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规划设计院院长严力蛟
用智慧和热诚描绘中国美丽乡村
严力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亲切、平和睿智。言谈间,一口浓浓的道墟乡音。即使离家40余年,家乡在他心中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分量,而农村依然是他梦里的归依。正是源于对农村对土地的无限热爱,这位道墟农民的儿子,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躬身于“三农”,将所有的智慧和热诚,都化作浓墨重彩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恢弘洒脱、五彩斑斓的美丽乡村画卷。这些由他率团队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和样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引领者。
出身农民立志农业
躬行实践辛勤耕耘在“三农”最前沿
1959年,严力蛟出生在道墟大湖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孩提时,他不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小学连跳两级升入初中,小小年纪还知道为家庭分忧,12岁就去放牛赚工分补贴家用。
1975年1月东关中学高中毕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严力蛟自然也成了一个农民。在农村务农的近4年间,他吃苦耐劳,虚心学习,收获颇丰,不但学到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思考,对农民的疾苦也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从而激发了要为农业、农民、农村贡献毕生精力的热情。
恢复高考后,他考入绍兴市农业学校农学专业。“当时我填的志愿全部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学校,那个时候我就立志要学农,回报‘三农’。”那三年,他犹如一棵久旱逢春雨的小草,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即使是工作以后,他仍不忘学习和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一路读到专科、硕士、博士。脱产进入原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硕士班学习时,女儿刚出生,一家人靠妻子一个人的工资勉强生活,但他还是坚持读完了硕士课程,并获得理学硕士和浙江省优秀硕士毕业生荣誉,后又以优异成绩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这些年,他共主编或副主编专著2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专著《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是该领域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专著。曾经或正在主持与生态规划、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18项,参加国内外课题12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15项。
从最初的作物栽培、农业生态、种植制度等教学科研,到目前从事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工程、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这么多年,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躬行实践、辛勤耕耘在“三农”工作的最前沿。虽然岗位变了,职位变了,但立志“三农”,争取为“三农”多作贡献的初心从未改变。
正如他所说:“我这辈子写了不少专著,获了不少奖项,也培养了不少学生,带出了近200名硕、博士,但最大的成就还是为‘三农’作出了一点贡献。”
服务农村扮靓乡村把论文写在中国广阔大地
把论文写在白纸上,同时也要写在大地上。这些年,严力蛟带领他的团队,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带着强烈的科研激情和社会责任感,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广阔土地,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结合旅游、景观、地产、新农村建设等进行深入思考创作,将教学科研的热诚和才华尽情挥洒在图纸之上,落实于实践之中。
“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有一张更响亮的名片“中国美丽乡村”。与安吉县委县政府一起描绘这幅宏伟蓝图的正是严力蛟领衔的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团队。他们用一个多月时间,跑遍安吉187个村,因地制宜绘就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思路着手打造的“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一经推出,其新颖模式受到各地借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国标杆。
迭部县是甘肃省省级贫困县,拥有良好的绿色底蕴、独特的红色文化、汉藏融合文化。为了留住这片美丽的香巴拉,严力蛟决定免费帮助当地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他率团队4入迭部实地调研考察,克服雪域高原带来的种种不适,白天颠簸山路、辗转村舍,晚上挑灯伏笔、整理资料,历时一年多,最终编制完成《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这也是藏区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获得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金鉴明、冯宗炜等在内的专家组高度评价。
作为浙大教授,严力蛟还抱着“报恩”之情投入到浙大第二故乡——遵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原名荒茅田的花茂村,改造后花香叶茂,道路整洁,农家乐和民宿发展得红红火火,农民生活甜美滋润。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时高兴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从苍茫壮美的北国风光到轻灵婉约的江南水乡,从神圣峻美的青藏高原到山清水秀的丘陵平原……严力蛟团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长年积累的深厚学术功底,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化为简约和灵动之笔,将祖国大地描绘得更加多姿多彩。至目前,已完成各类规划设计项目百余项,在立足浙江本土的同时,服务区域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责任使然担当依旧服务“三农”初心不变
在很多人看来,严力蛟有着“骏马秋风冀北”的豪情睿智,又不乏“杏花春雨江南”的灵动哲思,更是一位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儒雅长者。
对于农民他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亲切,他也常常以“半个老农民”自喻。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也当过4年农民,我熟悉‘三农’,对‘三农’有感情,服务‘三农’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事实上,这些年,他一直在致力于为中国的“三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出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涉足生态这个当时的“冷门”,之后又在全省较早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相结合,努力拓展和延长农业的功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专家,他坚持在全国各地作有关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讲座,仅2017年以来就已经开讲160多场,其中为中西部地区免费讲座30多场。还长期为贵州遵义、毕节等西南地区开展生态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免费技术指导服务。
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三农”专家的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他说:中国的“三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贫穷和落后,我要把浙江好的经验传播出去,为中西部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过上更好的生活。
情牵乡村心系家乡让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有生命力
3月29日至31日,严力蛟应邀在家乡上虞考察指导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并在道墟街道作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路径》的主题报告。这场“在墟论道”暨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吸引现场400余人聆听,街道千余名党员在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会场集中收看,还有近万人通过视频直播收看了讲座。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围绕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美村强村富民’来做,美村是让村庄漂亮,强村是让集体经济壮大,富民是让老百姓富裕。最终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严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对于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
严力蛟说,“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不能就美丽而美丽。要在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基础上,真正把美丽、生态、文化、风景、乡愁变成产品,变成生产力,变成财富,也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样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才是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
“什么是乡愁?”严教授操着地道的道墟口音说,“乡愁就是家门口的一条小河、村口的一棵古树、故乡的一座老桥;是一台社戏,一个祠堂;是霉干菜、臭豆腐、绍兴老酒;是走到哪里都无法忘却的家乡记忆。”
而道墟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个能时刻勾起他乡愁和回忆的千年古镇、梦里水乡。他说:“道墟有历史有文化有颜值有故事有潜力,化工产业全部搬迁关停后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这些都是道墟未来发展的现有优势。道墟要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整合提炼,串珠成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让古镇绽放新的光芒。”
就如何推动上虞乡村的全面发展,这位有着浓厚乡村情怀、家乡情结的浙大教授也有着深刻的思考。“上虞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因为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利用上虞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做好孝德文化,做强青瓷之源、做大‘四季仙果’,做精环保产业4篇文章。”并阐述了“规划引领,重点突破”“生态优先,产业为本”“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城乡融合,建管并重”“彰显特色,打造网红”“机制创新,一以贯之”“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7个方面的实现路径。
严力蛟表示,安吉之所以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和实践地,用了整整10余年的时间,真正叫十年磨一剑,值得上虞学习借鉴。只有知行合一、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一届一届接着干,一张蓝图画(干)到底,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