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74|回复: 0

“悬沙”之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7 08: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讯员 陈岳来 记者 宋彦佩
“悬沙”之变


  悬沙是片名,系百官街道原头甲、二甲、三甲、四甲、燕子窠、大王家、小王家7个自然村之总称。地处曹娥江东岸,东至百沥海塘(前江),南至梁祝大道(三环),西至曹娥江,北至虞舜大道(四环)。该地200多年前属于曹娥江河床,因久受江水漫浸,泥沙淤积,属于土壤松软的夜潮地,故称“悬沙”。

  悬沙的变迁与堤塘的修筑紧密相关。早年,悬沙处在百沥海塘保护圈外,茫茫沙地,日晒、水浸,少有芦草,多为淤泥,种植无收,定居不能。

  明崇祯年间,绍兴太守王期升,在百沥海塘西侧,沿曹娥江修筑备塘。备塘南起百官中利三叉塘,向西北迂回延伸,北至崧厦吕家埠与百沥海塘合拢。此塘由泥沙筑成,称为分丘沙墙。这样,悬沙一片土地被夹在百沥海塘与沙墙中间,基本具备了垦殖条件。官府就把土地划成块,卖给有钱人或租给贫民。俗话说,“种在地里,长在天里。”“沙墙”一决口,庄稼就颗粒无收。

  清咸丰七年(1857年),崧厦贤达连仲愚、章三畏等组织沙墙董事会,前后20年,建修加固沙墙3600丈。此后,陆续有贫苦移民在悬沙搭草舍为庐,定居垦殖。但生活极不稳定,水灾流离失所,灾后重返再建。光绪《上虞县志》村落记录中,悬沙尚无固定村名。1934年,始于宋代的保甲制在全国推行,散居农户10户编成一甲,悬沙设头甲、二甲、三甲、四甲。这些甲名,从此就成为村名。

  1940年,前江金奎元在沙墙外又筑一新沙塘,为纪念太守王期升率先筑塘之善举,故命名为“王公沙塘”。沙塘为保护悬沙居民发挥了作用。

  1950年开始,逐年加固王公沙塘,连续11年未决口。1956年,悬沙连同施家堰村成立了悬沙高级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1961年,组建了头甲(含大、小王家)、二甲(含三甲)、四甲(含燕子窠)三个生产大队。

  1962年9月15日,王公沙塘再次决口,塘内庄稼全毁,危及百沥海塘。是年冬,人民政府组织以工代赈修复加固。1979年9月,决口三处,塘内再次遭灾。1980年,进行系统加固,投工10.5万工,全塘采用黄泥灌浆,塘身增高2.38至4.78米,从此,悬沙居民可以安居乐业。1981年,悬沙有居民941户,4076人。种植络麻、黄豆为主,兼种玉米、麦类、油菜、水稻。

  2003年,王公沙塘列入上虞“城防三期”工程,2004年8月完工。全塘集防洪、休闲、观景于一体。塘临江一侧石砌加固,堤顶沥青封面,高10.45至11.40米,能防御100年一遇洪水。至此,悬沙已列入百官城区建设规划之中。至2018年,悬沙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黄金海岸”“阳光海岸”“时代香格里拉”等住宅小区代替了农房民舍,区职教中心坐落其间,高207米的上虞第一高楼——百官广场矗立在此。宽阔的柏油大道代替了沙滩曲径,多彩霓虹灯代替了点点萤火虫,农民变成了居民。如今只有“悬沙路”名依旧,铭记着悬沙沧桑变迁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3 23:38 , Processed in 0.0838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