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05|回复: 0

写在上虞县求知学会成立35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31 09: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是个青春焕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写在上虞县求知学会成立35周年之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或许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人、一群人来说,却是万万忽略不得,万万不得忽略,也万万忽略不了的。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由此走上了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1977年9月,由于“文革”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中国从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恢复高考制度,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重整行装,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新长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977、1978、1979,“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这三年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子们被人们称为“那三届”,对应于“文革”爆发前1966、1967、1968初高中学生的“老三届”。

  “那三届”从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便乘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成为了时代的骄子与宠儿。

  那是一个如梦初醒、推窗透光的时代;

  那是一个释放激情、拥抱理想的时代;

  那是一个青春焕发、百舸争流的时代;

  那是一个知识备受尊重、人才备受青睐的时代。

  上虞县求知学会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诞生的。

  万千宠爱集一身。从来没有一个社团组织能得到如此的厚爱与关注,你看:

  他们的成立大会,地方最高首长和他的队友们来了;

  他们的二次、三次会员大会,地方最高首长和他的队友们又来了;

  他们的理事会议,地方最高首长来了;

  他们的迎新茶话会,地方最高首长带着分管干部的队友来了。

  还有,有着国家学部委员和科学家、历史学家等称号的一大批学界前辈竟躬身为他们这群年轻后生热情挥毫、褒奖有加。

  还有,机关大院里的干部们,左邻右舍的大叔阿姨们都知道上虞有个求知学会,求知学会里有一群刚刚大中专毕业的年轻人!目光和言谈里充满了羡慕、赞誉和慈爱。

  就是这群年轻人,他们浸润在《毕业歌》的激情里,他们陶醉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喜悦里,他们畅想在《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期待里。他们如初生牛犊,凭着一腔热血、满腔热情,做起了一件件虽然可能微不足道但却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朝气的事情——

  他们在学会成立大会上,以充满激情的演讲颂扬家乡,开启了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宣传与普及。

  他们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走民办道路,创办了上虞第一份综合性杂志《求知》。

  他们开信息服务之先河,创办《信息专刊》,以每周两期的频率向企业和社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他们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高难度的竺可桢在家乡时期的调查研究并得到专家学者的赞赏。

  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组成不同的专业团队赴乡镇、进企业,为农民百姓、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咨询和医疗服务。

  他们举办讲座、开辟论坛,寻求思想的脉搏跟改革同频、与时代共振。

  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多次协助组织人事部门赴杭等城市举行虞籍学子联谊活动,现身说法,宣传家乡,引导虞籍学子毕业回乡参加家乡建设。

  他们头脑灵活、思维超前,早早地运用“广告”为学会求得资金支持。

  他们不忘天性,组织文体活动,抒发对于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畅谈对于人生事业的追求,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虽然热情洋溢、血气方刚,思想活跃、敢作敢当,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保持清醒头脑,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经受住了考验。

  ……

  以“那三届”为会员主体的求知学会是一个时代上虞青年知识分子的群像,是映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太阳光芒的一滴水,是一代人、一群人青葱时节、芳华岁月的文化符号。

  35年过去了,光阴不再,但“求知学会”依然在从那个时代走来的广大干部群众口中。

  (上虞县求知学会是由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35周岁以下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84年7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02:24 , Processed in 0.0381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