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2日,上虞解放,国民党地方法院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接管。1950年5月19日,上虞县人民法院正式成立,院长由县长何志民兼任。由于反动势力的残渣余孽还在,当时7个工作人员配有3条枪,为了防止意外,法院的印章也随身携带。后来,法院工作人员有所增加,但工作环境和条件非常艰苦,山路崎岖,下乡办案全靠双脚丈量,有时自带铺盖下乡办案就是一个月。
有个大雪夜,一个工作人员甚至迷了路,直到第二天白天才辗转回到单位。1953年,法院总算配备几辆自行车进行巡回审判。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以苦为乐,斗志昂扬,配合土改、镇压反革命以及贯彻婚姻法,审判了大量案件,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02七十至九十年代初
三个单位共挤一个院子的法院
1968年,法院实行军管,机构撤销,1973年,上虞县人民法院恢复,在几间临时用房内办公。1979年后,法院终于有了一处正式的办公场所。不过,在这个三层楼院子里,挤着法院、司法局和法律服务处三个单位。
偌大的法院只有一个大审判法庭,主要用于刑事案件开庭。1983年,省高院拨给囚车一辆,上虞法院专门派出2名干警,千里迢迢赶赴贵州迎接第一辆囚车。随着经济发展,各种民事经济案件也慢慢增多,法院见缝插针,把车库上面的两间房屋当做审判法庭,给民庭、经济庭及后来成立的行政庭使用,不过,幸好那时的大部分案件都由法官调解掉了,真正判决的也不多。
在这个院子里,虽然办公设施越来越老化,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但随着新宪法的颁布,三大诉讼法的贯彻实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重新走上法制化轨道,一段段法制进步的历史在这里创造。
031994年至2006年
筹款五百万元新建的法院
1994年,当时的院长在早已破旧不堪的审判庭里大声宣布:我们要咬紧牙关,勒紧裤带,争取筹款500万元建设一个新法院大楼,而且还要买很多警车,要实现我们每个干警在警车上都有一个座位!
500万元,那时可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天文数字。院长的一番“吹牛”,把大家唬得直吐舌头。后来,梦想也真的实现了。院领导到处借钱,不仅买下了一家公司刚建造好的一幢六层办公大楼,而且还真慢慢做到了警车“一人一位”。
审判法庭是大楼旁的二层辅助用房改造的,大法庭紧挨伙房,伙房上面用白色塑料扣板隔了6个小审判法庭。那时的办公条件一下跃入全省一流,搬迁那天,人人脸中洋溢着幸福,高院、中院和县领导都特地赶过来祝贺。不过,还没过十年,办公用房竟然挤不下了,民庭外迁办公。几个审判法庭也显出老态,隔壁大声说话全能听到,狭长的候审走廊里,当事人吵得像个小菜市场。
042006年至今
智能化不断发展的法院
2003年,正巧赶上新区开发、要求机关单位带头外迁的契机,经过一番调研,新任院长代表党组在全体干警大会上宣布:我们要建设一个神圣庄严的法院,要让进入审判法庭的每个当事人都肃然起敬!
法院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人大也专门发文要求政府全力支持。审判大楼也倾注了全院干警的无数心血和感情,由于审判法庭不同于一般办公用房,全院参与出谋划策、投票表决;建设小组几乎跑遍周边先进法院,设计方案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又几经推翻,才确定最终方案;基建组日夜坚守工地,审判法庭的每一张审判台、审判椅、旁听席都精心挑选,甚至审判法庭的地砖及背景颜色等细节,院长都亲自组织人员,反复对比加以确定。
经过两年多建设,2006年10月,由政府投资近一个亿、占地37亩、全省领先、高标准的审判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1个大法庭,1个少年庭,20个严格按照最高法院标准建设的中小法庭,各类配套设施齐全。
也真奇怪,当事人进入肃穆的审判法庭后,竟然都会安静下来。法院还在宽大的候审大厅中,建成全省法院首个法制文化广场,每年有很多市民、学生前来参观和旁听,成为当地接受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法院还在不断改革中取得大踏步进步,建成电子档案系统、数字法庭、远程审判、执行指挥中心、多功能诉讼服务中心、24小时智慧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