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 多年的刻石 190多年前,被人偶然发现
●见习记者 於泽锋
190多年前,被人偶然发现
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因摩崖题额有“大吉”二字,又称大吉碑。其位于越城区富盛镇乌石村跳山东坡的岩壁上,刻于东汉建初元年(76),迄今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浙江省境内已发现的摩崖刻石中,历史最久的一处,也是我国不多见的一块汉代摩崖地券,于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前往富盛镇乌石村,欲一窥“国保”真容。乌石村的一条马路边上立有一块碑,上面写着跳山大吉碑,对此碑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刻石所在岩高约3米,刻高约2米,宽近2米,共22字,以东汉初期的隶书刻写。布局分上下两列,上列直刻“大吉”二字,高40厘米,宽15厘米;下列分五行,每行四字,共20字,为“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值)三万钱。”
路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其中有一条道,进去之后,可以看到一条石子铺就的小路,路的尽头,便是刻石所在的位置。记者就近观瞧,刻石处建有小亭,外面建有石墙,进出的门都分别上锁。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坐落其中,显得神秘而幽静。
据《越中金石记》记载,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在清道光三年(1823),由山阴学者杜春生发现。
当时杜春生在寻找先辈坟地,偶然在这块山地上歇息,发现此刻石。当时,这块刻石“色黝然而黑”,当地人告诉他石上有字,被苔藓遮住,他“剔除苔藓,谛视乃东汉题记”,于是他“以万钱购得之”。
是年冬天,杜春生带上新拓本,拜见了时任湖广总督、他中举时的考官、鉴帖名家吴荣光。吴荣光一见拓本,惊叹不已,认为这是“真汉人文字,遂为越中第一最古之石,历代著录所未收”。并认定“大江以南,汉刻其时代无有先于此者”。
对此,吴荣光还专程赶往跳山鉴赏,还手书题记:“后一千七百四十八年,道光癸未,南海吴荣光偕仁和赵魏、武进陆耀遹、山阴杜煦、杜春生,获石同观。”楷书,共五行,每行八九字不等。此刻今在大吉碑右侧还可以看到。
据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马峰燕介绍,野外摩崖题刻很多,但像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这种,从古至今都有关注、记录,且信息来源丰富的,确实不多见。据了解,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不仅在《越中金石记》有所记载,清·阮元《两浙金石志》也有记载,另外,历年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历史线索。
1900多年历史,价值有三
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的价值在哪里?记者采访了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研究馆员高军,他从历史、科学、艺术三个方面肯定了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的价值。
“首先准确记录了东汉初年土地买卖情况,为研究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佐证。第二,它有确切的纪年,证明了它是浙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第三,还是书法史上从秦篆向汉隶演变的活化石。”
在高军看来,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能入围“国保”,对于绍兴而言,意义重大。在绍兴,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门类都有“国保”入选,摩崖刻石单体入选“国保”还是第一次,在这之前,柯桥造像和摩崖石刻曾组合入选“国保”。这彰显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秦望山头丞相字,文存龙门石沦水。窆石剥落曹娥亡,两浙汉刻杳无视。会稽东麓有跳山,古刻埋世无人探。崖颠独留大吉字,如龙首见尾还潜。”清代著名书法家陶濬宣看到跳山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后,专门写了一首诗,表达对这块大吉碑的崇敬之情。绍兴市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娄东昇讲道:“建初买地刻石因信手而写,率意奔放,意趣横生,这种民间字体,别有一番韵味。绍兴有这样一块石刻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因业内知名度高,曾还发生过被人野蛮拓印的情况,这对于文物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而今,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荣升为“国保”,对于保护而言,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
马峰燕认为,绍兴范围内珍贵的摩崖题记众多,譬如,越城区大禹陵《龙瑞宫记》刻石、越城区蕺山董昌生祠题记、新昌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等等。在他看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加深,这些摩崖石刻在不久的将来都有可能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