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9|回复: 0

访原上虞有线电视台副台长祝荣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6 09: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访原上虞有线电视台副台长祝荣潮

  本报记者 杨晓双 文 赵晶晶 摄

  40年,弹指一挥。时光倒流到1978年,一名热爱新闻写作的崧厦小伙在高考恢复后金榜题名,如愿踏上了前往省城杭州的求学征程。

  “前段时间,我们浙江广播电视学校78届新闻班举行了一次40周年同学会,大家纷纷感慨: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赶上了传统媒体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辉煌时代,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在接受采访时,原上虞有线电视台副台长祝荣潮从抽屉里拿出珍藏多年的新闻作品集萃和荣誉证书,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那段无法忘怀的新闻生涯。

  祝荣潮(左一)在参加海涂围垦报道时与时任上虞县委书记王焕森亲切握手。

  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祝荣潮接受采访时深情回忆往事。

  本报推出的《寻访老媒体人》栏目,到今天刊发完最后一篇《不辱使命,做新闻传媒的弄潮儿》的报道后,就要宣告断落了。

  推出这个栏目,我们出于两个目的。首先,是考虑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大喜日子,七十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都是来之不易,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同样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闻文化事业发展,《上虞日报》、上虞广播站、上虞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相继建立。一批又一批媒体人牢记初心和使命,不负韶华,勇于担当,笔织心耕写春秋,音频视频留光影,为上虞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我们去讴歌、去赞美。其次,上虞融媒体中心(上虞传媒集团)已于今年6月30日挂牌成立,这是上虞近百年新闻传媒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需要我们从老一代媒体人身上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更好地推进上虞融媒体事业的发展。

  岁月悠悠,历史有痕。在此,我们要向已故的吴宗金、俞文治、邵梦龙、韩天德、俞永朝、袁成德等一批老媒体人致以崇高敬意!向至今躺在病榻中与病魔作顽强斗争的老媒体人张家治、章德荣表示亲切慰问!我们将始终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为上虞新闻事业谱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编后话

  不辱使命,做新闻传媒的弄潮儿

融入新时代,融媒体的新感悟

  1998年,上虞广播电视“四台合一”,祝荣潮被调到广播电视台广告部任职。带着新闻人敏锐的洞察力,他策划方案,延伸服务,全程跟进,不落俗套。尽管是换了一个“频道”,但他照样拿手,如鱼得水,与其他同仁共同努力,广告额屡创新高,并有多篇广告作品获得省级奖项。

  “我是做新闻出身的,即便从业生涯后期主要是经营广告,我对新闻的感情依然很深。做新闻一定要融入时代,把大的时代背景放进去。”祝荣潮说,写作一篇好稿,关键是抓大主题,找小切口。

  “媒体人的思维应该是迎合时代新潮的,不能停滞不前。”祝荣潮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信息较为闭塞,记者被称作“无冕之王”,到一线采访极受尊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视媒体腾飞,他有幸站在潮头,分享了时代的红利;近几年,自媒体势不可挡,传统媒体举步维艰,但却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好时机。

  “我区融媒体中心的成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台和报社各有优势,也有各自短板。融合后,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报道更客观、更生动、更全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在虞舜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发展新征程!作为一名老媒体人,我感到很振奋!”祝荣潮寄语道。

不辱使命,潜心创作优秀作品

  由于专业理论素养扎实,加上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1984年开始,祝荣潮在做好采编工作的同时,负责给全县各乡镇部门单位的通讯员开展新闻辅导。

  一次,去沥东乡讲课途中,祝荣潮了解到在沥东中学有位用嘴巴写字的残疾学生,学习刻苦,在书法创作上很有潜质。讲课结束后,他火速赶往学校,对这个残疾学生的典型事例进行深度挖掘,打磨出了长篇通讯《典子的故事》,在《浙江日报》以半版的篇幅刊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沥东乡党委政府了解此事后高度重视,专门邀请书法老师来指导这位残疾学生。该学生后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残疾人书画家,他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中国百位优秀残疾名人”——陈伟强。

  1985年,上虞县成立县志办,人事部门从全县招兵买马,搜罗各类写作人才精心编纂《上虞县志》,已在新闻界小有名气的祝荣潮顺利入选,担任编辑组长。5年时间,祝荣潮带领团队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采集资料,采访了吴觉农等诸多虞籍名人。回来后,祝荣潮整日泡在图书馆,精炼文字,把各类素材整理成有用史料数十万字。《上虞县志》因其史料翔实,条理清晰,成为同类志书中的精品,获得浙江省(1985-1990)社会科学重大成果二等奖,祝荣潮因此获得了上虞县委授予的“优秀宣传干部”称号。

  县志办工作结束后,祝荣潮回到自己热爱的广播站,他对新闻的驾驭能力更趋成熟,作品获奖更是成为家常便饭。专稿《水乡活跃着一支义务消防队》获得省广电系统优秀作品二等奖,通讯《一位卖蟹老人的桑梓情》获得省广电系统优秀作品奖二等奖,消息《上虞强拆小立窑》获得钱视新闻二等奖……正是由于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祝荣潮在1996年被聘为上虞市新闻职称评委会评委。

  “1995年到1997年,我担任上虞有线电视台主管新闻采编的副台长,这是上虞有线电视新闻高速运转的三年。当天制作好的新闻报道马上传送到省台、绍兴市台,基本上做到了每周都有上虞动态新闻在省、市新闻媒体呈现,当时无论是获奖档次还是稿件录用量,我们台在全省县级有线电视台中都名列前茅!”祝荣潮颇为自豪地说。

勤学苦练,科班生扎根基层成功“逆袭”


  1974年,崧厦中学高中毕业的祝荣潮回到老家四埠公社祝马大队务农。在“修地球”之余,热爱写作的祝荣潮常常把所在大队的生产动态写成稿子投寄给县广播站。第二年,他代表所在公社参加了上虞广播站举办的全县通讯员表彰会,立志报考新闻专业的种子在他心田萌发。

  1978年,已经停止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祝荣潮抓住这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认真复习,考上了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前身)新闻专业。短暂的两年在校时光,祝荣潮埋头苦学,品学兼优,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毕业后,祝荣潮被分配到上虞广播站。刚开始,他在工作上也是乏善可陈,平平淡淡,在前辈和同事的眼里难免有“新闻科班生也就这点水平嘛”的曲解。但向来要强的祝荣潮不愿遭受冷眼,决心要在基层干出一番事业,绝不辜负学校的专业培养,让科班生的声誉在新闻实践中闪光发热。

  上世纪80年代,上虞海涂围垦如火如荼。祝荣潮冲在围垦一线,记录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坐在工地的草棚里写稿编稿,是祝荣潮海涂报道的常态。很快,他采访反映“八一丘”围垦的报道在浙江省电视台连续播发,到了当时县委书记王焕森的肯定。1982年浙江省有线广播系统第一次评选好稿,祝荣潮的通讯《拍照路上》即获奖(全省获奖通讯类好稿仅11篇),他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沉下心来、埋头干事,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当时我在广播站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投入的。”祝荣潮拿出一本略微泛黄的从业资格证书,那是他参加1983年全国新闻首批从业人员统一考试取得的。那次考试,从中央到县一级的新闻工作者全数参加,祝荣潮的考试成绩比较突出,由此他在单位还获得了一个“考试专业户”的名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12:00 , Processed in 0.0590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