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8|回复: 2

东山古道今何在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1 07: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山古道今何在 (一)——东山谢安古道的由来与形成


  东山古道,顾名思义,是指位于上虞东山境内一条古老的山间小道。这条古道,其实可分两条,它们既有重合,又有区别,这与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一位是被誉为“江左风流”的东晋宰相谢安,后世称之为“谢安古道”;另一位是谢安的侄孙、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后世称之为“灵运古道”。

  西晋末期,五胡乱华。加上司马氏集团内“八王争战”,北方几成焦土,民不聊生。为避兵燹,北方士族纷纷避乱江南。时任西晋国子祭酒的谢安祖父谢衡,亦举家南奔会稽。一家老少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遂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坐船经鉴湖水道,来到位于曹娥江边的东山下,相中了东山这块风水宝地。于是,船泊指石渡口,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沿山间小道,登上东山,终于安顿下来。而从指石渡口(古小江驿渡口)至东山,即沿指石山山道再登上东山,长约3公里左右,这便是东山古道的最初由来。而首先踏上并开拓这条古道的,应是谢安的祖父谢衡。谢衡是西晋硕儒,精通周易,他对东山这块风水宝地十分满意,经过精心设计,亲自筹建东山谢氏宅园,好让子孙在此落籍。然而,由于年迈体弱,加上长途奔波身心交病,第二年底谢衡便去世了。此时,由他亲自设计筹建的始宁园大宅成了半拉子工程。而衡公的两个儿子谢鲲与谢裒都在东晋建康(南京)供职,无暇顾及。加上当时谢氏大家族的子侄大多年幼,急需教育培植。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口,受家族的推举,青年谢安果断地挑起了家族传承的重担。

  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时谢安20岁。在好友王羲之等的劝说下,谢安进入宰相王导府中任佐著作郎(相府文书)。不久,王导病故。谢安借机称病东归,回到老家东山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隐居生活。谢安常与王羲之、许询、支遁、阮裕、李充等好友“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可以说,谢安踏遍了东山周边的山山水水,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与美谈佳话。这其中,谢安与好友多次结伴巡游出海的“谢安小道”,因为少有人知,且山道曲折难行,最为神秘。这是谢安隐居东山时,亲自开辟隐秘的游步山道。它始自东山始宁园之东眺山山冈,沿山冈一路往北,经龙殿寺、过窑寺前,下山后顺溪流(名大浦)山路过马岙湖(今东山湖口),至虹蛘村旁舜母山下,此处便是终点,即舜母渡口。相传,谢安与好友就是在此坐船沿曹娥江出海游玩的。

  与此同时,谢安受家族委托,还尽心完成了祖父谢衡的两大遗愿。一是精心修建完成了东山上的始宁园大宅及谢氏世墓(现存始宁泉为墓道口)。二是在东山聚集了谢氏子侄,悉心调教,以期将来为朝廷所用。除了亲自讲授经史军事知识外,为了培养子侄们的才干与体魄,谢安还在西园山岗上开辟了调马山道,俗称调马路,训练骑射。调马路起始于西园之西眺山冈,沿山岗山道往西,可直达指石山山冈(旧称天和冈),全长2公里左右,东山调马路虽历经千年,至今依稀可见。

  综上所述,在东山古道中,与谢安直接有关的有三段山道,即以东山谢安墓为中心点,其中一段往南,自东山下山至曹娥江边,再沿指石山路至东山古渡口,约3公里左右。一段往西,沿西眺山冈至指石山冈,约2公里左右。第三段最长,即沿东眺山山冈往北,过龙殿寺、下窑寺前,直至舜母山渡口,约10公里左右。三段古道相通相连,总长15公里左右。这条古道我们称之为东山谢安古道,它是东山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有关部门如能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并恢复相关景观,相信一定会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此寻访与旅游。

  (作者:上虞区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0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古道今何在(二)
——东山谢安古道上的景观与遗址
  如前所述,这条东山古道是由谢安祖父谢衡最初开辟,而后谢安来东山隐居时,经常巡游踏访形成的行走山道。它起始于东山指石下的东山方弄自然村(谢玄旧居)村口、即曹娥江边的东山古渡(小江驿),沿江边山路至东山南麓,再上山至国庆寺旁谢安墓。谢安墓西侧山冈有调马路,往西直至指石山天和冈(此处旧有百家庙)。谢安墓东侧为始宁园大宅。出始宁园沿山冈往北,有山道经龙殿寺、窑寺前、马岙湖(东山湖入口)至舜母山古渡。如果以东山谢安墓为中心点,东山古道有三个方向,往南下山可到谢安钓鱼台、东山指石与小江驿古渡,这是东山谢安古道南出口;往西,沿调马路山道可直通指石山天和冈,也可下山至“西庄”,即今东山下方弄自然村,这是东山谢安古道的西出口;往北则沿山道至窑寺前下山,往舜母山古渡,即可借船出海,这是东山谢安古道的北出口。也可过渡至江对岸的梅坞村,翻越梅坞岭至长塘谢憩,再往西走陆路可直通会稽(绍兴)。下面,简要介绍东山古道上的主要景观与遗址。

  1.东山古渡(小江驿)。今东山指石下,曹娥江边,有一古老渡口。其南岸是东山下的方弄村村口(山下有谢玄旧居),其北岸为琵琶洲小江村。传说谢衡举家坐船至东山,在此上岸。唐代设有“小江驿”。是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经小江驿上东山的重要渡口。当地村民当今尚在使用。

  2.谢玄旧居。位于东山指石下的东山村方弄自然村,原是谢氏祖宅。据《始宁东山志》记载,东山西一里名“西庄”。谢玄任会稽内史时,曾建有始宁墅(山上始宁园已舍宅为寺),后毁。谢灵运在《山居赋》中称“旧园”。其旧址上,今村民建有东山书院保护之。

  3.东山指石。东山指石是东山胜景。谢安隐居东山时,常与好友来此游赏。传说谢安曾攀登东山指石,欣赏“指石弹琵琶,四美女听琴”的美景。指石上方有石壁及坡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相传谢灵运回老家后,曾经的参禅之处,即“东山精舍”。

  4.谢安钓鱼台。东山下曹娥江边,有一巨石直立江心,其上平坦如臼面,约二平方米,仅容下一人可坐。相传谢安隐居东山时,但凡有好友来访,便要亲自下山,来此垂钓“指石蓝鳊”,用来招待客人。谢安钓鱼台至今尚在,只是江中的蓝鳊因小舜江改道而不见踪影。

  5.三板桥下桃花水。此景位于东山南麓曹娥江边。古时,有“两江两溪”在此交汇,即曹娥江、小舜江、新窑大浦及东山大溪;四水交汇,水流汹涌湍急,形成串串旋涡,似桃花盛开。当地居民为行走方便,在江边溪口铺设三块长条石板,俗称“三板桥”。人站立其上,远眺桃花水,十分惊艳壮观。

  6.东山神道。谢安归葬东山后,谢氏族人依规制,在东山下入口处建有谢安神道,供后人瞻仰。神道正面建有石牌坊,上书“晋谢文靖公神道”(晋孝武帝追赠谢安为太傅,封庐陵郡公,谥文靖),上有圣旨碑,道口两旁立有一对石翁仲。后石牌坊毁于台风,山下神道现仅剩石翁仲。

  7.小石门(百牛山)。东山主峰旧称谢安山,其西南面有指石山,东南面有美女山(俗称湖南山),其南面为百牛山,山上以奇形怪状的石牛著名,百牛山下便是上东山山道。上山道第一弯道口,有两块直立石头挡道,俗称“小石门”,为上东山山道第一景。道旁有山石自然形成的“棋盘石”,游人可在此小憩对弈。

  8.洗屐亭(东山瀑布)。登东山至半山腰处,山道左侧有一小池,终年不会干涸。相传谢安上东山,为便于休息,在小池上建有洗屐亭,并亲撰亭联曰:“挂印弹冠下北阙,扶杖洗屐上东山。”谢安在此洗去“谢公屐”(木制登山鞋)泥巴,小憩后再上东山。在洗屐亭右侧,便是东山山岙,岙中有巨石,溪流自上飞下,形成“东山瀑布”。

  9.大石门(柳絮亭)。自洗屐亭往上约50米左右,山道陡峭变狭,一面巨石挡住山路,石上凿有石级,行人需手攀脚登方能爬上石壁。此处便是上东山最险处,人称“大石门”。登上大石门,便豁然开朗,石上右侧有平坡,人立其上,山风送爽,远处的曹娥江,近处的谢家湖尽收眼底。传说此处便是谢安携子侄冬天吟雪之所。谢道韫咏絮之才源出于此,后人曾建有“柳絮亭”。

  10.蔷薇洞。自大石门往前,山道平缓。约50米处有莲花池,右侧有山溪淙淙流出,其上枯树横亘,枯树四周蔷薇盘亘,形成蔷薇洞。相传谢安曾在蔷薇洞旁的莲花池上建有蔷薇亭,常在亭台之上雅聚好友,歌舞丝竹,风雅无比。

  11.龟蛇两将(龟蛇大石)。沿山道过莲花池,便是旧国庆寺山门。山道两侧各有一块褐色大石相对突出,其中一石形如龟头,一石形如巨蟒,世称龟蛇两将把守山门。龟蛇大石至今尚在。

  12.明月堂。据《东山始宁志》及谢氏宗谱记载,明月堂建于东山始宁大宅东园内,是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客堂所在,即今之宾馆。除自己主卧外,也是招待宾客好友的重要居所。原有“明月堂”堂匾及楹联“明月清风作伴;高山流水知音”。

  13.白云轩。白云轩位于东山最高峰之喜鹊峰山顶。相传为谢安隐居东山时,教诲子侄登高游赏之所;更是陪好友携歌妓“入则吟咏属文”之处。原有“白云轩”匾额及楹联“品节泰山岙岳,襟怀流水行云”。         (续下期)

  (作者系上虞区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08: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古道今何在?(三)——东山谢安古道上的景观与遗址


  (接上期)

  14.国庆寺。明万历《绍兴府志》及《上虞县志》均记载“国庆寺,在东山,相传谢太傅故宅也”。唐元和四年安禅师以谢安故居改建。这与谢氏宗谱记载,谢安出山后,遂由谢氏后人“舍宅为寺”相吻合。现已由民间佛教人士在原址重建。

  15.始宁园。始建于东山谢安祖父谢衡,后由谢安隐居东山时完成,系东山谢氏大宅园。谢氏宗谱记载,始宁园以谢氏世墓(现谢安墓)为中轴,分东西两园,东园为谢安居所,西园为其大哥谢奕(时任剡县令)旧宅。

  16.东山眺亭。在东山东园、西园两地山坡最高处为东眺山与西眺山,谢安隐居东山时,在山顶建有东眺亭与西眺亭,以为游赏之用。人居亭上,东山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至今眺亭遗物无存,但遗址尚在。

  17.棋墅(摩崖石刻)。东山棋墅位于百牛山顶崖石之上,相传壁崖上刻有“棋墅”两字。谢安一生喜爱围棋且棋艺不凡。他在东山山道上及始宁园四周建有多处棋亭、棋座(石),游赏之处随时可弈。最为著名的是位于百牛山顶的棋墅,此地为石壁最高处,山水风光尽收眼底,一边弈棋,一边赏景,令人心旷神怡。

  18.谢安墓与始宁泉。位于东山最高峰即谢安山南麓(俗称假尖山)。据谢氏世谱记载,谢安墓为东山谢氏世墓所在地,俗称“大坟头”。系谢安隐居东山时建成。遵其祖父遗嘱,子孙去世后须归葬东山。据考证,谢衡以下三代子孙均归葬于此。始宁泉为东山世墓墓道口,始宁泉左侧之谢安墓应是祭坟,为谢氏后世子孙上东山祭祀之用。谢安其墓址依族规排列,应在祭坟后面东山世墓之内。

  19.太傅祠(俗称三公祠)。太傅祠旧址位于东山始宁泉与谢安墓左侧的山坡上,现仅存遗址。相传祠内同祀“三公”,即晋太傅文靖公谢安、宋太傅惠正公谢深甫及明太傅文正公谢迁。而后“三公”专指东山庐陵郡公谢安、康乐公谢玄及袭康乐公谢灵运。今东山太傅祠已由区政府出资移址重建。

  20.调马路。东山调马路为谢安隐居东山时,用来调教子侄骑马健身之山道。调马路自西眺亭下起始,沿西眺山山岗,往西直通指石山岗(俗称天和岗),长约2公里。相传谢安隐居东山时,其子侄十余人集聚东山始宁园,由谢安亲自讲经授道,教练骑射。谢安出山后,其子侄多为东晋朝廷所用。

  21.龙殿寺。自东山始宁园大宅往东,沿山岗往北约10公里,有一条神秘山道,相传是谢安“出则游弋山水”的主要通道。它近可下山出曹娥江泛舟海上,远可渡过曹娥江,翻越梅坞岭,沿谢憩长塘直到会稽府地(绍兴)。龙殿寺是谢安古道往北第一站,距东山约五公里处,有龙殿山。山岗地势平坦,古木参天,道旁有山泉。相传谢安与好友常在此拴马休憩。后人建有龙殿寺,至今尚在。

  22.窑寺前(广教寺)。过龙殿寺往北,沿山道下山约3公里,有一小村落,此处便是窑寺前。这里是古代越窑青瓷的官窑旧址。三国时已有窑业,唐宋时为官窑(有官窑三十六座),并设有官院,建有广教寺。相传谢安常来此寻访,其在东山用于招待好友品茶饮酒瓷器,大多出于窑寺前。

  23.马池岙(旧称饮马池)。出窑寺前约2公里,山岙下有池塘,旧称马岙湖(今名东山湖)。相传此地为谢安下山时,给坐骑饮水之处,也叫饮马池。位于今东山湖大坝南面,池塘仍在。

  24.舜母山古渡。沿东山村甲仗后浦(溪流)岸道往西约3公里,就来到虹蛘村边的舜母山下。位于舜母山北麓曹娥江边,便是舜母山古渡(旧称舜母渡)。传说谢安曾多次与友人出海游玩,便是从这里坐船出发的。他还常与友人渡过曹娥江,翻过江对岸的梅坞岭,在岭下谢憩村息脚(曾建有谢憩亭),尽情观赏烟波荡漾之谢憩湖美景(东晋时谢憩湖属鉴湖一部分)。所以至今尚有谢憩村与谢憩亭之名称。

  (作者:上虞区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5 04:04 , Processed in 0.0501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