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2|回复: 0

访原上虞广播站长、广播电视台长、上虞日报社副总编赵卫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3 08: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以时间的长度注脚对新闻的热度,赵卫国的回答是,40年。40年里,他从部队到地方,从一个连写百篇,无一字见报的毛头小兵,成长为荣立三等功的“笔杆子”,进而成为上虞广播、电视、报纸“三栖”媒体人。40年里,他曾婉拒屏蔽了数次调离升迁的机会,面对不解和惋惜,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喜欢,热爱,舍不得,离不开。所以,就一直干到了退休。

  作为文化新闻界人士,赵卫国先后担任市、区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连任绍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长达五届,这不仅在整个绍兴新闻界相当罕见,就是放眼全市,也属凤毛麟角。足见其在业界的分量和担当。

新闻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访原上虞广播站长、广播电视台长、上虞日报社副总编赵卫国


  赵卫国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时,站在著名媒体人邵飘萍的塑像旁留影

新闻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访原上虞广播站长、广播电视台长、上虞日报社副总编赵卫国

本报记者 冯楠 文 见习记者 邬莹莹 摄

  五年练就部队“笔杆子”

  “爬格子”爬出个人三等功

  赵卫国坦言,和新闻结缘纯属偶然。16岁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当了两年工人、两年农民,接着就当了兵。在部队,写得一手好字的他,训练之余被派了个活,出板报。不久,首长突然找到他:小鬼,有没有兴趣给部队写写报道?他一口答应,但3个月后,就后悔了。原来,那三个月里,他一鼓作气,连写了上百篇报道,却无一字见报。首长勉励:莫急,再试试嘛。

  赵卫国硬着头皮回去。“宁可出力出汗,都比爬格子要轻松啊。”他生来好动,篮球、网球、乒乓球都爱打,听着窗外战友的嬉笑厮杀,心痒得不得了。就在他再次准备放弃时,突然被告知,他的稿子见报了。“是原南京军区的机关报,《人民前线》,还是头版,高兴得不得了。”赵卫国说,尽管只是一条区区百字的简讯,但当时一字一字,反反复复地读,百读不厌。

  从此,赵卫国写报道热情高涨,见报稿子也多了起来。之后,他又被派往师里、军里的宣传部门学习进修,由此接触了很多优秀的记者前辈,成长很快。有一回,赵卫国一周连发三篇稿件,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炮兵》杂志上,一下就轰动了整个部队。作为基层部队,连上国家级报刊实属不易。在几千人的大会上,赵卫国受到首长亲自嘉奖,被授予个人三等功。奖章和证书至今都被他像宝贝似的收着。“独坐板凳熬夜写稿也不觉得苦,坐着火车跑部队采访更觉得是件乐事。”说起这段,赵卫国一脸幸福。

  收起奖章翻篇归零到地方

  四年晋升最年轻广播站长

  顶着部队“笔杆子”头衔的赵卫国,原本两年的义务兵,硬是被部队留了5年。1982年,他25岁,回到上虞,面对诸多岗位选项,只认准了县广播站,这也是当时上虞唯一的新闻单位。从部队到地方,赵卫国收起奖章,重新出发。

  当时,广播站采编6个人,数赵卫国年纪最轻。他也习惯冲在最前线,从虞南山区到虞北滩涂,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蹬着一辆除了铃不响其他啥都响的自行车,很快就把上虞跑了个遍。

  “吃百家饭睡百家床。”赵卫国回忆,当时交通不便,除了百官和少数几个就近乡镇,其他地方一旦出去,很少能当天来回,有时做专题采访,时间就更长。所以,老乡家、工厂仓库、机关办公室,都是他的借宿点。而这恰恰也给他创造了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深入交谈的机会。

  有一回,采访对象是上虞风机厂的徐灿根,考虑到他白天忙,晚上才有点时间,两人便同睡一床,连着三晚促膝长谈。回去后,赵卫国连发数篇重量级稿件,既有长篇通讯,也有理论文章,成为最早一批对上虞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寻求发展予以有力关注和挖掘提炼的新闻报道。这也为后来乡镇企业依靠科技崛起的“产学研”模式提供了最初模板。

  一年冬天,十万人大围涂,工地广播同步上线。除了通报各块最新战况,也兼着指挥安排、鼓舞士气的作用。赵卫国和同事连着半个月吃住工棚,白天吹着呼呼的海风采访,晚上听着工友呼呼的鼾声写稿。赵卫国告诉记者,后来随着1993年机械化围垦的开始,如此浩大的围涂场面就此成为历史,“作为记者,我非常有幸能参与记录这段不凡的历史。”

  因为能跑能写,高产高质,赵卫国很快就崭露头角。他的报道除了满足广播站日常所需,还常刊发于《人民日报》《中国法制报》《浙江日报》等知名媒体。4年后,凭借优异表现,年仅29岁的赵卫国被直接提拔为广播站站长,成为全省广播系统最年轻的站长。

  承上启下发展新闻人才队伍

  抢抓机遇树立地方新闻标杆

  年纪轻轻,能挑得起这副担子?赵卫国坦言,当初也确有担忧,不过很快就有了定位:承上启下。当时,广播除了转播节目,每日固定有20分钟的自办节目,每周还有两次15分钟的专题节目。按一分钟200-250字的播报速度,这个新闻量其实是相当大的,就靠着6个采编如何转动?秘诀就是,大批渗透、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通讯员。在他接手之前,上虞广播站就有“两千队伍万篇稿”之称。

  为继续发展提升这支队伍,赵卫国力主走出了一条用育结合的鲜明路子。一是抢抓上虞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企业通讯员;二是在紧张的经费条件下,始终坚持为通讯员发稿费,每年评优发奖金,定期组织培训采风。磨刀不误砍柴工,凭借鲜活的素材和快速的反应机制,每年省里评优,上虞广播站都是妥妥的拿奖大户,并在全省县级广播系统赢得了“广播看上虞”的美誉。后来,随着报纸复刊、电视台扩容,其中不少优秀通讯员被吸纳入编,成为日后上虞媒体人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1985年,电视台初创。面对紧缺的专业电视新闻人才,赵卫国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四处招聘专业科班生员,同时也积极把员工送到专业学校或上级台深造进修。他本人也分两次前往当时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和杭州大学的新闻系进行系统学习。

  1998年,上虞“四台合并”组建广播电视台,他以上虞市文化广电局副局长的身份兼任台长。期间,赵卫国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连续策划了一批相当有影响力的报道。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赵卫国偶然得知有位虞籍军人因抗洪抢险婚期拖延,后经部队同意,打算在防洪大堤前补办婚礼,他不由眼前一亮,当即与当地部队协调,派出摄制组和女方家人一起赶赴江西九江,最终以纪录片形式留下了这场特殊婚礼,致敬人民子弟兵。后来,这部纪录片一路过关斩将,拿下首届全国电视纪录片评选一等奖。这也是广播电视系统最高级专家奖。他也成为上虞新闻界较早获得高级职称的媒体人。

  次年,上虞首创便民服务中心。放眼全国,这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集中办事机构。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赵卫国精心组织采访拍摄剪辑,拿着带子北上中央电视台。结果,这条新闻不仅上了《新闻联播》,还罕见地成为头条,播放时长竟达1分半。上虞便民中心模式也由此在全国推开,引来大批取经者。经过多年发展,升级为现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

  不离不弃横跨三大媒体

  担当有为厚植媒体经营

  赵卫国说,做新闻,讲情怀,但也不能书生气太足,羞于谈钱。因为无论从硬件设施设备的改善,还是采编力量的提升壮大,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激励。

  在广播站时,他就开始尝试广告播报,引入企业赞助、冠名和活动策划、广告营销等手段,使得尝到甜头的企业也纷纷递来橄榄枝。也正得益于此,上虞广播站很早就领风气之先,成为全省广播系统采编、经营“两手都硬”的典型。

  2003年,赵卫国出任上虞日报社副总编,除每月轮值采编编务外,他全力挑起经营发展重任。在任的15年间,他经历了传统纸媒经营从高歌猛进趋于疲软下滑的全过程。他在阵痛中认识到,必须转变固有经营思路。一是新闻采编部室和经营创收部室彼此加强配合、互助互动、携手共进;二是转变经营思路,加强活动策划,组建策划队伍,以举办各类活动为抓手,拓展商机,拉动增量。为此,他抗住压力,坚持经营采编两边挑,常常是日夜连轴转。短短数年,报社经营创收即从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级,并保持每年高速增长。

  去年,赵卫国正式退休。这两年,读书看报,用手机看新闻,了解业界最新动态,成为他退休生活的重要部分。“估计这辈子就和新闻绑在一起了。”提起当前的媒体融合,赵卫国微笑道,“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媒体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一直都在关注,你们可要加油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7 08:43 , Processed in 0.0492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