,每一方都能在资助中体会到“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相亲相依。就像济阳的那位闫女士,五年前她的家庭曾经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今天她则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反哺社会。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弱势人群像她那样得到别人的帮助,从困境中走出后再去帮助更多的人,可以想见,社会的道德感和稳定性必然会大大提高。

  前段时间,曾经有个别人以暴力行为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而动摇整个社会的安全感;现在,有这么多的人站出来向素不相识的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两相对照,我们就能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仍然被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坚持。只要民间有爱,这个社会就不会堕落,我们就会活得有尊严,也更有安全感。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并推动民间慈善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5-3 19:55 , Processed in 0.0537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