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3|回复: 0

浙江诸暨如何深化“枫桥经验” 推进“全城志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0 08: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诸暨如何深化“枫桥经验” 推进“全城志愿”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央文明办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全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今天刊发浙江省诸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孔羽的发言《深化“枫桥经验”,推进“全城志愿”》。




浙江诸暨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一直以来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以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推进全城志愿、打造温暖之城”行动,着力健全体制机制、统筹资源力量、拓展阵地平台、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探索解决志愿服务“人从哪里来、活力哪里来、效率哪里来、长效哪里来”等问题,“人人志愿、人人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全城志愿“共享服务”
解决“志愿服务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群众是志愿服务的根基和活力,突出群众主体是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近几年来,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市民“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着力汇聚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主体。作为一个拥有108万人口的城市,我们诸暨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23.8万余人,全市平均每五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在动员方面,我们注重分层分类宣传引导: 一是党员干部先锋引领。我们推出了“先锋微家”志愿服务项目,全市1万多名机关企事业在职党员在平台上报到,认领各自所在社区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并纳入“社区贡献档案”,作为在工作单位评奖评优的依据。“抢单”、“秒杀”志愿项目在机关党员干部中成为常态。


二是身边力量贴心常驻。我们秉持“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应该在哪里”的理念,在全市各行政村(居)广泛推行“5+X”志愿服务标准体系,打造出一支支守望相助、暖心永驻的农村志愿队伍。“5”是规定动作,即邻里纠纷调解队、民间文艺演出队、乡风文明理事会、邻里互助促进会、乡贤议事参事会等“两队三会”,分别由政法委、文联、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统战部等部门牵头建立、管理;“X”是自选动作,各村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建立志愿服务队。如,店口镇侠父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宣侠父的故乡,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村里专门成立了红色宣讲志愿队,在宣侠父故居陈列馆开展理论宣讲、红色故事分享等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党的政策传播充分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又如,山下湖镇新长乐村被誉为全国“珍珠第一村”,有近500户村民从事珍珠网络直播销售,村里成立了“串珠连网”志愿服务队,上门为村民提供线上销售培训,服务供不应求。




三是公益组织专业支持。我市共有社会组织4300余家,其中公益类社会组织达1000余家,我们通过公益创投的形式,利用市财政每年划拨的300万元专项资金,对可行性强、创新性高、社会预期好的公益组织进行扶持,积极引导应急救援、矛盾调解、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每年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万件左右,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咨询近万人次,参与各类应急救援三、四百次。


四是“巾帼”、“银发”温暖助力。老年人和妇女群体有热情、有精力、有时间,是一支潜力巨大、数量庞大的志愿服务“预备军”。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参加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高涨,老年大学、妇女之家等平台是聚人气、吸流量的地方。因此,我们积极利用这些平台,将学员、会员转化为志愿者,辐射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比如,陶朱街道的5个社区老年大学将学员入学仪式变成志愿者入队仪式,在学员论坛中设置志愿体验分享,2000多名学员主动加入“陶朱老同志”志愿队,分设“小区车管家”、“爱心送餐队”、“邻里搭把手”等33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1.3万余人次。又如,姚江镇利用草莓种植协会成立“田园村嫂”志愿队,开展忙时采摘、农技指导、包装销售等互助活动,助力农户共同致富、共享小康。


平台撬动“高能服务”
解决“志愿服务活力哪里来”的问题




现在志愿服务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如何实现志愿服务高质量、上水平,关键是要解决动力机制的问题,这是我们思考最多、用力最多的方面。我们从阵地支撑、资金保障、供需对接、项目优化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志愿服务活起来、热起来。


一是以“全域阵地+”驱动。经过几年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努力,我们已逐步建立了以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文明实践所为主阵地,城市书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体场馆为延伸点的“星级文明实践综合体”,构建起了覆盖全市域的“15分钟实践服务圈”。以此为依托,我们广泛建立志愿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在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的特色优势,我们已经建成326家,行政村覆盖率达82%;在城镇,已经建成了23个镇街文明实践所、10个社区文化家园、16个城市书房。在这些主阵地,我们统一设立项目孵化中心、志愿者招募处、爱心驿站、便民服务点等,并把阵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也交给志愿团队,让志愿者安心、舒心做公益。同时,我们鼓励志愿团队利用其他各类阵地,灵活创设志愿服务岗、“爱心小木屋”、“慈善超市”等,延伸志愿服务触角,实现志愿团队在身边、志愿服务零距离。


二是以“关爱基金+”聚力。村级关爱基金是我们文明实践的一项特色工作,是我们凝聚社会上碎片化的爱心资源成立的群众身边的实践基金,我们把志愿服务与关爱基金有机融合,互相借力、互相促进,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方面,村级关爱基金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保障。我们说关爱群众、服务群众“手中要有一把米”,村级关爱基金就是“这把米”。我们通过发动乡贤企业爱心捐、党员干部带头捐、村民群众互助捐、移风易俗农户公益捐、企事业单位和文明单位结对联系捐等多种途径,村村建立关爱基金,截至目前基金总规模超过6100万元,源源不断为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财力保障。另一方面,村级关爱基金还为志愿服务聚人气、聚人心。为了建好管好用好基金,各村成立了相应的关爱互助协会,各类关心关爱志愿服务队也应运而生,关爱基金成立后,我们的村级志愿服务队增加了近500支。同时,我们村级关爱基金通过“三救三扶三奖”(救急、救难、救贫;扶老、扶孤、扶持公益;奖励入伍新兵、奖励优秀学子、奖励“最美”典型。),让10.8万余群众受惠,累计使用2600余万元,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关爱基金让关爱互助的理念推门入户、落实到人,润泽了人心、厚植了文明乡风,特别是受过关爱帮扶的群众对党和政府一直感恩在心,不少人主动要求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回报社会、传递爱心。




三是以“智慧管理+”赋能。要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运用好网络化、数字化手段非常关键。我们依托“西施号”APP建设“越文明”云平台,与“志愿汇”打通,设置志愿服务点单、接单、派单、评单功能,打造集群众需求搜集、任务分配指派、过程实时跟踪、处理反馈上报、绩效考评分析等于一体的全过程规范化运行系统,实现志愿服务需求在线、资源在线、服务在线。


四是以“精品孵化+”培优。我们着眼群众需求、有效供给,持续实施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扶持工程,每年拿出60万专项资金,通过全社会征集、专家评审确定精品扶持项目,并进行月度跟踪、实地考察、中期评估、年终评选等闭环式培育,打造一批受欢迎、能落地、可推广的优质项目。从去年以来,我们已培育了50余个品牌项目,“小飞象夏令营”、“黑夜保镖”、“焕新乐园”、“我为老人烧餐饭”等一批示范标杆项目激发了志愿服务活力,增强了志愿服务效能。

联盟结对“抱团服务”
解决“志愿服务效率哪里来”的问题




客观地说,我们县一级的志愿服务资源是比较有限的,到镇村一级更显不足。要高效开展志愿服务,必须强化资源“激活、整合、下沉、共享”的理念,建立集约化的资源统筹机制。为此,我们创新联盟结对的方式,打破以往单兵作战的固有模式,构建融通共享、纵横联合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一方面,横向突破地域限制,推广“镇镇联盟、村社走亲”。我们以邻镇、邻村为单元建立志愿联盟,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验借鉴、力量整合,打破原先单个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人手不足、资源匮乏、影响力小、覆盖群体不广的局限,推动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目前已建成10个镇街志愿联盟,53支村社“志愿轻骑兵”,每月常态开展“一站式”便民活动,服务内容以理发、义诊、小家电维修等便民项目为主,所到之处特别是偏远山村深受群众欢迎,现场人气很旺,群众多元化生活“小需求”得到满足,一个个民生“小难题”得到解决。例如我们岭北镇,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中以老人、小孩为主,志愿服务工作原本相对薄弱。当地党委政府组建了“近邻帮帮团”,包含“义学团”、“义演团”、“义诊团”、“义工团”、“义防团”等,主要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演出、健康传播、志愿服务、险情预防等活动,将邻里守望相助、身边有情有爱的理念根植在了大山小镇里。


另一方面,纵向激活上游资源,推广“部门结对、社团结亲”。我们以一个文明单位联系一个文明实践示范村的方式,推动30家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开展“建立一支常态志愿队、设立一个服务站点、下沉一批优质资源、组织一次基金捐款、送一次理论宣讲”的“五个一”结对活动,为联系村推进志愿服务提供人才、项目、资金等支持。同时,我们鼓励22个社团到村社驻点服务,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特色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如摄影家协会,为偏远山区老人拍个人照、为外来建设者拍全家福,广受好评,老人们甚至说志愿者“比子女还要周到”。作家协会、曲艺协会联合开展“一个村庄一首诗、一个村庄一首歌”公益活动,创作的同时带动村民广泛朗诵学唱,营造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

多重礼遇“争先服务”
解决“志愿服务长效哪里来”的问题




志愿服务的核心问题,还是“自愿服务”的问题。我们着力营造“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构筑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一是注重物质激励。 我们成立了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由农商银行认捐5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每年实际可用220万元。出台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对国家、省、市、县各类志愿服务先进分别给予20000元、5000元、3000元、1000元的奖励,对遭遇困难的优秀志愿者给予及时帮扶。同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通存通兑机制,在志愿服务中心开设“益站”超市,志愿者可根据服务时长积攒“益币”,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二是注重荣誉激励。 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证制度。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达到相应时长,可依次晋升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获得星级勋章。我们每年开展志愿服务“四个十佳”评比,给予优秀志愿者“景区免费游、公交免费乘、汽车免费停、体检免费做、影剧免费看”等待遇。


三是注重信用激励。 我们与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文明实践银行,为优秀志愿者定制“文明实践联名卡”,推出专属金融产品,可享受贷款授信、担保方式、利率优惠等方面的特殊政策,让优秀志愿者在生产生活中享受最大实惠,把无形的文明变为有形的价值。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3-29 04:59 , Processed in 0.0520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