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2|回复: 1

访原上虞日报美编、校对李绍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6 08: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报社那段经历让我终生受益”——访原上虞日报美编、校对李绍膺


  说起李绍膺,相信上虞摄影界的老一辈摄影家们对他都不会陌生。他长期辛勤耕耘在群众文化工作第一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上虞经济社会数十年来发展变迁的大量珍贵史料图片,致力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和摄影艺术的传承。他为人诚恳、因人施教,工作细致、乐于奉献。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一个和蔼的老前辈、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然而,现年81岁的李绍膺,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老报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虞日报创刊早期的一名美术编辑,还同时负责报纸的校对工作。

  一个高温天的午后,记者怀着无限敬意,敲开了李绍膺老师的家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办报条件艰苦 众人尽心尽责


  “我1958年秋绍兴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下管区校教书。1959年上虞县举办建国十周年成就展览,我被临时抽调到工作组帮忙,这次展览办得较为成功。展览结束后,县里有关领导对我美术上的特长颇为欣赏,次年将我调到了上虞日报社工作,记得当年报社领导分派给我的主要工作是美化版面,还有就是清样校对,经常要做到很晚。”时隔将近60年后的今天,李老渐渐打开记忆的闸门,向我们娓娓讲述他当年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1960年,报纸创刊初期,恰逢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费紧缺,没有先进的排版、制版设备,报纸的标题图案、文章插图都需要一笔一画手绘,作为报纸美编的李绍膺,这些都是他必须做好的分内事。

  当时报纸排版是上虞印刷厂的工人师傅根据规定字号,用手工撮铅字拼成铅字稿件,再拼成报纸版样,打出清样进行校对,无误后再进行制版印刷。由于人员紧缺,李绍膺偶然还兼任送锌版的工作。他介绍说,当时报纸的新闻图片和标题字、插画等需要采用锌板进行印刷,那时上虞印刷厂还没有制锌板的设备,需要乘火车到绍兴新华印刷厂制版,那时绍兴城内也还没有公交车,每次都是在绍兴站下车后再走路到印刷厂。有一次没能赶上火车,就只好骑上自行车前往绍兴,来回用了近10个小时,总算是没有影响到报纸的正常出版。老人对这段经历印象特别深刻。做事踏实、负责的风格,从此在李绍膺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尽管当年条件非常艰苦,同志之间的合作还是很愉快,大家纪律严明,职责明确,相互帮衬,做每件事情都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确保在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半点差错。因此报纸的影响面很大,广大干部群众都很爱看那份上虞日报。”李老回忆道。

报社那段经历 使我终生受益


  “这是主编吴宗金、副主编邵梦龙,这是编辑张家治,这是编辑李林章……那几位是记者樊吉昌、姜林坤、韩天德、冯章材……要是有机会能再一起聚聚就好了,可惜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李老从相册里取出一张几十年前老上虞日报工作人员的合影,向记者一一介绍起他当年的领导和同事。李老的话语间虽有几许唏嘘,但他的神态似乎一下子回到了60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听说上虞区最近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把报社、广电总台都合并在一起,这是新时代媒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我们那时候虽然岗位上有分工,但也是相互融合的,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还需要去基层一线采访写稿,因为整个报社采编人员加起来不到10个人,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李绍膺很坦然地说,报社记者下乡采访,必须在当地乡镇政府食堂自费购买饭菜票吃饭;在农民家里吃,也要按规定付半斤粮票,不能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大家都自觉执行。记得有次派我去陈溪公社的一个深山村去采访,那时从下管到陈溪的公路还没有通,晚上报社突然打电话给乡里通知我明天必须回单位开会,我连夜从山里摸黑走到下管,第二天赶早班车回到百官。

  李老说,在上虞日报工作虽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这一年的办报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历程。几天几夜扎根农村辛苦采访的记者,日复一日深夜改稿的编辑,通宵达旦忘我工作的印刷工人,这些活生生的人生教材,让他这个20多岁初出茅庐的“小年轻”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通过所从事的美编和校对岗位上的历练,使他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而每天的读报更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耳濡目染就热爱上了文化艺术工作,为之后数十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繁荣群众文化 摄影乐此不疲


  1961年,李绍膺服从组织安排,先后调任到县委政治研究室和上虞县文化馆工作。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他积极配合县里的中心工作,开展连环画、农民画创作以及美术培训等工作。他坦言,是报社的那段工作经历使他很快适应新岗位,由他创作的美术字、农民画等频繁出现在各级报刊和大街小巷的宣传栏上,文字工整美观,画面通俗生动,深得群众喜爱。

  群众文化工作需要举办各式展览,办展需要大量的图片。到文化馆两年后,李绍膺接触到了第一台120胶卷的海鸥牌相机,从此就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向照相馆的师傅请教,在暗房里潜心摸索,熟练掌握了放大黑白照片的技能,并成为了绍兴市摄影家协会的首批上虞会员。数十年来,在每年的“两会”现场,在“大围涂”泥泞坑洼的海涂湿地,在每一处重点工程的建设工地……李绍膺背着相机,风雨无阻,认真记录着上虞社会发展的变化变迁,这一干,就是30多年。他主持制作的“北撤会议”展览、上虞“百强县名优特产”北京展览、春晖中学60周年校史展、撤县设市图片展等大型展览达上百场次,社会反响热烈,广受群众好评。

  “从事新闻工作就是记录和传播社会正能量,而摄影同样也是记录,用画面和光影来歌颂真善美,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李老小心擦拭着“退休”很久的老相机,这些心爱的“宝贝”,他时常会拿出来摸一摸、擦一擦,仿佛从未从生活中消逝,而这几台胶片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依然清脆动听,在他的耳边始终是最美妙的传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17 00:51 , Processed in 0.0516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