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61|回复: 0

追忆崧厦镇“菊花老人”徐家林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4 07: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花亦是有情物 伴与先生晚年香——追忆崧厦镇“菊花老人”徐家林先生


  3月20日上午7点,春天的早晨阴雨淅淅沥沥,在崧厦被称作“菊花老人”的徐家林先生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就那么如一朵盛开的菊花凋零一般,令人唏嘘感叹。

  徐家林1942年出生在崧厦一个有着书香味的家庭,祖父是远近闻名的中医郎中。兄妹四人,徐家林排行老二。1960年从浙江劳动局工人技校中专毕业后入伍,一直在甘肃马兰、天水一带的核工业部西北207厂工作,荣立过部队一、二、三等功各一次。1985年因部队大裁军和核工业放射性等因素,提早解甲归田,退养在崧厦老家。

  回到崧厦老家,徐家林开始了滋润的晚年生活。钓鱼、种花,写点文章,刊于报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尤其是种菊花,在崧厦跃进桥自家前门的院子里用水泥五孔板搭成台阶,上面养着几百盆菊花。“菊花老人”到处搜罗优质种苗,从湖南引来“墨菊”,从湖北引来“黄鹤楼”,平时浇水、捉虫、施肥,梅雨期间防霉根,夏天要防晒,从早到晚围着这几百盆菊花而不知疲倦。一到深秋,院落里到处都是菊花,争奇斗艳。绿翠、墨麒麟、天山雪莲、贵妃醉酒、太真含笑、西厢待月、百鸟朝凤、烟花怒放等名贵菊花珍品数不胜数,在蟹脚发痒的时节里,傲视风霜,竞相吐艳。

  他曾经说过,“我喜欢菊花不畏风霜的‘品格’,特别是在深秋寒冬,菊花满城尽带黄金甲,但百花已经凋零枯萎。”他一心借菊明志,溢于言表。

  徐家林先生的口头禅是:不要孤芳自赏,好花众人赏。每当深秋,菊花怒放时节,远近来赏菊的人,都会踏破他家的门槛。有人从宁波、温州慕名寻上门来求购,他都是以花会友,只为赠送,不收一分铜钿。这样,四邻八舍的爱花人纷纷上门取经讨教、求种,如今上虞一些家庭庭院里种植的菊花品种有不少来自于徐老师这个小院子。

  徐家林种菊花种出了名堂,而在乡土民俗文化的挖掘上,也是一个老兵。他整理的堕民文化、民间故事,很有非遗价值,曾经引起了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专家的兴趣,并多次上门求教。在徐老师70岁那年,他还组织发起上虞民间文艺家协会崧厦分会和崧厦民间讲堂,其中崧厦民间讲堂项目还获得区委宣传部颁发的“谢晋文化奖”。

  徐家林先生年近八旬,但他喜欢跟年轻人为伍。他性格开朗、刚直不阿,像极了凌寒的菊花。他又乐于助人,打头阵,一番热心肠,在年轻人心目中很有人格魅力。当年在夏夜里,他家跃进桥头临河的后门头,一壶大碗茶,年轻人围坐一起听他讲人生往事,并互相交流一些文化活动。有一年,菊花盛开时节,他家摆了一桌。琥珀老师唱着昆曲、孙渴死唱着越剧、夏徐的二胡、罗昙花的诗歌,徐先生眯花眼笑,很是开心。

  今年春节前夕,他生病卧在床上,当聊起曾经的这些时光,他都热泪盈眶:“多想跟你们这帮忘年交一起玩啊!”我说:“等春暖花开时节,我们这帮人和你再一起聚一下。”他说:“好的,等春天病好点起来。”暮春到了,我们这些徐先生心中的年轻朋友,倒是在他的丧事散场饭上相聚一桌,而老先生则成了一缕青烟,无限的思念,化作唏嘘的感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3-29 15:37 , Processed in 0.0493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