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6|回复: 0

上虞日报:最美的遇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4 07: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胜龙
最美的遇见


  从业30多年,俞匡章老人是我迄今采访最为年长的一个人物。

  她出生1917年,今年102岁。2014年,她以97岁的高龄加盟上虞区民间爱心组织“点亮一盏灯”团队。

  2018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央视新闻在报道她的爱心事迹时给了她一个“最美老太太”的称谓。

  转眼间,“点亮一盏灯”这个上虞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爱心慈善组织快要迈进10周年的门槛。作为有幸记录过“点亮一盏灯”点滴发展历程的一位老记者,我一直对“点灯人”董国光和众多爱心人士怀有深深的敬意。但采访俞匡章却是最近发生的事。

  其实半个世纪前,我与老人有过一段渊源。母亲生前曾讲起我5岁时患过一次急性肺炎,是丰惠医院医术高超的刘克蔚医生及时出诊得到了治愈。而这位刘医生就是俞匡章七年前已故的丈夫。

  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我在董国光先生的陪同下,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怀着虔诚、感恩之心叩开了老人在滨江城市之星的住所。

  老人居住在女儿刘小姗的家里。她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白发苍苍、身躯佝偻,清瘦的脸颊上布满淡淡的褐斑,深陷的眼睛里显出若许浑浊。沙发旁放着她正在织的围巾。在常人眼里,她原本就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然而,韶华已逝她依然初心犹存,凭着一手出色的女红活,她开启了不一样的志愿者之旅。

  她出生于北洋时期,成长于民国,经历过抗战时的烽火,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变迁,百年沧桑就浓缩在她的身上。面对这样一位经历世纪风雨的老人,我选择坐在她对面的小矮凳上,尽力放低自己的身段,作出仰望的姿态。“我感觉你长得蛮高大的,来,坐到我旁边来。”老人拍拍身边的沙发向我招呼道。她的视力虽已模糊,但思路清晰,耳朵灵敏,风趣健谈。

  “我从小就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现在这么大年纪还能有幸参加‘点亮一盏灯’的行列,这是我最开心的事。董老师是我爱心路上的领路人。”老人指了指身边的董国光,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

  屈指一算,老人比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的张爱玲还要年长三岁。她出生的那年,正是近代中国新旧思潮剧烈碰撞的年月,期间发生了一件又一件改变中国,甚至改变历史的往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大学改制;胡适与陈独秀联手倡导新文化运动;爱新觉罗·溥仪再次登基;孙中山当选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而她的父亲俞丹屏(嵊州人)就是一位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1912年被授予陆军少将衔,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前期投笔从戎,献身辛亥革命,立志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后期致力于实业救国,开矿办厂,发展蚕桑,垦拓农场,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振兴中华和资助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在浙江省博物馆,俞丹屏被列入近代浙江的著名人物之一。

  这样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俞匡章与生俱来的名媛气质。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俞匡章,从小接受优等教育,中学在当时省城有名的“弘道女中”读书,授课的都是清一色的洋教员。后来又到上海体育学院上过学。在学校里学会了很多“绝活”:钢琴、舞蹈、排球、台球,喝咖啡、做西餐等,凡是当年名门淑女的必修课程,俞匡章几乎无一不通。

  老人的住所不大,但整洁优雅,尤其是墙上挂着的数张老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的旧相片格外养眼。照片中的俞匡章,清丽脱俗,曼妙可人,落落大方,尽显当年民国名媛的风韵。与那些娇滴滴富家女子有所不同的是,俞匡章在生活中一直很自立,为人谦和,从不奢华。编织毛衣、围巾等一手女红活就缘于家教的传承。

  “父亲生前做过许多善事,他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有钱人家不要去,弄得好像我们要去攀附他们一样;穷的人家也不要去,会给人家添麻烦的,倒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该帮的就尽量去帮个忙。这是做人的本分。”老人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渐现出当年少女般的初心。

  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家风、家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家国情怀,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更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俞匡章亦然。直至今日,这颗从小根植于心的“善”的火种,依然在这位百岁老人心中执着地闪烁。

  老人的女儿刘小珊是“点亮一盏灯”的一位资深志愿者。刘小珊说,我每次参加公益活动回来后就会给母亲讲些团队里的故事,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2014年底的时候,她郑重其事向我提出希望自己也能够亲身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尽一点绵薄之力。没想到,她的意愿很快得到团队负责人董国光的热烈回应。

  2015年2月,在她99岁的生日来临时,俞匡章参与了“情暖竹乡,梦想点灯”公益活动,为大山深处长塘镇篁村小学102个孩子圆梦,并和6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结对。她把辛苦织就的帽子、围巾、手套等织品送给学校,亲自上台为孩子们戴好帽子、挂好连线手套、围好围巾。活动结束时,老人说:“明年100岁,我要织100顶帽子。”

  此后,老人一发不可收拾,时常请求女儿带上她一起参加团队各类活动。“现在她的视力几乎看不清了,但她还是闲不住,每天就是凭着手感在不断地织。有时候漏了针,她总是喊我快过来帮忙。至今,她编织的帽子、手套、围巾已有500多件,全部送给了贫困学子和敬老院的老人。”刘小珊对我低声道。

  尽管韶华不再,但老人初心依然。今年1月7日,俞匡章随团队一同前往小越街道东罗村,看望101岁的贫困军属李芙蓉。俞匡章拉着李芙蓉的手,掏心掏肺地说了很多宽慰的话,还代表团队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然后为李芙蓉戴上自己织就的帽子和围巾。那一刻,两位百岁老人的心灵相融,那种百年同龄人所特有的时代厚重感,是旁人无法能够体味的。

  临行前,我与老人握手告别。回眸她瘦小的身躯,我仿佛才刚刚翻开一本珍藏版书籍的扉页。陆游有诗云:“吾里贤长者,盖有万石风。”穿越百年时光,俞匡章丰盈的内心,犹如春兰幽香,绕过花墙、越过篱笆,随风钻入无数人的心里。又如陈年佳酿历久弥新,在岁月的浮沉里,兀自醇香。

  这是一次最美的遇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7 07:27 , Processed in 0.0476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