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9|回复: 7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8 10: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章抱苦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一)


  笔者收集的部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一)

章抱苦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在上虞诗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上虞诗选》《国朝上虞诗集》《历朝上虞诗集》这三本诗歌选集也都成书于此时。《上虞县志校续·经籍志》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在这些诗集中,并不全是正规出版的刻本,有不少仅是抄本或稿本。这些诗集在历史长河的无情淘漉下,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

  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一些散落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绍兴图书馆、上虞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国朝闺阁诗钞》《清代诗文集汇编》《稀见清人别集丛刊》《清代闺秀集丛刊》《著作林》内的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借此管窥一豹。

  看到上虞前贤的诗集回到家乡,多日以来,可谓百感交集。笔者不才,愿将古籍内容稍作整理,分享诸君,并借此向诗坛前贤聊表尊崇仰止之意。当然,由于笔者目力短浅,不求甚解,所见并不全面,所知亦颇狭隘,疏漏讹误之处,尤祈方家批评。

  一、《寄青斋遗集·寄青斋词稿》

  《寄青斋遗集·寄青斋词稿》,上虞徐虔复撰,其子徐焕章校,共一卷,未署何年刊刻,《上虞县志校续·经籍志》记云:“光绪丁亥(1887年),子焕章校正付梓”。

  徐虔复,字宝彝,副贡,少负大才,性好吟咏,平生著述甚丰,后死于寇乱,文稿也因此散失。后人据佚稿整理编辑,成《寄青斋词稿》《寄青斋诗稿》二书,此即其中一本。

  本书封面有会稽进士王继香题签“寄青斋遗集”五字(疑为徐氏著作总名),隶书。首页与版心俱署“寄青斋词稿”。卷末有姪瑞芬、子焕章二人作《跋》,简述了《词稿》成书之来龙去脉。

  全书多为酬赠、题画、感怀、旅次、记遇、哀悼、行令之作,所用词牌近二十种,语言细腻雅致。书中记有众多人名,如《念奴娇·接黄梅谷札寄此奉答》《百字令·岭香弟归上虞作此赠之》等,对于研究徐氏交游应当稍有裨益。

  二、《绿云馆遗集》

  《绿云馆遗集》,上虞徐虔复妻程芙亭撰,内有《绿云馆吟草》《绿云馆赋钞》各一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本,板藏潇湘吟馆。

  据《上虞县志校续·卷十八》载:“(程芙亭)生长京师……道光辛丑(1841年)归徐(虔复)。”夫妇二人酬唱和鸣,为一时佳话,不幸婚后因产病早逝。徐虔复痛悼之余,作《落芙蓉曲》,并为其结集遗作,刊刻成书,名《绿云馆遗集》。卷前有山阴余承普《诗序》、会稽孙念祖《题词》。

  集中《绿云馆吟草》诗作约六十余首,内容驳杂,风格不一,或如桃花流水,或有千钧之重,但总体娴雅,颇具诗才。尤其程氏因婚后产子夭折,一病不起,当时悲痛之情于诗中亦有所体现,其《举子不育病中自悼》(共四首)中“伤心未得忘忧草,且当珠儿在眼前”等句,情极深婉,令人泣下。

  后附《绿云馆赋钞》共三篇,题材均取自《红楼梦》,赋中词句多化用前人而独具心意,可见其涉猎之广博。《赋钞》因系附带内容,此不赘述。

  三、《味蔗轩诗钞》

  《味蔗轩诗钞》,上虞顾煚世撰,共一卷,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刊于西安。

  顾氏自署“上虞”,但其人生平与《味蔗轩诗钞》县志均失载。查《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三》:“顾煚世,字含象,上虞人。”

  本书封面有西安府知府郑子兆题签“味蔗轩诗钞一卷”七字,楷书,钤“子兆”、“青云”二枚私印。扉页“味蔗轩诗钞”五字,行书,护理两江总督樊增祥题。全书收录顾氏诗作约六十余首,多以酬赠、记遇、感怀为主,常见客居之愁。简单翻阅,即知其诗多涉外地,如《将赴汴梁作诗先寄牛镜堂中丞朱少庐司马》《武昌杂感》《双流县吊旧尹徐召屏》等,可知其足迹当涉及今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尤其《七月三日闻西蜀信有感》中“故垒三年住,新秋两度过”等句,为顾氏异乡生涯之写照。

  由于《味蔗轩诗钞》基本不涉上虞,而顾煚世事迹失考,故在此亦不赘述。

  四、《倚红楼诗草》

  《倚红楼诗草》,上虞连芳继室潘淑正撰,共一卷,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本,板藏枕湖楼。

  潘淑正,字云仙,仁和人。其父潘鹤龄,字介眉,官桐庐教谕,潘氏自幼受父亲影响,工书能诗,后为候选州同连芳继室。因潘氏出阁前居“倚红楼”,其诗亦当时所作,故集名《倚红楼诗草》,婚后因操持家务,吟事遂废。

  此书内容由其子连葆谦从舅氏潘斌处搜罗而来,并校勘付梓。封面篆书题签,未知何人。扉页“倚红楼诗草”五字,王继香题,并有“会稽王继香子献甫印”朱文印章。本书有序言七篇,其中第一篇由著名学者俞樾所撰,其它为沈宝森、鲍临、胡道南等。诗作前另有题辞八篇,分别为海盐任方珩、会稽沈寿慈、上虞钱纯等。卷末又有后序三篇,为潘斌、连葆琛、连葆谦所撰,内容均是介绍此书来龙去脉。

  全书收录潘淑正诗作四十余首,多由闺阁中平常之事引发,笔致秀逸,语言清警,为典型的闺秀诗作。其中《红楼杂咏》廿余首,为潘氏生前亲订。

  五、《空桐子诗草》

  《空桐子诗草》,上虞王煦撰,共十卷,道光九年(1829年)刻本,板藏观海楼。

  王煦,字汾原,号空桐(《上虞诗选·卷四》作“王熙”,误)。参《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二》《重修通渭县新志·卷九》《说文五翼自叙》和《空桐子诗草叙》,大致可知王氏生平宦迹: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后考取觉罗官学教习,出知甘肃崇信县,转通渭县,年五十因病乞归。罢官后曾被聘修《湖南通志》,又受邀主持朗江书院,开一时朴学风气。王煦自幼聪颖,博览群书,一生笔耕不辍,有《小尔雅疏》《说文五翼》《毛诗古音》等六种著作载名史册。

  《空桐子诗草》十卷,由王煦弟子钱騋、刘梦兰、陈廷连编次,小门生胡景烈、胡开益、杨豫、翁孝濬、周力垣、周力垓、胡景辉、孙铿、孙鬯、孙罍校字(这十位小门生各负责校对一卷,并于卷末署名)。序者为王煦弟子周继炘,文中介绍了王氏简历与《诗草》编印过程。

  全书收录王煦诗作二百余首,内容庞杂,大致以时间为序。值得一提的是,凡童试、院试、考试教习、入觐乾清宫、任职通渭县、因病乞归、修纂湖南通志、主持(辞别)朗江书院等重要事情,王氏在诗中均有提及,是为研究其生平宦迹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笔者发现,书中涉及上虞的作品也有不少,如《登萝岩山》《游兰芎山》《游金罍山》和《曹孝娥行》《包孝娥》《朱孝娥》等,都是对上虞山水、人物的歌咏赞叹,于乡土文化而言,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0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抱苦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二)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上虞县志校续》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集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和整理,以表尊崇仰止之意。(接2月28日三版《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一)一文》)

  六、《张淑莲文稿》

  《张淑莲文稿》,上虞张淑莲撰,抄本,不分卷。

  本书封面已佚,首页为张淑莲介绍。张淑莲,字品香,上虞人,寄籍钱塘。乾隆戊辰科(1748年)进士、四川眉州知州张凤翥之女,陕西西乡县知县夏毓圻之妻,嘉庆戊午科(1798年)举人、河南获嘉县知县夏琳之母。自幼得父亲指点,熟知经籍、掌故,兼习吟咏。婚后,因夏氏在外为官,张氏便留在家中侍奉舅姑,恪守妇职,并悉心教育子孙,使之陆续登科。晚年被子孙迎养至豫(河南),虽年逾九十,依然耳聪目明,手不释卷,县志载其“寿九十六”。著有《澄晖阁诗草》(本书作《澄辉阁吟草》),书名见载于《上虞县志校续·经籍志》等,惜未见。

  本书内页有张氏诗作十余题,二十余首。全书从头至尾均由小楷抄成,章法工整,字迹娟秀,堪称书法作品。张氏之诗文,质实苍劲,无脂粉气,在闺秀诗中较为少见。如“男儿立身重经济,作忠移孝书生事”等,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感。

  在《张淑莲文稿》中,著录最多的是她教育子孙的内容,如《孙女辈学诗书示三首》有“戒哉勿贻罹,永永承芬芳”;《己卯秋琳儿分校汴闱》有“华实收须广,醇奇取莫偏”;《谦孙戊子京兆报捷勖之以诗》有“勿为无用文,勿作无益事”等,谆谆教诲,溢于言表,由此可见,子孙陆续成才,与张氏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七、《浣香阁遗稿》

  《浣香阁遗稿》,上虞徐昭华撰,不分卷,道光丁未年(1847年)枫溪省三书屋刊印。

  徐昭华,字伊璧,号兰痴(毛奇龄在《徐都讲诗》中称“字昭华,始宁人”,误)。荐辟徐咸清、才女商景徽夫妇之女,“西河先生”毛奇龄女弟子,诸暨诸生骆锦襄之妻。徐氏善书画,兼能诗,著有《花间集》《徐都讲诗》等(据骆启泰称,另有《凤凰于飞楼集》,县志未载)。

  本书封面题“浣香阁遗稿”五字,行书,钤印二枚,其中一枚无法辨识,另一枚为“徐氏炤(昭)华”朱文印章。扉页“浣香阁遗稿”五字,篆书,两边写有刊印时间和刊印单位,并钤“省三书屋”朱文印一枚。诗前有毛奇龄所撰《传是斋受业记》《昭华诗集原序》二篇,“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所撰《昭华诗集原序》一篇,浙西词人吴宝崖所撰《昭华诗集原序》一篇,昭华夫家族孙骆启泰所撰《浣香阁遗稿序》一篇。

  正文署“暨阳枫溪女史徐昭华伊璧著”,全书收录徐氏诗作八十余首,多为酬赠、唱和、感怀、记事、拟古、伤逝之作,个别诗后附有其师毛奇龄评语。其中涉及亲情的诗作较多,涉及面亦较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为老父召试捣药寄京》《病中不能临母丧而作》《送夫北上十五首》《送少儿之长安》《悼亡婿二首》《送虞英嫂归诸暨》《赠商大表弟新娶谢氏》……这些诗作对于研究徐昭华亲属、交游及生平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卷末附“九娘”何氏、胡慎仪、骆思慧三人遗诗近二十首。据《浣香阁遗稿序》,“九娘”为骆维尹公之配何太君,胡慎仪为骆烜公之配胡太君,骆思慧则为胡太君之女。三人均能诗,与当时闺秀赠答甚多,惜已散佚难求。因三人不涉上虞,此文不作赘述。

  八、《徐都讲诗》

  《徐都讲诗》,上虞徐昭华撰,笔者得版本共二种。较完整的一种,附刊于萧山毛奇龄《西河合集》,因此版字迹依稀难辨,故刊刻年代暂未详查,书中收录诗作约八十首;另一版本,著录于《国朝闺阁诗钞·第一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刻本,收录诗作十余首,卷首署“上虞徐昭华伊璧”。

  据《上虞县志校续·经籍志》:“(徐昭华)父咸清与毛奇龄善……昭华从之学诗,称女弟子,故有都讲之目。是集(指《徐都讲诗》)即奇龄所点定,附刊《西河集》中者也。”而据毛奇龄自称:“(《徐都讲诗》)附予杂文后,存出蓝之意”,可见毛氏对这位女弟子十分器重,并寄予厚望。

  《徐都讲诗》著录的诗作,与《浣香阁遗稿》多有重复,故不赘言。

  九、《曹江集》

  《曹江集》,上虞曹恒吉撰,十卷,未署何年刊刻,据序言当在康熙丙子(1696年)间。

  曹恒吉,字可久,号曹江,又号石公,邑增广生(据自述)。《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一》附简略小传于其父曹之参后。曹氏力学,工诗古文词,曾设帐兰芎山福仙寺,远近学者多来请业,海内名士争与交游,一时竞传“曹江门人”。仅《曹江集·校正姓氏》见载的受业者就有二十六人,另有子、孙各一人,侄七人。

  本书卷前有同学裘琏、陈懋学、赵焯三人所撰序言,简述与曹氏交往及本书刊印情况。末有《先大人行述》,详细记述了先父曹之参的生平事迹及儿女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县志之缺。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并非纯粹的诗集,前五卷均为文、赋,自第六卷始,方为乐府、古体、律诗、诗余(词)、联语等,收录曹氏诗作一百余首,大致按体例分卷,内容上以记事、抒怀为主,其中涉及上虞的内容较多,如《东山石壁精舍怀谢康乐》(今上浦)、《舜庙》(今百官)、《游兰芎山》(今梁湖)、《袁城馆中》(今崧厦)、《过泳泽书院故址》(今丰惠)、《游夏盖山归登舟月上》(今盖北)、《谢家塘陈烈妇》(今谢塘)、《水龙吟·家孝娥庙》(今曹娥)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9: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三)梁湖王振纲及其墨花书舫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上虞县志校续》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集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和整理,以表尊崇仰止之意。(接3月14日《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二)》一文)

  十、《同声集》

  《同声集》,上虞王振纲编,抄本,十三卷,另附词一卷(因未署序号故不计入),抄录年代不详。

  本书卷首署“男振纲冶薌编次”。“冶薌”亦作“也薌”、“冶香”等,书中另有“冶薌旧号梧冈”之语。查《上虞县志校续》,未载;查《上虞志备稿·典籍》则有:“(王振纲)号冶香”六字。由此可知,“冶香”、“梧冈”均为王振纲号。

  王振纲,字则方,号冶香,旧号梧冈,上虞著名乡贤王望霖长子,上海图书馆藏王振纲修《梁湖王氏宗谱》序中自署“(梁湖西山王氏)十九世孙”。《上虞县志校续》载其简略生平于王望霖后,另在《偁山章氏智九公分祠支谱·卷五》有王振纲为其外舅章大政(号亦亭)所撰《亦亭公传》,公之长女即王振纲妻。末署“道光辛卯科(1831年)举人、户部员外郎”,又据王氏谱:(王振纲)例授文林郎、晋奉直大夫。王氏雄于文,曾辑著《天香别墅学吟》《墨花书舫吟稿》《上虞志备稿》《同声集》《上虞王氏(王望霖)诗集》《上虞县志刊误》(据沈奎原稿重辑)等,均有抄本存世。

  本书全文以小楷写成,字迹娟秀,格式严谨。扉页和尾页分别钤“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长乐郑氏藏书之印”二枚朱文印章。郑振铎,笔名西谛,祖籍长乐,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史学家和收藏家。扉页又有“鄞林氏黎照庐图书”朱文印章,“林氏”即藏书家林集虚,本名昌清,字乔良,号心斋,鄞县人,自署书斋为“黎照庐”,藏书甚富。

  《同声集》内容主要为各邑名人与王氏酬唱赠和之作,收录诗作百余首。书中涉及王望霖、王振纲父子的唱和作品较多,如《石友公(王望霖)松下抚琴图》《石友公深柳读书图》《冶薌(王振纲)培兰图》《冶薌乘风破浪图》等题诗及寿诗。再如卷二《冶薌菊觞偕老图题诗》有王振纲叔叔王燕藻唱和诗数首,诗中注释处称王望霖为“先兄”,称“冶薌”为大侄,又有“冶薌于萝岩山营造寿域”、“冶薌四十举孝廉”、“冶薌九月十四日生”,并记有王氏父子多种轶事;卷十三《冶香六十寿诗》有“先生督理沙塘及无量桥闸”、“先生年前曾督修文庙”等语,对研究王振纲其人其事颇有价值。

  十一、《天香别墅学吟》

  《天香别墅学吟》,上虞王振纲撰,抄本,十二卷,抄录年代不详,应较《同声集》稍早一些。

  本书内容极其丰富,粗略翻阅,收录王氏诗作应在三百首以上。书中正文以小楷写成,字迹娟秀,与《同声集》如出同一人之手。目录以行草写成,为摘要式,内容不全,所用纸张也与正文不同,目录所写多与上虞有关,兼有涂改,疑为后人所补,并非原书固有。本书扉页同样钤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鄞林氏黎照庐图书”朱文印,二书原先应在同处收藏。

  全书诗作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一般各卷卷首均注有作品起讫年代。内容庞杂,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以酬唱、记遇、感怀为主,涉及王家轶事(如王望霖曾藏一古琴,为唐开元二年西蜀雷霄制,外人鲜有耳闻)、生平交游和上虞的内容较多。书中兼有提到一些上虞本土诗人,如谢聘、钱玫、宋璇、陈兰君、徐昭华等,其中像《代谢友题味农(谢聘)吟香馆集》《读陈秋畹兰君女史滴翠轩稿并谢题偕老图》之类,对于研究诗人诗作均有参考价值。

  再如《十月十二日置酒经正书院会议塘事》一首,题下记云:是日至者张逊侯(即上虞知县张致高)、赵鹤泉、曹棨祥及城乡绅士一十六人。据查,“塘事”即《上虞县志校续·卷二十五》所载“(道光)三十年八月,洪水泛滥,(沙湖)塘岸坍崩……知县张致高甫下车(到任),谋诸邑绅”一事,显然《天香别墅学吟》记录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更为详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完整的存世稿本、庞大的信息含量,使《天香别墅学吟》更显珍贵。笔者以为,本书实乃上虞乡土文化不可多得的一份史料,值得有心人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十二、《墨花书舫吟稿》

  《墨花书舫吟稿》,上虞王振纲撰,抄本,共三册存世,抄录年代不详。

  墨花书舫,也称“墨花书舍”、“楼接天香别墅”(陈廷玉)。据唱和诗,墨花书舫旧时曾为王振纲读书堂,后开拓数楹,环栽花木,叠以奇石。书舫富有收藏,兼及书画,时人誉为“米家船”(典出米芾乘舟载书画游览江湖)。据王振纲自述,书舫有“十二景”:牡丹台、芍药坞、桃李洞、杏花阶、梅花径、蔷薇架、老松、古柏、叠云石、梅花琴、亚字栏、书画楼,十分雅致。至于之所以叫“墨花”,是因“忆得当年校释时,墨池开放花一枝”(王邦献),王振纲以为“瑞事”,故名。

  关于墨花书舫的落成时间,《天香别墅学吟》有《戊戌壮月(农历八月)墨花书舫将落成……成二律》(题长不录),查“戊戌”为道光十八年,亦即公元1838年。落成后,王振纲专门在院内设席,宴请亲友,其子王耀焯曾用“今朝卜筑功成后,贺客盈门酒百壶”来形容这次盛会。

  查《同声集·卷十》,有《冶薌墨花书舫落成题诗》六十余首,各邑诗家、亲友多有贺诗,如陈品骏:“君家自昔号天香,近筑高斋更异常。四壁图书邺侯架,一丛花树晋公堂。窗棱白纸嵌空护,檐角明纱巧样妆。到此疑非尘世界,眼前福地即仙庄。”褒美之意、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墨花书舫吟稿》今藏于上海图书馆,因原书尚未拜读,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以上信息,暂存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8: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抱苦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四)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上虞县志校续》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集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和整理,以表尊崇仰止之意。

  (接3月21日人文版《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三)》一文)

  十三、《上虞诗选》

  《上虞诗选》,徐榦辑,四卷,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徐榦,字小勿,福建邵武人,幼承家学,精于书法,后朝考二等,分发浙江,历任上虞、嵊县知县,为人怜才爱士,好辑古今名著,有《徐氏丛书》十六种,解组后卒于浙寓。生前收藏碑帖众多,惜后人不甚珍惜,皆散失。

  另据同治七年(1868年)《钦取满汉教习同年录》记载,徐榦当年考得第三十三名,时年36岁(后曾供职太学院),可知徐榦生于道光十三年,即公元1833年。又据《上虞县志校续·职官表》记载,徐榦于光绪五年六月起任上虞知县,至光绪七年四月由唐煦春接任,前后共计两年,同时课徒于上虞经正书院,并辑《经正书院小课》四卷。

  查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所藏原书,封面题词均已撕毁不存,无从考证。扉页题“上虞诗选”四字,篆书,有《天发神谶碑》笔意,落款“壬午六月石查胡义赞署检”,末钤朱文印一方。胡义赞,字叔襄,号石查(一作“石槎”),河南人,曾任海宁知州、浙江同知等,擅长书画金石,兼富收藏,与王懿荣、吴大澄、潘祖荫等相交游,在晚清极有名望。后一页刻“光绪八年壬午六月前知上虞县事邵武徐榦小勿氏重雕”,篆书。本书序言由徐榦亲自撰写,讲述了自己编辑此书的动机、过程和对后生晚辈的殷殷期望。

  本书所收虞籍诗人作品自晋而下涉及六朝,共二百余位诗人、五百余首诗。其中,晋人只一位,即“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徐榦录其诗作近五十首,为全书之最。其余诗人,以明清二朝为主,卷末还单独列有诗僧、闺秀诗作。本书收录诗人较有代表性,诗作体裁也包括了古风、律诗、绝句等,基本展现了古代上虞诗人的风采和诗作的水平。但由于是选集,身份介绍十分简练(有些错误的地方尚待逐一考证),所选诗作水平相对参差不齐(或因眼光不同),内容涉及上虞本地的也较少见,总体来说犹有缺憾,并不全面。但徐榦作为外地人,能为上虞编辑这样一本书,留下这么多诗人史料,已属不易,他对上虞的这份厚望与真情,令人感动,也令人肃然起敬。

  十四、《经正书院小课》

  《经正书院小课》,徐榦辑,四卷,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

  经正书院在上虞古县城(今丰惠)城东,始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知县杨溯洢、教谕徐廷銮首倡捐廉,全邑绅民捐资创建。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知县何金魁改设小学堂,前后一共辉煌了72年。经正书院属于“时文书院”,以八股应试为“正课”,所以经史词章即为“小课”。据工部侍郎、浙江督学使者张沄卿记述,其兄张致高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任上虞知县后,便开始推行“小课”。

  严格意义上来讲,《经正书院小课》并非纯粹的诗集,它更像如今的学刊、杂志。古人每次考课之后必有课卷,经过日积月累,其中不乏佳品,所以平均一至五年就会由书院山长或地方官吏进行甄选,结集成书,刻印出版,从而彰显书院的教学成果和学术水平。历史上,《经正书院小课》早在道光年间就已出现,其后数十年中陆续出过多期。

  本书扉页题“经正书院小课”六个篆隶大字,无款。其后《经正书院小课序》由张沄卿撰写,通篇以“文字之缘”贯穿始终,并记述了第一期《小课》的情况,颇具价值。另有《自序》一篇,由徐榦撰写,讲述了结集本书的缘由及目的。

  本书在分卷时列了目录,检索较为方便。全书除律赋、策文杂记以外,收录了试帖体诗、古近体诗近四百首,其中涉及上虞山水、古迹、文史掌故的内容较多,有一定参考价值。经初步统计,本书收录作者约四十余人,作者的功名从贡生到进士参差不齐(是指后来取得的功名),其年龄、水平也各有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地现存史料对这些人的记载十分简略,大多只留下一个名字,没有生平;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早已磨灭。同时,这些作品多为作者早期用于试帖或练习的,除了本书收录以外,极为少见,因此更显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08: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抱苦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五)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上虞县志校续》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集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和整理,以表尊崇仰止之意。(接4月4日人文版《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四)》一文)

  十五、《吟香馆诗草》

  《吟香馆诗草》,谢聘撰,十二卷,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石竹山房藏板。

  谢聘生平介绍在《上虞县志校续》记载简略,遂考《盖东谢氏族谱·味农府君传》:“(谢聘)字起莘,号乐耕(《吟香馆诗草》钱騋序作‘字乐耕’,或误),又号味农,诰授奉直大夫、布政司理问,少习举业应童试,以亲老有故业在金陵,岁时往还代理店事,举业遂废。”谢聘好学能文,喜友名士,兼善绘花卉,妙得天趣。有《国朝上虞诗集》《吟香馆诗草》等,均梓行。

  本书封面题“吟香馆诗草”五字,篆书,钤“吟香馆”朱文印一枚。其后有序言四篇,分别由詹璧、钱騋、顾玘、谢聘撰写,均为行书。后页(空白页)钤“安石四十八世孙”朱文印、“聊以自娱”白文印各一枚。

  据《总目》,本书共收录谢聘古体、近体诗作1200余首,数量惊人,其间涉及上虞的内容较多,如旌教寺、瑞象寺、曹娥庙、包娥祠(坟)、金罍观、镇海庵、东山、兰芎山、凤鸣山、福祈山、舜江、夏盖湖、白马湖等,不胜枚举,值得我们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整合。特别是本书涉及到多种虞籍诗人作品集的题词、唱和,如《读皇明古虞诗集追和原韵》(明谢谠辑),此书尚有刻本、抄本并存于世;但像《题从妹颦春姗姗得月楼吟草》《题族姊玉仙素珍絮风亭诗稿》提到的这二种书,现均已不知下落,仅能从这些诗中管窥一豹,由此更显可贵。

  另外,本书涉及众多同时期文人交往,比如诗中经常提及顾玘,有“(顾玘)自庚辰(嘉庆二十五年)馆于家(指谢聘吟香馆)迄今八载”“(顾玘)腊月望解馆归,突于二十一日病故,存年三十有四”等语,其中个别时间节点对补充顾氏履痕稍有裨益。同时还有不少涉及谢磻(谢聘弟)、许正绶、王望霖、沈奎、王煦、王燕藻等上虞诗人的作品,对于研究其交游情况具有一定的价值。

  总的来看,谢聘《吟香馆诗草》存诗竟达千余首,实属高产,其中涉及上虞的内容几近一半,更是难得。

  十六、《国朝上虞诗集》

  《国朝上虞诗集》,谢聘辑,十二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本,吟香馆藏板。

  本书封面题“国朝上虞诗集”六字,隶书;扉页“国朝上虞诗集”六字,篆书,俱不署名。其后有序言四篇,分别由王煦、毓秀、童槐、许正绶所撰。序言后之《凡例》,谢聘撰。本书《总目》较详细,除卷数、人名外,还在名下列出所收诗作的数量;版心“鱼尾”之下,除标明卷数外,还用小字单独标有本页作者姓名,为读者检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经查,其中个别名字与内页不符,或为排版、审稿者粗心造成的错误)。

  据《凡例》,全书共收录清代上虞诗人384名,诗作1475首。其中以卷一至卷十为主,卷十一为闺秀(女诗人),卷十二为方外(诗僧),收录诗人自国初倪会鼎始,时间跨度近两百年。全书除极个别诗人佚名之外,基本上都有姓名,并根据实际情况,载其字号、功名、寄籍、履历、著作等信息(《上虞县志校续》中提到的不少清代诗人、诗集均参考本书),这种“小传”形式的文字虽较为简略,但作为第一手资料,在今人看来弥足珍贵。全书所收诗作,古风、近体一应俱全,题材上则以咏物、抒怀、记遇、酬赠、凭吊、警世等为主,内容庞杂,不一而足,其中亦有不少涉及上虞山川人物的作品,值得我们在阅读时予以关注。

  当然,本书因征诗未遍、不录时贤、拒收香奁、不选长篇等现实因素制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瑕不掩瑜,《国朝上虞诗集》是继谢谠《皇明古虞诗集》、钱玫《历朝上虞诗集》之后,在上虞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本诗集。同时,也填补了上虞清诗专集之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意义深远。

  为辑此书,谢聘以一个文人的自觉和担当,认真收罗、考证、编次、删补,所花心血几近十年,令人感佩。笔者以为,这种精神品质与作为宝贵史料的《国朝上虞诗集》同样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17 08: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抱苦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六)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上虞县志校续》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集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和整理,以表尊崇仰止之意。(接4月11日人文版《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五)》一文)

  十七、《观澜堂诗集》

  《观澜堂诗集》,曹章撰,九卷,未署何年刊刻,当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间。

  据《上虞志备稿》:“曹章,字云鹤,号闇斋,诸生。性好山水,诗酒之外以书画自适,耿逆之变(耿逆指‘三藩之乱’中靖南王耿精忠)以事历瓯闽,归筑观澜堂(在皂李湖畔),又尝往来天台赤城,久踬棘闱(长期应试受挫),淡然若忘,著有《观澜集》。”又据《板桥曹氏宗谱》,十四世孙曹章,字月卿,号闇斋,一号云鹤(又号云鹤山人),增广生,工书法,精绘事,年未四十即决意宦途,寿六十七。二书对曹章字号记载不一,再查县志,与备稿同,故笔者不敢妄断。

  本书卷首有《序》一篇,落款“康熙丙子春仲云鹤山人自序”,内容主要谈论作诗心得。其后《目录》分列卷名、诗体、诗题等,署“古虞曹章云鹤父著”。卷末有《敬书先君观澜堂文集后》跋一篇(应系后来所加),作者曹丰吉(字昌侯,号梅峰,廪膳生,曹章幼子),其语哀婉动人,称先君德业文章冠冕群伦,死不瞑目,今编次五十余年来所存手泽,公之于世,以慰先君在天之灵。

  本书卷一至卷八为诗,共二百余首,按不同字数的古体、近体、排律排列,层次分明,检索方便,内容以抒怀、记遇、酬赠为主,涉及上虞的作品较多,如《舟泊东山指石峰下怀谢太傅》《凤鸣洞观瀑布泉》《曹湖(皂李湖)八景》《寿俞嗣祺(俞木)》等。卷九为诗余(词),共八十余首,分小令、中调、长调,其中涉及上虞的有《南乡子·观兰芎崩洪瀑布》《前调·始宁图怀谢灵运东山精舍》等。本书收录诗词作品涉及面广、种类丰富,基本展现了曹章的精神风貌和文学成就。

  十八、《一角山房诗草》

  《一角山房诗草》,谢磻撰,二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刻本,近水居藏板。

  据《盖东谢氏族谱》:“谢磻,字起渭,号乐渔(《上虞县志校续》作‘字乐渔’,或误),邑庠附贡生……与兄味农(谢聘)同师东湖王先生,先生尝以伟器期许之,后复游朱碧山先生之门”,屡膺鹗荐,惜未得志。谢磻好吟咏,词章标新立异,耻于流俗,死后遗诗甚多,其子缜采辑为《一角山房诗草》,分上下卷,即是本书。

  本书扉页题“一角山房诗草”六字,隶书。卷首有《序》二篇,分别由许正绶、谢莱撰写,行书。正文署“上虞谢磻乐渔著,男缜(也范)、(蓉裳)校”,并钤“冰壶秋月”闲章一枚。全书收录谢磻诗作二百余首,与谢聘、顾玘、沈奎、谢素珍等上虞诗人酬唱较多,另有不少涉及乡土的作品,如《过百官饭店口占》,注有“百官河狭舟多,过客每至文昌阁下船”等语,描绘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而像《夏盖夫人赛会竹枝词》,诗中“肩阁提炉马会旗,纷纷迎过盖山西。”“銮舆将次到塘头,火爆声声放不休。最是沿堤灯万盏,明珠颗颗漾中流。”“锦簇花团坐满台,宛如仙子出蓬莱。茉莉花插乌云髻,香气和风送下来。”详细描绘了节会的盛况,为这个已经消失的地方性民俗活动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十九、《寄青斋遗集·寄青斋诗稿》

  《寄青斋遗集·寄青斋诗稿》,徐虔复撰,一卷,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本。

  笔者曾在《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一)》中介绍了《寄青斋词稿》,词稿与本书原为一体,合称《寄青斋遗集》,惜当时未见,因而未能著录。关于本书作者,前文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仅对于新见史料,补充如下:徐虔复,原名鼎梅,先世上虞人,父迪惠,江西泰和知县,始居郡城。年十五,补博士弟子员,虽有大志,奈何屡试不第。咸丰十一年(1861年),贼陷郡城后,徐虔复先一日抱诗文稿至余姚姜渡村依其戚姜联福进士。数日后,徐氏被贼人俘虏,慷慨不屈,自尽而死,贼人深受感动,为其买棺下葬。贼退后,家人寻找遗骸未果,便以“招魂”之法归葬徐氏。《墓铭》载其身份为:“恤赠云骑尉、世职直隶州判、副榜贡生。”

  本书封面有“古虞赵之濂先生捐”八字,手书;扉页“寄青斋遗集”五字,篆书;后一页刻“光绪丁亥年冬留余堂开雕后学周绍寅署端”。全书有《序》四篇,分别由程桓生、马传煦、陈锦、余承普撰;《传》一篇,马赓良撰;《墓铭》一篇,谭献撰。书中收录徐氏诗作四十余首,多为酬赠、抒怀之作,另有记游、咏史等题材组诗,其间涉及上虞的内容较少,本文不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08: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抱苦
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七)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上虞县志校续》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集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和整理,以表尊崇仰止之意。(接5月16日人文版《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六)》一文)

  二十、《天香楼遗稿》

  《天香楼遗稿》,王望霖撰,四卷,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刻本。

  据《上虞志备稿》:“王望霖,字济苍,号石友,晚年堕水出,更号载生。由太学生入赀(指纳钱得官)授布政司理问,改中书,晋奉政大夫……家颇饶足,千金一举,施济不吝。尝董筑沙湖塘、无量闸,为一邑保障;捐设社仓,重建文昌阁及太平桥,置义塾、义田、义冢以惠族人。性喜翰墨,工书法,间写兰竹怪石有奇趣。藏书万卷,善鉴别名人墨迹,择尤精者勾摩镌石,号《天香楼藏帖》。道光丙申(1836年)卒,年六十三。”

  本书扉页有“天香楼遗稿”五字,篆隶体,沈昉题。序一篇,杜煦撰;跋二篇,宗稷辰、王振纲撰。卷前有《王石友先生小像》,所绘为王望霖晚年之像,半身,白描手法,细腻生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后页书法题词,杜煦写。每卷卷首署“上虞王望霖石友著”,并写编次、校对者共十四人姓名,涉及王望霖子、婿、孙、孙婿、表姪、内姪、甥、外孙等,从署名情况来看,本书整理编辑当以长子王振纲为主,他于跋中记叙本书由来道:“先子秉家政五十年,自朝至日昃无暇晷,虽能诗,实无意于诗,作亦不多,有辄渐弃之,是稿也余童时所熟而收录之者也。”

  全书共收录王望霖诗作一百余首,以题图诗为主,兼多唱和,另有不少涉及上虞山水、人物的作品,如兰芎山、覆卮山、曹娥江及包娥、袁翊元、倪元璐等。本书部分诗作的引言、注释颇具价值,比如提及字号来源:“余弱冠时性耽篆刻,兼喜蓄古砚,及壮,双钩名迹,勒石天香楼中,并究心堪舆(天地风水学),登陟奇峰危石之间,振衣独立,若有所得,虽性非爱石,而尝与石伍,是与石为有缘也,因自号石友。”如此种种,值得有心人掇拾整合,从而展现出一个更为“鲜活丰满”的王望霖。

  二十一、《载生吟合钞》

  《载生吟合钞》,王振纲、王鸿谋编,三卷,道光十年(1830年)间刻本。

  此书见载于《上虞县志校续》,惜志中书名不全,原书应有“合钞”二字。关于本书由来,王望霖在自序中介绍甚详。道光八年(1828年)六月二十三日,陈、钱二家缔姻,王望霖应邀参加,归舟过九枝樟处,正遇夕阳西下,清风徐来,王望霖移椅坐于船头,仰望天穹,不禁困倦,连人带椅堕入水中。因事发突然,船夫未能及时察觉,王望霖在水中挣扎许久才被救起。因获新生,王望霖更号“载生”,并于满月时作汤饼会,宴请亲友,席上作《载生吟》,亲友间多有唱和,竟积至五百余首,王望霖命王振纲、王鸿谋编印成书,名为《载生吟合钞》。

  本书有序言三篇,分别由周乔龄、钱騋、王望霖撰。正文分上中下,卷上和卷中前半部分唱和诗均为外籍诗人,涉及宜兴、无锡、黄岩、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新昌、嵊县等地;自八十三叟陈廷谟始,为上虞诗人;又有山阴、会稽僧人三名。卷下为王望霖《载生吟》原诗和嫡亲唱和诗,涉及弟、姪、子等。全书在诗人姓名下注有字号,每人诗作数量不一,少则一二首,多则七八首,其中以绝句为主,兼有律诗、古风长诗等。诗歌主题单一,总体价值不大,但引言、注释尚有不少信息可供拾取。

  二十二、《留余堂诗钞》

  《留余堂诗钞》,夏之盛撰,八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本。

  据本书《夏君松如家传》:“君名之盛,先世绍兴上虞人,自祖讳瑚官黄州府,始迁杭州,遂注籍钱唐(塘)……君生三岁而丧父,七岁而丧母……年十七补钱唐学生,应试凡十有五,卒不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二十日卒,年五十有一……性恬淡而行敦厚,有所求罔不应,凡族人及外姻之贫无所归,必赡之卒。”据此,可知夏之盛当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另据《桂林夏氏宗谱》,夏之盛祖籍在今崧厦,原名廷谟,字松如,诰赠朝议大夫;其父名肇奎,字在田,候选州同知。

  本书扉页“留余堂诗钞”五字,隶书,张廷济题;后页序言,吴振棫撰;《夏君松如家传》,庄仲方撰;又有《松如九兄先生小影》,费丹旭绘,王泰题词,白描手法,为夏氏晚期半身画像;旁有像赞一篇,戴熙撰并书。全书收录夏氏诗作五百余首,因祖父移籍已久,足迹未及,故作品基本不涉上虞。

  二十三、《留余堂诗钞二集》

  《留余堂诗钞二集》,夏之盛撰,八卷,附《新安纪行草》一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

  本书无序无跋,笔者臆测当是《留余堂诗钞》出版后,又得大量遗稿,因此编为“二集”,以存先人诗作。本书卷首有赵之琛题“留余堂诗钞二集”七字,篆书。全书收录诗作近六百首。卷末所附《新安纪行草》扉页有胡敬小记:“作者因避寇客新安而途中吟咏不辍……借避寇以看大好山水耳,然行程止半月,而诗至百首之多。”末有《跋》一篇,胡敬之子胡珵撰,称夏之盛在清尊吟社中年最少,又曾肄业于崇文书院,二处细节似较《家传》更详。

  除此之外,夏之盛尚有《留余堂自订稿》(道光十六年抄本)、《留余堂诗文》(旧抄本)二种,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笔者未见。

  经查,夏之盛有子凤翔、鸾翔、鸿翔,女伊兰、伊蕙,均当世才俊。其中,长女夏伊兰有《吟红阁诗钞》存世,著录于《清代闺阁诗集萃编》,但因此时夏氏迁籍已逾三代,虽凤翔等姓名尚载宗谱,而实际已不属上虞人,故本文不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08: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虞诗集见知录(八)
  清代的上虞诗坛十分繁荣,境内诗人数以百计,《上虞县志校续》和《国朝上虞诗集》更是著录了清代上虞诗人的作品集百余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集或毁或佚,或散或藏,存世者寥寥可数,令人扼腕。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专题性收集了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近四十种,并逐一复制、装订、拜读和整理,以表尊崇仰止之意。(接5月23日人文版《存世清代上虞诗集见知录(七)》一文)

  二十四、《儒林散士六景集》

  《儒林散士六景集》,俞木撰,不分卷,未署何年刊刻,当在康熙间。

  参考《松夏志》等书,俞木原名胤登(本书作‘允登’,为避皇太子讳改名俞木),字嗣祺,号儒林散士。顺治时岁饥,曾出资赈济,救民众多;康熙时请缨组织乡勇,抵御海寇;并倾力出资筑塘捍海、护闸蓄水,使百姓免于旱涝之害。知县高之蕙以义行旌表,卒后祀孝义,有《六景集》载于《上虞县志校续·经籍志》,惜志中书名不全。

  俞氏所谓“六景”,是指:乐天斋、若路桥、爱莲处、三息阿、钓鱼矶、舒憩石。按现今地域来看,这“六景”当在崧厦镇下桥头(贤才路上)。可惜除“乐天斋”外,其余五景均已毁亡无存。今崧厦镇有“爱莲路”,其名即出典于此。

  本书卷首有《序》一篇,俞木宗弟俞世才撰;《引》一篇,俞木自撰。全书收录唱和“六景诗”的作者近五十人,其中以上虞人居多(尤其俞氏宗亲),另外还有会稽、余姚、慈溪、鄞县等周边县市及霸州、富平、麻城、辽东等地诗人,他们或与作者姻亲,或与作者友好,或与作者并不相识,仅是慕名感发。诗歌数量或多或少,参差不齐。每一作者名下,注字号、籍贯及创作时间,部分自带序言,简述有关情况。由于本书主题单一,所以总体价值不大,但其中涉及上虞诗人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上虞诗选》《国朝上虞诗集》中《三息阿和俞散士》的作者“徐元宝”,在此作“徐元实”(同《松夏志》),说明成书较晚的两本诗选在誊抄时都有错误。

  二十五、《象洞山房诗稿》

  《象洞山房诗稿》,徐迪惠撰,不分卷,著录于《象洞山房集》中,未署何年刊刻,据序跋等推算当在道光间,本书后又于宣统元年(1909年)重刊。

  据徐迪惠《七十自寿》、马赓良《(徐迪惠)墓表》,兼采县志,徐迪惠原名肄三,字闻诗,号鹿苑,世居上虞之下管,历任江西义宁、进贤、清江、泰和诸州县,廉明慈惠,卓有政声。因擅长堪舆地理之学,奉旨召相万年吉地,擢同知,会丁内艰,解任回籍致仕。徐迪惠一生登岱游湖,足迹半天下,居乡十余年间,设管溪义仓,捐置上虞经正书院公车路费一百二十亩,购墓地数十处,晚年徙居郡城。生二子,长子卒于京都,次子出继从兄,后继姪孙瑞芬为孙,又继姪鼎梅(徐复虔)为子。年七十岁卒。另有《地理辨证图说》《古虞徐氏一家言诗集》《徐迪惠日记》等存世。著名学者包世臣称其学问“通天彻地”。

  本书封面题“象洞山房诗稿”六字,隶书,无款,内页署“上虞徐迪惠鹿苑著,孙瑞芬、曾孙誉骏、誉骐校字”。本书诗作以感怀、记遇、酬唱为主,题材对上虞涉及较多,如《石笋》《象鼻风和》《凤鸣山瀑布歌》等,并有《管溪即景诗八首》,歌咏家乡风物;以及《辛丑冬月英夷滋扰甬东口占四绝》(其一):“古虞云树隔江滨,梦里青山画里人。回首管溪桑梓里,那堪遮断马头尘。”这种情意真挚却又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作品。本书同一函中另有《象洞山房文稿》一卷,收录了徐迪惠大量文章,对其生平、学术、家世等情况介绍极为详细。

  二十六、《种月轩遗草》

  《种月轩遗草》,俞得鲤撰,十四卷,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俞氏藏版。

  据俞蔺生《(俞得鲤)行述》,并参县志,俞得鲤字天赤,明末诸生,性极孝、有胆识,凡乡中有巡湖、筑塘、团练乡勇等事,皆一力担当。同时,倾资建造家庙、编辑家谱,奖掖后进、惩治不肖,振兴俞氏宗风。明亡后绝意进取,杜门著述,有《全史简览》等,已佚。

  本书卷前有名士刘墉、朱礼陶、唐曾铭、吕崇素等人所撰序言共计十一篇,多用行书刻板;正文署“古虞俞得鲤天赤甫著”,末有跋一篇,王奠邦撰。全书大致分为记、叙、传、祭文、诗、词、赋等类别,其中以诗词为主的200余首,题材各异,但以感怀、寄遇之诗居多,末卷则多为哭父母诗,乃至其《临终遗草》(版本有别于《崧城俞氏家乘》)也以“乾坤事业浮云外,只思双亲泪满流”结尾,实在感人。惜集中除《小像自题旁侍大儿兰生》《全史简览自叙》外,涉及上虞的内容并不多,唯卷六中《元夕崧城祠观灯》(七律)一首,对旧时崧城祠灯会盛况多有描绘,较稀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3-29 16:03 , Processed in 0.0529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