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王伯源夫妇俩要给病残人士一个温暖的家2019年05月13日 09:25:05 来源:浙江在线-新昌新闻网 程哲 叶婷婷
浙江在线-新昌新闻网5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程哲 叶婷婷)“都说养老难,残疾老年人养老更难。”近日,在儒岙镇儒一村的一个春饼店里,店主潘亚芹指着不远处的天姥养老院感叹道,“王伯源夫妻俩一年到头都绕着这些‘难伺候’的老人打转,他们的好是有名气了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敬老爱老的同时,要如何唱好养老、特别是残疾老人养老这曲“夕阳红”?随着全国助残日的临近,记者特意走进天姥养老院,实地了解这些更需要帮助和保护的人群,是怎样被关爱的。 新昌第一家民办养老院 当日,在儒一村,记者走进天姥养老院,只见几位老人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你好,请问王伯源院长在吗?”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伯挥了挥手中的扫帚,满脸笑容地为记者指了方向。 在会客室里,记者见到了王伯源和王美珍,以及墙上挂着的各种锦旗和荣誉。年过半百的两人,脸上都留下了不少岁月的痕迹。王伯源出生于1959年,是儒岙镇横山村的老党员,看上去稳重严肃且略显沧桑,说话时,脸上深刻的皱纹会舒展开来,就像与记者握手时那般温暖有力;王美珍与丈夫年纪相仿,像邻家勤劳面善的大妈,话匣子打开后就滔滔不绝。在夫妻俩的叙述中,这个特殊“大家庭”的前世今生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2006年,原先在厂里打工的王伯源,看到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江西一家民办养老院的事迹,决心自己也办一家,帮助“空巢老人”、病残人员等解决生活难题。他的想法得到妻子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定决心后,王伯源和王美珍立即辞掉工作,在儒岙镇黄泥丘村建起全县最早的民办养老院——天姥养老院。 养老院建成没多久,就有客人上门咨询。客人与王美珍一个简单的照面,就觉得她可以信赖托付,第二天就把瘫痪在床的老父亲送来了。当时,老人已大小便失禁,身上满是跳蚤和粪便。王伯源和王美珍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老人,有些意外,仿佛是新工作给他们的一个“下马威”。但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把老人当成家人一样照顾。当时快过年了,下着大雪,他们就与老人一起过年,一起吃住。 办院之初,王伯源和王美珍摸着石头过河,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一开始,养老院里的设施比较简陋,护理也不够专业,但夫妻俩总是通过衣食住行中细致的照顾来弥补。比如养老院里的每个人有什么问题、忌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都熟记于心;遇到护工不想干的脏活累活,夫妇俩就自己上;在每个节日会做传统的小吃,让大家像一家人样开心地过节…… 逐渐发展壮大的“大家庭” 贴心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其中,有白发苍苍全身瘫痪的老者,有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中年人,也会有曾流浪街道乞讨的孩童,有家里没人照顾的,甚至是别家养老院不肯收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需要帮助和照顾,王伯源夫妻俩都不忍心拒绝,别人送来了,都尽心地照顾好。有时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驱车几十公里去接回来。“这些人太不容易,每个人背后都是一段辛酸的过去,希望在这里他们能得到一些温暖。”王伯源说。 随着这个“大家庭”里的人越来越多,原来的场地渐渐无法满足需求。2013年,王伯源卖掉城里的房子,在羽林街道拔茅村又建了一个天乐养老院,原本儒岙镇黄泥丘村的天姥养老院也搬到了儒岙镇儒一村,养老院里的设备、护工也逐步到位。夫妻俩一人负责一家,一年到头忙得没有白天黑夜,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养老院里的“家人”,就连逢年过节都是在养老院里度过。而这两个养老院相距20公里左右,王伯源为了减轻王美珍的负担,经常两边跑,每天至少跑一趟。有一年下大雪,开车时路上打滑,车子转了个圈,王伯源虽有些后怕,但还是坚持着去给老人们买菜、送米。十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王伯源都是起早摸黑,操心着“大家庭”里的“家人”。 现在,两家养老院里共有150多人,其中大部分患有老年痴呆或身带残疾,有的是本镇邻近村的,有的是从其他乡镇(街道)赶来的,甚至还有从天台等地慕名而来的老人。忙归忙,王伯源夫妇俩总是忙里偷闲,不忘跟老人们聊聊家常,开开玩笑,解解闷,化解养老院里病残人士的苦闷,这也是夫妻俩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父母在这里,我们很放心” 相比于照顾生活会自理的老人,照顾病残老人要付出很多倍,但王伯源总是无怨无悔。很多残疾人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一到夏天,身上会长满褥疮,多少会有一些难闻的味道,一般人总是避之不及。王伯源夫妻俩却不介意,经常按时帮他们擦药、清洗、翻身,长此以往,他们身上的褥疮也渐渐好转了。此外,这里还有部分人患有精神疾病,照顾这些人的难度比一般残疾人要大得多。有一次,一个平时和蔼可亲的瘦小男人突然发作,成了暴力分子,追着王伯源满院子跑。此后,王伯源身上总带着给这些人服用的处方药,也再没有发生过那样的事情。 许多老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安度晚年的家。“只要养老院在,我就会在这里一直住下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说。 “我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年了,来的时候我路都走不动,你看看我现在,腿脚好着勒。”一位老人高兴地说,并走了几步给记者瞧。“以前,让父母一个人在家,心里老是要牵挂,就怕父母有病痛没人知道。现在好了,这里的照顾细心周到,我们在外面工作也安心多了。”有位老人的子女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照顾老人的不易,来看望老人的时候,不禁这样和记者说道。 十四年来,王伯源夫妇让五十多位重度残疾人不再独居家中;让二十多位流浪乞讨者有了避风的港湾;让百余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了悉心照顾、安度晚年……正是他们的用心经营,让这个“大家庭”获得很多殊荣,如被评为“新昌县残疾人之家”“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获得省市县等各类荣誉称号等。 在记者离开天姥养老院的时候,文章开头用扫帚为记者指路的老伯,又很热情地与记者挥手致意。多年前,他曾是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精神也有残疾,来到天姥养老院后,在王伯源夫妇的精心照料下,不仅自己能活动了,还做了院里一夫当关的“门长”,开门、关门,还帮助指路、简单打扫,能活动会做事让老伯自身有了价值,生活有了色彩,阳光下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彼此是亲人,能照顾好他们就是我的福气。”王伯源说,夫妻俩辛苦着,也快乐着,和老人们在一起的日子,他们觉得很安心很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