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0|回复: 0

访原《上虞日报》复刊首任总编辑车广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8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日新者必日退”——访原《上虞日报》复刊首任总编辑车广荫




     8月2日,在盛夏回到上虞老家接受采访的车广荫,很利索地就从抽屉内翻找出了当年上虞报出版试刊的第一期报纸。26年前的8月8日,在停办了32年之后,上虞报正式复刊,作为复刊后首任总编辑,车广荫至今还清晰地记得,8月8日当天的复刊词和本报编辑部复刊致读者书《高歌新潮向明天》。

  从不定周期的四开四版,到如今每天出版的对开八版;从当年借助《慈溪报》印刷设备出版试刊第一期、第二期,后又借助绍兴县报出版照排设备印刷报纸,到如今拥有县市报中领先的照排水平;从当年初创时市政府的10万元拨款到如今年总营收超过4000万元……报纸的每一点滴变化,这20多年来都看在车广荫眼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关心这张报纸,看到报社在历任总编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我非常欣慰。”


      报道组五年,他在《浙江日报》上发了300多篇稿子


  在报社复刊后任职虽然不过5年,但车广荫此前早就是新闻战线的一员老兵了。“在上虞新闻界中,最老的老报人可以算上我一个了。”在装满报纸和各种宣纸、书法作品的老家,车广荫不无自豪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华横溢的车广荫被当时县委主要领导慧眼识英雄,从县文化馆抽调到上虞县委报道组并担任组长。报道组直属上虞县委管辖,就可向《浙江日报》等重要媒体发稿。那位领导对他说:报道组的重要职责就是把上虞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创新之举和大胆实践精神在报纸上展现出来。车广荫回忆,那时候报道组三个人,劲头都很足。几乎隔几天,就能在《浙江日报》上找到发自上虞的报道。当时的采访报道条件非常艰苦,基本要靠两条腿走着去各个基层农村,有时候为了一篇报道,在村里一待就是几天。

  如果你的文字不够感人、你的图片不够有冲击力,那是因为你离现场还太远。在报道组的几年,车广荫和同事们早就深切认识到了这点。1982年7月,为了采写三汇公社在海涂田上向盐碱地要粮食,扩大晚稻面积、努力增产晚稻的动人故事,车广荫和报道组的顾志坤一起,从沥海出发,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的路,才到达三汇。正是酷暑时节,顾不上满脸汗泥,两人投入采访,并把途中所看所问所采写成了一篇千字消息《适宜种粮食的地方就多种粮食——三汇公社积极扩大涂田晚稻面积》,发在《浙江日报》的头版头条,极大地鼓舞了全省抢粮增产的士气。

  在报道组5年时间里,车广荫参与采写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稿件多达300多篇。在全省报道组中,上虞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非常突出,拿下了连续五年的优秀报道组桂冠,车广荫还为此获得了《浙江日报》总编辑奖励。

  翻阅着厚厚的报道剪贴本,那一篇篇写着自己名字的稿件,想起那段当记者的日子,车广荫至今仍心潮澎湃,“那一个一个铅字都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复刊初创期,他带着采编人员守着印刷厂到天亮


  在报道组之后,车广荫先后在宣传文化系统任职,1993年,上虞迎来撤县设市的重大机遇期,上虞报复刊应运而生。当市委市政府领导将复刊重担压到车广荫身上的时候,时年54岁的车广荫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但最终他还是接过了这副担子,用10万元拨款启动资金、上虞市委宣传部腾空的两间办公室、一辆只有两个轮子能刹车的帕萨特、几个从文化教育系统抽调来的同志一起开启了上虞报复刊之路。

  “按照当时的条件来说,市委市政府已经给了我们最大的援手,特别是报纸征订这项最艰巨的工作,几乎是宣传部门全包了,到现在这项传统还保留着。”

  但办报还有更系统更复杂的需求。没有资金,车广荫带着年轻的采编人员一起出动,向外单位借来三轮摩托、四处拉赞助。车广荫记得,有一次,他带着4位同志奔赴上海滩,住在浦东一个学校十几元一铺的集体宿舍里。晚上摊开地图研究第二天的行车路线,寻找在上海的上虞企业位置,一清早,大家就分头出击。“看着这几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书生们也许生平第一次开口问人家要赞助,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晚上,他们回来报告成绩,我听得热泪盈眶。”

  资金还是一个方面,压力最大的莫过于报纸质量。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正拭目以待复刊后的第一张报纸,而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虽有文字功底却苦无采编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唯一的办法就是苦学。“那时候大家白天跑新闻,晚上写稿件,很多稿件都是在印刷厂的车间办公室桌凳上写完的。”因为没有照排设备,报纸每期排印都要去印刷厂,一把电茶壶、一包方便面、几张旧报纸(摊在地上休息),被大家戏称为“三件套”,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就是靠着这“三件套”熬过一个个通宵达旦的出版的日子,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次蜷缩在办公椅上过一夜,天一亮又拿起行装下乡采访。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一力扶掖下,在众多企业、父老乡亲的呵护扶持下,上虞报终于从两间办公室搬到了市委党校,并终于在1998年乔迁凤山,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而最为令人欣喜的是,报纸从原先的不定期试刊到正式出报、从周二报迅速扩大到周五报,度过了最为重要的奠基期。1997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上虞报”为“上虞日报”,翻开了上虞办报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做新闻就是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不日新者必日退


  从报社退休后,车广荫依然关注报纸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上虞日报在县市报中可以说是一张像样的靓丽的报纸”。听闻6月底正式挂牌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车广荫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用‘二程’的名句——‘不日新者必日退’,这句话对如今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应该时刻牢记。”

  车广荫说,报社发展到现在,都是每任总编辑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每位新闻从业人员开拓创新,用心抓取新观点、新理念、采写新典型、新动态的结果,融媒体中心的成立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在内容上,在新闻呈现传播手段上创新,要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典型去召唤、鼓舞大家实现中国梦。当他了解到报社如今除了传统纸媒,还在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视频音频制作、活动策划承办上实现了全媒体发展,倍感欣慰。他同时坚信传统纸媒不会消亡,就像他钟爱的书法艺术一样,报纸阅读也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传统文化,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要为传统纸媒注入新的动能,“图片更有冲击力一点、内容挖掘更深入一点、跟上新时代新形势一点。”退休20多年的报社老总编谆谆叮嘱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5 13:43 , Processed in 0.0508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