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32|回复: 0

记上虞县求知学会 《信息专刊》印刷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1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忘的青春岁月——记上虞县求知学会
《信息专刊》印刷往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青春已然褪色,不知不觉地,会友们大都步入或行将步入花甲之年。

  今年是求知学会成立35周年,当年的求知会友们欢聚在一起,那似水的青春年华、如歌的青葱岁月,便成为热烈交谈的话题,曾经的往事让人难抑心头涌动的激情。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毕业走出校门的我,被分配在上虞县中医院工作,白天门诊,晚上看书以提高业务水平,生活单调,波澜不惊。而自从参加了求知学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甚至有些忙碌了。

  那时,我除了担任中医院团支部文体委员外还兼任了求知学会医卫组组长。我们小组有30多名卫生系统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家除了完成单位日常工作外,经常聚在一起组织文体活动如登山、摄影、日语培训等,感觉真的像当年那部好看的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求知学会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最最难忘的还是求知学会印刷《信息专刊》的一段快乐时光。

  那个年代,资讯很不发达,信息供给渠道单一,人们渴求搭上改革开放的列车创业发家但却缺乏致富门路。刚跨出校门的我们,热情洋溢,充满理想,都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播给家乡人民,希望他们能利用这些知识,或发现财路,或开启思路,或增长知识,或保健身体,从而为家乡百姓办点好事,为家乡建设做点实事。于是,大家合计筹划,就有了一份《信息专刊》,并怀着无比美好的愿望,积极投入到了《信息专刊》的印刷工作中来。

  《信息专刊》没有专门的印刷点,都是借用会员单位的文印室。当年,各部门和单位领导都非常关心求知学会,乐意提供必要的支持。像王建乔会员所在的县统计局、严永良会员当年工作的县文化馆等都印刷过《信息专刊》,而在我工作所在的中医院可能印刷的次数更多一些。

  记得首先是由我们医卫小组承担印刷任务的。经请示中医院领导同意,我专门安排中医院四楼活动室作为印刷场地,在乒乓球桌上放上简陋的手动印刷机(那个时候还没有激光打印机),先由打字员用打字机把信息文字打在蓝色的蜡纸上,再把蜡纸卷在滚筒上,用手摇动,一张一张地印出来,从纸张安放到印刷再按页装订成册,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看到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刊物,大家成就感满满,都为自己参与做了这样一件好事而兴奋不已。

  我们每次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安排印刷的,除了轮着晚上医院值班,大多数会员都会主动前来参加。会员有人民医院的洪文、陈玉英,中医院的王德云、周成灿等,还有农经委徐俊等其他小组的成员。

  《信息专刊》由求知学会科技咨询服务部编印,开有市场行情、市场预测、经济动态、经济政策、技术转让、技术协作,新产品、新技术介绍,供与求、医疗服务等栏目,每周出刊2期,每期收集信息近百条、五六千字,寄发机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企业,约150份左右。《信息专刊》共出刊90期,据说反响不错,不少建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有几个利用信息获益的反馈,只是时隔久远记不清了。

  手摇油印,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无法想象的。每一次印刷,包括写信封,都要干到半夜才能歇手。待完工,大家相互看看,都会哈哈大笑,“瞧你脸上开了花。”“你看你这衣服还怎么洗?”虽然每次印刷总会给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留下洗不干净的墨迹,但大家还是像顽童一般,非常的开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信息专刊》看起来有些粗糙稚嫩,但却凝结了我们求知学会年轻人的一番心血,彰显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报效家乡的赤子之心。

  (上虞县求知学会是由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84年7月。)

  (作者单位:区财政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9-11 06:20 , Processed in 0.0384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